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读书是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阅读可以开启潜能、活化智力、提高素质、愉悦身心。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无穷。
有经验的父母往往通过积极引导、不断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营造阅读气氛、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选择合适的读物、讨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等等方法,使孩子逐渐养成自觉读书、天天读书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从书中的小故事中悟出人生大道理,从丰富的语言艺术中领略人类文化的风光,从而达到滋养孩子心灵的目的。
1.阅读能够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书,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缺少的。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进步的阶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书,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启明灯,它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还陶冶人的情操,使孩子懂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无论为了充实内心还是为了修养,读书多是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书是人类的朋友。早在宋朝的时候,一个皇帝就告诉天下的学子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话说的虽然有点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有句名言:“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正是基于这个认识,父母对孩子读书特别重视。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四年级,可以给孩子买些有益的书籍,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大全、百科知识问答,等等。
当孩子渐渐养成了看课外读物的习惯,放学回家或节假日看课外读物成了孩子的主要活动内容,起床前看,睡觉前看,甚至到了着魔程度。父母对孩子这种学习精神会暗暗高兴,如果孩子这样坚持看课外读物,肯定有不小的收获,并且对基础课的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和促进。
如今,不少家长把孩子课外阅读视为“不务正业”,非但不加以引导,反而横加指责。究其原因,一是片面追求孩子考试分数,担心课外阅读会影响课业。二是对课外阅读的作用认识不足。三是由于课外读物中不乏凶杀、色情、庸俗低级之作,担心会毒害孩子的身心。其实,问题关键在于孩子该不该读课外书,而在于怎样处理好课业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和对提高引导孩子搞好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对课外阅读的作用认识不足,是许多家长认识上的偏差。孩子以学业为主、为先是正确的,但忽视课外阅读就顾此失彼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学校整个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课外阅读不仅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而且能使孩子课内所学知识巩固、深化、触类旁通,相辅相成;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情操,全面提高文化素质,而且还能从教科书外寻找精神和知识的补充。因此有见识的父母无不十分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同时教育孩子分清和懂得课业与课外阅读的主次关系和辩证关系。
读书无嗜好,就不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2.经常带孩子去逛书店,使其对书产生兴趣
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就是在精神上让孩子成为富有者,有一条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经常带孩子遛遛书店。
现在的书店大多是开架售书,孩子看书,就要给孩子充分时间,让孩子尽情地去翻一翻书架上的书。孩子通过翻书就会喜爱书,尤其喜爱儿童读物,那些大画面的连环画册,会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宝贝。
家长可以在孩子翻书看时,给孩子略微讲一讲故事梗概,有的可以读一读书名。对于有的书,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给孩子买,自然也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买下来。有时孩子一下子要求爸爸妈妈买好几本。这时,家长要掌握一个准则,那就是碰到孩子特别喜欢的,或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买一两本,要控制孩子的过高要求。往往其他的物品也是如此,书本多了就不珍惜了。适当的约束,才会有一股吸引孩子的力量。
但更多的时候,要只带孩子去看书,而不买书。那就只有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浏览一遍。这更能激起孩子阅读这些书的兴趣。往往比让孩子轻易得到书更有效果。
孩子去书店习惯了,不去还真不舒服。时间一长,就熟悉了哪类书在哪,他们会自己寻找最有吸引力的书籍,并且对于每次添加的新书,脑子里也都有了数。
遛遛书店,孩子还能受周围环境的良好影响,多么淘气调皮的孩子,经常去惯了书店,也会变得听话;多么不爱动脑筋的孩子,只要经常去书店,也就习惯于思考。今天问问这本书,明天问问那本书,只要看到书,孩子就会变得更文静。
一个人总会对某一些事情发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对哪一个具体的事情发生兴趣,则是偶然的。比如,一个孩子总会对这事或那事发生兴趣,这是必然的,但是孩子是对书发生兴趣,还是对打球发生兴趣,这多少有些偶然性。
