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圆寂,国立译场地位不复存在,玉华山恢复了从前的平静,逐渐沉寂下来。
但是,玉华山胜迹犹存,恰如佛国之灵山,供人们观瞻。
玄奘圆寂后,在玉华寺所译经卷,敕命运往长安大慈恩寺收藏,参加译经的人员也撤回京城,这里的佛教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由于没有皇家的关注和资助,玉华寺渐渐地失去往日的昌盛。683年,唐高宗去世,其子李显即位,史称中宗。而仅仅过了两年,武则天夺取了皇位,因朝廷权力之争,王公大臣们也无心光顾玉华山避暑礼佛,玉华寺庞大的建筑群因无人维修而逐渐破损。
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也可能是一场大火,让昔日富丽堂皇的宫殿变成一片废墟。到北宋时,玉华山的宫殿已经一椽不存。此后,经过金、元、明、清,除了遗留的石窟、佛像、金刚石、佛足印石以及部分碑石尚保存完好外,大部分当年玉华宫的建筑物及装饰品已经埋入地下,或者毁坏,地面上的建筑荡然无存,就连杜甫诗里那尊石马,也不知去向。
在当地还有这么一个传说:宜君县历任县令一上任,都要来玉华山观光,所花费用由当地村民负担,还要村民把他看上的石碑抬到县城。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便把一些古物或埋或砸,以此减轻生活负担。
玉华山及周边地区,还蕴藏一些美丽的传说,不少地名也与唐王有关。马坊、皇姑庄、皇后村、烧锅台、背塔村、金牛岭、秦王射虎处、敬德洗马处,等等。限于篇幅,本书仅介绍玉华山几处重要遗迹。
1.石窟
据史料记载,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用来“修行”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我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386~534年)至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这个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被称为我国的四大石窟。
玉华宫景区现存三处石窟,均开凿于环形峭壁之上,为唐玉华官(寺)重要遗址。
兰芝谷俗称“正宫”,内有玉华宫肃成殿遗址,玉华寺期间更名为肃成院,是唐代玉华寺佛教活动中心,也是玄奘法师的住宿、理佛及圆寂之地。石崖如削,面向南呈半圆形,有细流自崖上泻下,四周松林环绕,石窟内有佛龛8处,石穴一段。佛龛内均无造像,外壁上雕刻有莲花、娑罗树、执戟力士等浮雕,虽已风化,但轮廓仍清晰可辨。
珊瑚谷俗称“西宫”,石窟位于珊瑚谷2公里处的绝壁上,谷内平地开阔,崖顶泻瀑,称“水帘”,为玉华山一大奇观。仰视石窟,犹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水帘洞。
珊瑚谷建有玉华玄奘纪念馆,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馆区分三藏院、碑林院、文物陈列院、生活接待院和三藏塔五个部分。三藏院内供奉高5米、重40吨,由两块天然海底青草石雕成的“玄奘法师坐像”,还有在同类大型浮雕中当属全国之最的长100米、反映玄奘法师生平的汉白玉浮雕。此外,展室里珍藏有从玉华宫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如“金刚石座”“佛足印石”等,还建有玉华山景区地貌沙盘,使游客全面了解景区的历史及各景点概况。
郭玉沟石窟位于玉华村东,俗称“东宫”,距离郭玉沟口约5里,窟内可容100人左右。唐太宗住玉华宫时,这里为皇太子的驻地。石窟上方的悬崖峭壁呈大环形,崖顶瀑布垂泻,状如飞雨,下有一泉,自古有名。
2.讲经台
如果用怪石嶙峋来形容玉华石,仍觉浅薄了许多。有的石是佛的化身,简直就是一块“美玉”。
在正宫石窟前有一长方形石头,与周围的石迥然各异,高约丈余,顶部平阔,边缘绝壁处生长有两棵翠柏,郁郁葱葱。传说这块石头为玄奘的讲经台。
讲经台
讲经台旁有一巨石,外形酷似弥勒佛,分明是玄奘法师的化身。玄奘法师当年立有遗嘱:“遣吾宜从俭省,可以蘧藤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然而唐高宗却违背了法师不肯离开玉华的心愿,按京城僧尼的意见,将法师安葬在西安以东的白鹿原上。可见,玄奘法师的魂灵仍然栖息在玉华山中。
在印度,也有玄奘留下来的讲经台。
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30多公里处,有塔克西拉古城遗址,是一座建于2500年前的古城。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繁华城市。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由于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塔克西拉进一步发展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佛教、哲学和艺术研究中心。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描述当时的塔克西拉是“地称活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崇敬三宝”。
在离城堡不远处,有一个单独的院落,这里原是小王公住的地方,玄奘西行取经时,曾经在这里住过。城堡另一头的山坡下,完整地保留着一个石砌的台子,这个台子就是当年玄奘讲经的地方,被人们称为讲经台。讲经台呈斜坡状,可同时容纳数千听众,居高临下,声乐顺风而下。
3.娑罗树
