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并不都是幼稚可笑的,恰恰相反,孩子提出的问题时常会让大人难以回答。在大人们看来,有些问题不是问题,那是因为大人们已经习惯了约定俗成,习惯了某种规范和秩序,极少再去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而孩子们并不了解这些,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觉得一切都是问题。我的孩子们小的时候,一家人还在县城居住,有时星期天带他们去乡下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去乡下老家,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一路上他们总是问这问那,我就逐一回答。但也有无法回答的时候。比如看到一排柳树,我说这叫柳树,孩子就问,为什么叫柳树?看到一头牛,我说这叫牛,孩子就问,为什么叫牛?这样的问题,真是不好回答。这样的问题,大人连想也没有想过。为什么叫柳树?因为大家都这么叫。为什么叫牛呢?因为都说那是牛。这样回答,已是答非所问。但问题还不算完。孩子又问,牛怎么啦?我实在搞不懂孩子的意思,只好说牛在耕地。牛为什么耕地?为了种粮食。种粮食干什么?为了让人有饭吃。人吃饭干什么?吃饭才能活着。活着干什么?这问题已经很深奥了。
人之初和人之末是人生的两极,一个三岁的孩子和一个七十岁的哲人,有时会一样深刻,困惑于同一个问题。所不同的是哲人带走的是无奈和迷茫,而孩子带来的是新鲜和好奇,就像死亡不过是生命的瞬间休息和调养,做个梦又转化成新的生命,从头开始探讨人间的一切。这是一个轮回。由此,世界才周而复始。很多大人对孩子的问题不够重视,要么敷衍了事,不认真回答,要么不理不睬,挥手把孩子赶跑完事。这样做肯定是不好的。孩子的好奇心是十分珍贵的,他们的一些看起来荒唐的想法,说不定正是创造性的开始。给孩子一个玩具,他们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把它拆下,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组装,结果组装的是个莫名其妙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创造。对孩子的好奇和荒唐,只能引导,不要试图扼杀。就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要打破常规一样,对孩子不要急于纳入常规。重视孩子的问题,保留孩子的好奇和锐气,其实比让孩子学钢琴、背唐诗重要得多。
现在城市里常见的大人说小孩话,小孩说大人语,决不是个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