说是偶然的,并不意味着只能听其自然,不能进行控制,相反,正因为如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促使事件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在你认为孩子对书还一无所知的时候,你就让他多多接触书,让孩子对书产生兴趣。
“先入为主”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上,也是一样起作用的。如果有意识地让孩子先爱上书,使其兴趣在书上而不在其他方面,或许,日后想要孩子不爱书,都成为不可能的事了。相反,如果无意间使孩子爱上了游戏机,日后想要孩子不爱游戏机而爱书,就又成为不可能的事。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育孩子爱书,也有一个最佳时机的问题。家长应有意识地抢占“先机”,这样才能有主动权。
3.经常地向孩子讲述名人的读书故事
读书来自兴趣,兴趣源于榜样。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都是嗜书如命,手不释卷的好读书之人。父母给孩子讲述他们的故事,对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都是大有裨益的。
(1)冰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她一生和读书有不解之缘。自从会认字后就开始读书。4岁时读母亲教给她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7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冰心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她的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她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冰心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冰心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读《三国演义》冰心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她的作文课,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冰心对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她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36天罡72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108人的数目,她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冰心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清照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冰心11岁时,回到故乡福州,在她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祖父的《茶花女遗事》,使她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她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她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冰心十二三岁时候阅读的,起初她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她厌烦,还是她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冰心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使她感到读书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冰心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冰心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她唯一的消遣。她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冰心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冰心只写了几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博览群书造就了马克思的不朽巨著
德国的卡尔·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创始人。
他一生勤奋学习,写出了宏篇巨著《资本论》。他具有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智力。“汹涌巨流,其源必广;万丈高楼,其基必深”。马克思在一生中,阅读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哲学、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大量书籍。
马克思还经常读歌德、莱辛、莎士比亚、荷马、海涅、巴尔扎克、狄更斯、但丁和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对有些优秀的作品,他终生都倾注着热情,对有些精彩的部分,他能够熟练地背诵出来。马克思把这些作家当成他的语文教师。
在写作时,他不但要求作品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而且这要求在形式上具有完美的艺术性。受文学的影响,他把《资本论》也写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为了能阅读更多的书,马克思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1849年马克思移居伦敦后,几乎天天去大英博物院图书馆读书,一读便是25年。由于他每天都坐在阅览室的行2号座前读书,时间一长,在他的椅子下放脚的地方磨出了一个小坑,留下了清晰的脚印。他还在地毯上走出了一条小路。
在图书馆,他查阅了大量书报、杂志。在写作《资本论》时,他在1500多种图书上做了笔记或摘录。
马克思读书数量、种类之多,使图书馆管理人员大惑不解,忍不住问他:“博士先生,一个人可以同时研究50种科学吗?我们的教授通常只能攻读一种专业!”