娑罗树(学名:Shorea robusta),植物名,又名波罗叉树、摩诃娑罗树、沙罗树,为佛教圣树之一。产于印度及马来半岛雨林之中,为龙脑香科娑罗树属,多年生乔木。树身高大,叶为长卵形而尖,表面光滑,花淡黄色,很像月光,古代诗人咏赞有“娑罗见月华”句。因为气味芳香,木材坚固,可以用来制作家具或建材,又可供作药用或香料。娑罗,在梵文里是“高远”的意思,相传摩耶夫人在兰毗尼园中,手扶娑罗树,产下释迦牟尼。玄奘在印度求学时,此树已经枯死。《大唐西域记》里是这样记载的:“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华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
后来,释迦牟尼在拘尸那罗城外,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下涅盘,玄奘也曾造访过此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这样描述:“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此世共称耳,旧云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谓之尸赖孥伐底河,译曰:有金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
兰芝谷小溪旁,民国时还生长着一株三四人合抱的大娑罗树,相传这株娑罗树是玄奘从印度引来籽种,亲手种植的。据当地人回忆,根基有一间房子大,胸径约四人合抱,树干心已空。非常可惜的是,1945年,驻守在这里的国民党军队在玉华山沟里烧木炭,将这娑罗树干点燃,树被烧死。庆幸的是,在它的根部长出一棵娑罗树,使人们能够看到名贵的佛教圣树。
4.金刚石座
据《大唐西域记》八卷,关于金刚座的记述是这样的:“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日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日道场。大地震动,独无倾摇。是故如来将证正觉也,历此四隅,地皆倾动。后至此处,安静不倾。自人末劫,正法浸微。沙土弥覆,无复得见。佛涅盘后,诸国君王,传闻佛说金刚座量。遂以两躯观自在菩萨像,南北标界,东面而坐。闻诸耆旧曰:此菩萨像,身没不见,佛法当尽。今南隅菩萨没过胸臆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玉华寺肃成院遗址石窟中,发现了唐代石雕莲花佛像座和佛足印石。
金刚石座上圆下方,意寓天圆地方。圆形上部由仰莲与覆莲衔接而成,两层之间内束,恰似须弥座状,下部为方形台座。座通高35厘米,方座每边长51厘米,中间有原来安放佛像的榫槽,基座前方左侧刻有20字的楷书铭文,竖排5行,每行4字,以方格划分,字形秀美,笔法力劲,有魏碑方格,内容为:“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经专家考证,此20个字为玄奘法师手迹。1964年,纪念玄奘法师逝世一千三百年国际法会在西安大慈恩寺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此金刚座题诗一首,印制在有金刚座铭文的拓片上,作为珍贵纪念品分赠给来自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代表团的代表以及国内外佛学界的知名人士:
片石勒银勾,象教赖不堕。
虽失天人师,犹留金刚座。
想见翻经手,磨勘往复过。
千载如晤对,心光照天破。
5.佛足印石
佛足印原是佛陀释迦牟尼去世前留在故乡石头上的脚印,在石头凹形印记里,密刻有各种寓意佛教花纹图案,佛祖五指微张,大指刻莲花,其余四指刻卍纹,千福轮纹刻于掌心,大指下刻三钴,二指下刻双鱼,四指下刻宝瓶,五指下刻螺王纹,这些刻画纹样在佛教中有特殊寓意,莲花象征纯洁,宝瓶指智慧,双鱼代解脱,花目表永生,象牙则孕育报恩。佛经里对佛足印是这样描述的:“如来手足,诸指广大圆满,并皆柔软,足下平满,不容一毛。”佛教史料载,此物在印度仅有三处,摩揭陀国、乌伏那国与屈之国。
传说释迦牟尼寂灭留下的足迹石,佛教徒争先前往礼拜。其他邪教非常忌恨佛足印和仇视,为了消除佛的影响,他们前去用斧子、凿子把足印石破坏掉。可是第二天,又完好无缺,恢复原样。邪教徒又去把佛足印石搬到河里,但总是搬不动,好不容易搬倒,扔到河里,可第二天,又神奇般地回到原处,自此以后佛教影响更大。
在佛国印度,佛教徒对佛祖释迦牟尼非常敬仰,对佛教十分虔诚,进而对佛足迹甚为敬重,见足如见佛,一样地顶礼膜拜。
玄奘西行求法,在佛国印度巡礼时,分别在屈支国、乌仗那国和摩揭陀国等处,先后观礼过西域或印度几处佛足造像遗迹。据《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在摩揭陀国,“一精舍中有如来所履石,石上有佛双迹,长一尺八寸,广六寸,两足下有千辐轮相,十指端有万字华纹及瓶鱼等,皎然明著。是如来将人涅脖发吠舍厘至此,于河南岸大方石上立,顾谓阿难:此是吾最后望金刚座及王舍城所留之迹也。”
玉华寺出土的佛足印石是玄奘在印度取经时从摩揭陀国带回拓片,在玉华寺译经期间,特意请高级石工精心仿制而成,现珍藏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此为我国所藏佛祖印石刻时代最早的印石,同国内其他几处的佛足印相比,佛足五趾微张,方颐圆满,具有典型的异国风格,其造型更原始、生动,更加更珍贵。在古老的西安大雁塔上,也陈列着一通佛足印石,据说是依据玄奘晚年于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印石复制而成的。2006年,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时,把由玉华博物馆提供的石雕佛足印作为国礼带到印度,被永久性地供奉在印度玄奘纪念堂内。
6.佛迹记石
1999年,在玉华寺肃成院遗址发现了带有脚印纹饰的文字题记残石。题记内容为:“佛迹记摩揭陀国波吒离城释迦如来蹈石留迹奘亲观礼图”,专家鉴定后认为应为玄奘亲自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