(3)刻苦读书让高尔基成为文坛巨匠
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喜欢读书。不论生活怎样艰苦,他都能自始至终横下一条心,刻苦读书学习。
高尔基在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工时,白天他擦铜器、刷地板、劈木柴,累得精疲力尽。晚上,他躲开店老板的监视,偷偷地用罐头盒做了一盏小油灯,趁主人没留意时,悄悄地收集一点烛盘里的残油。在夜深人静时,高尔基便躲到板棚的一个角落,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学习。他读起书来很专心,把所有的疲劳都忘掉了。
一天夜里,老板起来上厕所,忽然发现板棚里有一丝光亮。他很奇怪,走近一看,原来是高尔基在读书。老板追问从哪弄来的灯油和书。高尔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吓坏了,他真怕老板会一气之下把书给撕了。
从那以后,店老板更加严密地监视高尔基,他再也没有机会弄到灯油,但他又实在想读书,他想等明月高悬时,也许能够借助月光来读书。
终于等到月圆的晚上,高尔基把藏在炉灶下的书拿出来走到窗前。月光透过窗子照在书上。可不管高尔基怎样努力,也无法看清那些密密麻麻的铅字。他从架子上拿下一个铜镜,想利用光的折射来看书,但还是无济于事,仍然无法看清楚。最后,高尔基只好壮着胆子爬到神台上,在神像前的长明灯下读书。
高尔基不但喜欢读书,更加爱护书。一次,房子着火了,火势越烧越大,别人都抢救值钱的东西,可他却什么也不要,只抢救自己的书。
高尔基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横下一条心读书学习。他凭着无比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坚持读书和创作,写出了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成为俄国伟大的文学家。
4.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
书是知识的海洋。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因此,孩子读书要有所选择。父母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不同爱好兴趣、不同知识层次以及不同的学习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实效。
(1)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选择合适的图书
孩子需要那些与他们的年龄、兴趣及能力相适宜的图书,他们也喜欢图书题材的丰富多彩。然而孩子却没有选择适合自己口味好书的能力,帮助孩子选择好书就成了父母的责任。
父母可以让儿童多接触不同内容的读物,如报纸、杂志甚至街头标语广告、商品包装,等等。通过这些文字读物,儿童会懂得:语言文字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小一些的孩子常常喜欢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很多父母常常对此显得不耐烦。重复性的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增加儿童的词汇量,加强儿童对故事的深入理解,使儿童掌握有关的表达方法。
在选择图书方面,有关专家这样建议:
3岁以前的婴幼儿,总是喜欢一些简单的图片,或者讲述他们熟悉的事物方面的故事。形体和色彩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6岁的学龄前儿童,总是喜欢配有彩色图画的小故事、科幻故事、诗歌,也十分喜欢关于动物或日常生活方面的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叠句对他们来说,特别有用。
6~9岁的儿童,对于书籍开始有自己的兴趣和偏好,尽量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当然,父母对孩子挑选书籍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9岁以上的儿童,喜欢一些幽默小品、民间故事、长诗、古典名著简写本以及侦探故事,等等。
父母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特征,来帮助孩子选择好书。
好书是孩子的精神营养品。因此,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而且有责任帮助孩子选择最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这样才能使他们沐浴在知识的海洋里健康地成长。
(2)精心为孩子选择“基本书”
提起“半部《论语》治天下”,人们自然会想起宋代三次为相的赵普。
赵普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劝他读书,赵普便用起功来。他每天回到家里,就关上门,打开书箱,捧起唯一的一部《论语》钻研。天长日久,果见成效,他处理政事的能力不断提高。赵普甚至对宋太宗这样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死后,家里人打开他的书箱一看,仅一部《论语》而已。
可见,赵普是把《论语》作为“基本书”读的。
那么,怎样理解“基本书”呢?我们知道在自然界,草木有根,才能发芽、开花、结果。你想得到学问和知识,也必须在“根”上下工夫,而所谓“基本书”,就是起着做学问的根基作用的书籍。
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很重视“基本书”,这类书一经确定下来,往往成为他们终身研读的对象,须臾不离左右,终使事业和学问有成。
例如汉代的荀悦,他口才极好。这本领是从哪里学来的呢?是从《战国策》中学来的。他认为“天下要物,只有一部《战国策》”,因此父母死后守孝,也把它带在身边,随时研读。可见,荀悦是把《战国策》作为基本书来读的。
元代学者袁桷在《清容居士集》自序中说:“莽而广种,不如狭垦之为实也。夫人泛而杂学,不如一技之为精也。”据史料记载,袁桷少年时代也曾有过滥于读书,用力不专,收效甚微的毛病。他总结了自己治学的经历,提出了读书宜“狭垦”的主张。就是说,读书盲目地贪多求广,无目的的泛而杂学,不如在具备必要的“广种”知识的基础上,早一点选择适合自己“狭垦”的图书,深“耕”细“作”,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避免“广种薄收”之弊。
那么,像上述几人的读书方法,知识面会不会太窄呢?这问题清人李光地回答得好:“太公只一卷《丹书》,箕子只一卷《洪范》,朱子读一部《大学》,难道别的道理文字他们都不晓?”事实证明,这些人的知识都非常丰富,并干出一番伟业。
现在的儿童书籍浩如烟海,如何确定“基本书”啊?“基本书”的确定,是要慎重的,并不是任何一本书都可以进入“基本书”行列的。怎样确定自己的“基本书”呢?在这里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尤其是家长所打算将来让孩子往哪方面发展来确定。
二是选择那些公认的又符合孩子阅读习惯的好书。
三是“基本书”的数量,不宜过多,最好1至2种。
四是“基本书”既已确定,不要轻易更换,朝令夕改是大忌。
(3)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地选择读物
曾经有一位特别喜欢读书的美国少年,在火车上以卖报为生,火车一到站,他就钻进附近的图书馆看书,从第一个书架开始,一本接着一本地阅读。他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全部看完。直到有一天,一个常到图书馆看书的绅士告诉他,那样读书浪费的是时间和精力,经济有效的读书方法,应该是确定好目标,然后有选择地读书。从此,少年朝着目标,努力读书,后来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发明家。这位少年就是爱迪生。
人的读书生涯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漫无目的地学习,就好比大海捞针,耗尽终生,也是徒劳无功。为了获得有益的知识,父母要鼓励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把知识划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这样化无限为有限,就能很好地实现增长知识的目的。同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选择阅读,把广博和精深很好地统一起来,做到广而不散,深而不窄。博览群书本身并不是过错。如果一个人利用空闲时间多看几种书籍,接触各种事物,是一件好事。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他非常喜欢看小说,有着很高的文艺和哲学修养,谁能说相对论里面没有哲学因素的作用呢?另一位诺贝尔获奖者、物理学家格拉索也很喜爱文学和历史书籍,他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可以提高开阔的思路。如看看小说,逛逛公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它和理解力、记忆力同样重要。”
(4)尽可能地选择经典名著去读
孩子读书,应该尽可能地多读名著,而非一般的书籍。因为名著是人类知识的精华,孩子通过学习名著,能够吸收人类最精华的知识和思想,能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
那么,名著有没有标准呢?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认为,评定名著应有六条标准:
一是阅读者最多。它们不是一两年内的畅销书,而是长销不衰的畅销书。一部名著不需马上成为畅销书,需要日积月累地增加读者的数量。
二是通俗易懂,而不是引证据典,晦涩难读。它们不是专家为专业人员写的专著,无论是有关哲学、科学,还是历史,诗歌方面的名著,探讨的都是人类的普遍性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
三是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名著绝不会因为思想的改变或者学说与见解的杂乱而过时。名著的作者是在持之以恒地探求幸福和公正、美德及真理,乃至永恒性和变化本身。
四是隽永耐读。如果孩子能正确地阅读,就会受益颇深,即使经过反复阅读,也不会穷尽其内容。
五是最有影响力,有关研究名著的书籍在不断涌现。
六是探讨的是人类生活中长期未获解决的问题。
让孩子多读名著而非一般性的书籍,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当然,也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给孩子选择图书,而不能把阅读名著绝对化,只读名著,非名著不读。
5.给孩子一间书房,让孩子坐拥书城
父母能够提供孩子大量阅读所需要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有条件的父母,应该给孩子建一座“书房”,让孩子坐拥“书城”。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增加孩子的知识面,还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造就孩子健全的人格。
被人们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巴甫洛夫在晚年总结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常常带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父母对他的培养与教育。他说:“我总是感激我的父亲与母亲,他们教会我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使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的书籍,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
巴甫洛夫的成才,是从一个破书架起步的。巴甫洛夫的父亲是一个穷教士。但他却喜欢非宗教神学内容的书刊,其中有各种自然科学的著作,也有民主主义者的革命刊物,为此,巴甫洛夫的父亲被当地的教徒教士们指责为“自由思想家”。父亲的嗜好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父亲的破书架成了巴甫洛夫接触社会与自然知识的起点。巴甫洛夫的父亲经常要求巴甫洛夫看书,并且要求每本书读两遍,读后要能够提出问题,思考答案。十三四岁时,巴甫洛夫在家中的破书架旁广泛阅读了俄国的许多进步书刊,使他的知识大增,眼界大开,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崇尚自然科学与民主精神。
巴甫洛夫15岁时在旧书架上翻到了英国生理学家路易士的一本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学》,这本通俗读物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少年巴甫洛夫,激起了他对生理学的极大兴趣。从此,巴甫洛夫便和生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那本小册子像藏宝贝一样珍藏了一生。
巴甫洛夫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得益于父亲的开明。当巴甫洛夫打算放弃神学而学生理学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儿子有违自己的初衷而斥责他。相反,父亲十分尊重他的兴趣与新的选择。
“你在教会学校毕了业再转学吧!”父亲建议说。
“我不能浪费时间了,爸爸,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巴甫洛夫低声而肯定地回答。
“你急需知道些什么呢?”
“我特别想知道,人体的构造是怎样的。”
“你想当医生,是不是?”
“不是。”巴甫洛夫摇摇头。
“那你为什么要知道人体的构造呢?”
“为了帮助人。为了使人类变得更健康、聪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热切地回答。
“你很有胆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你能实现你的理想吗?”父亲关切地问。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爸爸,我会下苦工夫的。”
父亲明白儿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立即站起来,高声说:“好吧,我祝你成功!”
一个教士家庭培养出一个科学巨人!一个因素就是,父亲在家里给孩子提供了一切阅读的条件和机会,还根据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做了适当的引导。
6.让孩子养成每天阅读10分钟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持之以恒地阅读,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孩子养成每天都自觉阅读的习惯。然而,任何一个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让孩子坚持每天阅读也是如此,由于孩子生来具有的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性格,需要家长们针对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摸索出一条既有益于激发孩子兴趣又符合孩子生理特点、既能强化孩子阅读的自觉性,又可以形成好习惯的阅读方法。
在这是,我们向广大家长特别介绍一种特别有效的训练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的好方法,让孩子阅读10分钟。
我国有一位获得重大科学发明奖的青年科学家,在谈到阅读经验时,他道出了一个秘密:他说:他今天的成功来源于孩提时代每天坚持的10分钟阅读。据他回忆,在小学读书期间,他并不喜欢看书。后来在母亲的要求下,他渐渐对阅读课外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最先要求他每天只阅读10分钟时间,读完以后才允许去做其他的事情。
这样每天坚持10分钟,他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看点什么,再干什么都不舒服。于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在一种自觉不间断的阅读中,从头至尾看过了一遍。书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故事,也深深地在他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就这样,每天10分钟的读书习惯,激发了他浓厚的求知兴趣,通过自觉阅读的好习惯的养成,他后来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后又赴美留学深造,毕业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现在已成长成为一名出色的青年科学家。
10分钟的时间,似乎微不足道,它稍纵即逝,但是,如果要是能坚持利用好10分钟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造就一个未来的人才。
一是为孩子提供适合阅读的环境,孩子精选好供每天10分钟的合适图书所选图书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趣味性,符合自己孩子的年龄、性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是在家庭中订立读书制度,对孩子的阅读有奖有罚。并要求孩子,不阅读10分钟其他事情暂时都不能做。
三是要求孩子对每天在10分钟时间里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讲述。
四是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10分钟阅读时间可让孩子自己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自由支配,并要合理满足孩子对阅读内容、阅读之后的其他活动等正当要求。
只要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家长们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一有时间会主动去找书看。这说明,孩子们阅读的好习惯已经渐渐形成了,这是提高学习成绩一个可喜的开端。
7.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有关问题
一些孩子读书中往往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抓不住要点。家长要帮助孩子真正做到读有所学,读有所得,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这样做,会大大调动孩子们的读书热情,帮助孩子深刻领悟书中的内容,启发孩子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巩固。可见,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既有益于孩子们提高阅读兴趣和效率,又有助于孩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同时对帮助孩子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和孩子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也需要家长加以训练和引导。
(1)和孩子一起认真准备所要讨论的主题
讨论即是和孩子进行思维上的沟通和交流,是培养孩子在阅读中思考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方式。为了使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父母要与孩子首先确定好所要讨论的主题,以便孩子做好必要的准备。
(2)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家长一定要积极鼓励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把自己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理解、无所顾忌地说出来,同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讨论就是各自亮出不同的观点,针对书中某些观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即使自己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最好不要照本宣科地照搬原书的段落,也不要机械地套用原话,最好能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来表达。
(3)在讨论中和孩子交流学习心得
在讨论中,家长听孩子说当然很重要,自己也要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讨论中,要教会孩子进行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想,清晰、准确、完整地叙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分清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先要说明的,什么是后要总结的,掌握好表达的逻辑顺序。
(4)在讨论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在讨论过程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孩子正确把握全篇的思想脉络,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实事求是地分析。
8.不妨和孩子一起举办一次阅读比赛
作为家长,和孩子开展阅读竞赛,是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的一种别出心裁的、很有特色的家教活动。
家庭阅读竞赛的突出作用,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孩子阅读图书的潜能。通过开展阅读竞赛可以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以达到促进孩子自觉阅读的目的。通过开展阅读竞赛,可以积极调动孩子喜欢阅读的主观能力性。帮助孩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激发和调动孩子阅读的潜能。此外还可以在家庭中营造一种促进孩子喜欢阅读的氛围。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韦佳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不仅阅读了许多童话故事,而且还对科幻和历史方面的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主要受到父母的影响。
韦佳的爸爸是一位科考工作者,妈妈则是教历史的中学老师。家中的书柜里摆满了父母喜欢的也是韦佳常看的书籍。由于他们常读同一本书,从而有时候韦佳就与父母相互提问和共同讨论书中的一些问题。有一天,韦佳的爸爸特发“奇想”:举办一个家庭图书阅读竞赛,此想法一提出,就受到了韦佳的赞成,韦佳的妈妈也觉得是个好主意。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阅读竞赛,就在某个星期天开始了。通过一个小时的紧张比赛,韦佳一以回答准确,判断正确、反映问题明确,而获得总分第一名。事后,在谈到阅读竞赛的好处时,韦佳兴奋地说,阅读竞赛有益思考,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阅读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能让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一举办家庭举办阅读竞赛,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确立主题
在准备家庭阅读竞赛时,应当首先和孩子一起共同商定一个竞赛的范围和主题,在商定的主题范围内进行比赛,而不能漫无边际地没有范围和主题。以便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充分发挥其阅读的积极性。
(2)互相出题和问答
经过限定时间和主题的阅读准备之后,家长和孩子可就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来考测对方,有问有答,轮流出题,以答题正确为1个积分,多者为胜。这样可以让孩子与父母在竞赛中比学赶帮。
(3)质量兼顾
阅读竞赛,不仅要比阅读的数量,更要比阅读的质量;不仅要看谁记住的阅读内容最多、最广,还要看谁对阅读内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思考。当家庭成员在竞赛中对某一问题的答案存在争议而书中又没有现成答案时,不妨大家一起计谋一下,理由充实者为胜方。
(4)持之以恒
由于每个家庭的条件不同,开展阅读竞赛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但不管采取怎样的形式,为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应当将阅读竞赛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进行,这样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会大有帮助。
9.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读“杂书”
在某高中,有一位学生李宁,进校时成绩优异。但他本人只在乎课本里的东西,其他的知识一概不去过问,知识体系单一,导致其学习成绩逐渐下降。虽然学习努力刻苦,但还是未能摆脱高考失败的命运。而班内另一名同学赵胜,喜欢读杂书,并且能把课外的东西应用于课内,学习成绩稳定,成为“千军万马”中的胜利者。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该不该读杂书。其实读杂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阅历,扩充知识面。在读杂书的过程中,是应该有很大的收获的。
据2001年全国中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在中学生中能坚持读杂书的同学只有8.32%,这仅有的一部分同学,他们平时成绩都很不错。由此看出,读杂书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可以使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让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受益。
一个人能有意识地去读杂书,就说明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欲望,这也是上进的体现。在对自己知识储备不满足的情况下。家长要鼓励孩子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书籍,培养良好的读杂书习惯,这样会使孩子的阅历不断增长。
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大凡都是有着良好的读杂书习惯,而且他们对杂书的需求量,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看都是惊人的。
鲁迅有过这样的话:我读杂书,有时甚至比正书还有劲,杂书中的笔记,我是手不释卷,午梦初回,清斋寂会,及至入睡之前,真仿佛是一席清淡,处处悠然了。
孩子在读杂书时,家长要提醒他们应该有目的性,要告诉孩子自己在哪个方面有欠缺,自己在哪个方面知识不到位,那么就选择自己需要的书籍去读。
在一次考试中,有一道关于《水浒》人物的题。而在这个班中,能做出答案的只有区区两名同学,这两名同学也正是平时有着良好的读杂书习惯的同学。不可否认地说,读杂书会让孩子受益匪浅。“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在这时已经很明了了。那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一个人并不要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更不苛求天上的知一半地上的全知。但懂得中华乃至世界的文明史发展史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多读书,读杂书。
有些家长在孩子的耳边经常会有这样的话:“一天别不务正业,学点有用的。”“别拿起那些不三不四的书不放,学点有用的。”“老是看闲书,有什么用啊?”……其实家长应该给孩子们的更多的是支持,应该鼓励孩子养成读杂书的习惯。使孩子能在多方面发展,知识体系的多元化会更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10.不是夸孩子“爱看书”,而是夸“会看书”
在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时候,家长要增加一个什么样的说法呢?很多书上讲,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要让孩子爱看书。家长要前进一步,不停留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这个说法上。
家长要重点培育的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兴趣。
孩子不仅是喜欢读书,还特别追求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兴趣,往往夸孩子爱看书。家长要进一步,不夸奖孩子爱看书,而是夸奖孩子会看书。
会看书是更积极的表现,是更需要欣赏和夸奖的。会夸孩子的家长要夸孩子会看书。
孩子正在看书,家里来了客人,有两种夸法:一种,夸孩子爱看书,那么孩子得到一个欣赏和夸奖,他(她)可能还是爱看书,更爱看书。
但是,夸自己的孩子特别会看书,就包含了两层含义:被夸会看书的孩子肯定也就更加爱看书了。爱看书是含在其中的,不夸就有。同时,孩子觉得家长夸自己会看书,同时夸了两个:既夸了他爱看书,还夸了他(她)善于看书,比一般爱看书还多了点聪明和方法。
这是一个重要的奥秘。
会看书有很多说法,看得快,记得牢,会讲述,看完以后能分类,还能想象,还能把书管好,还能记得有条不紊,还能说哪本书好、哪本书不好,还能把作者说个一长两短。这么一夸,孩子不仅爱看书,而且越来越会看书。
会看书才是对阅读最高级、最积极、最正确、最简练的肯定。
就这么小的一个差别,一字之差,在这方面就形成两种不同的结果。
家长们要记住,就兴趣而言,不是一般地培养阅读兴趣,是培育孩子提高阅读能力这种实践的兴趣。
会夸孩子的家长,不是夸孩子爱看书,而是夸孩子会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