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虫害种类较多,随着我区日光温室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些病虫害在生产上常常是多种病虫害同时或交替发生,危害十分严重。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主要在温光条件较差的冬季,温室内环境条件很难满足作物的正常需要,如地温偏低而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连年生产很少倒茬而表现出多种生理性障害。有时生理性障害与病虫害同时发生,不易识别,常给防治带来困难。日光温室番茄病害主要有番茄早、晚疫病、疫病、斑枯病、枯萎病、叶霉病、灰霉病、病毒病、细菌性疮痂病等;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蚜虫、白粉虱、叶螨、茶黄螨等;生理性障害主要有营养型生理障害、盐类障害、低温高温障害、脐腐病、筋腐病、裂果、畸形果、空洞果、日灼果、生理性卷叶、落花落果、有毒气体中毒、烟害和药害等。因此,有效防治番茄病虫害、预防生理性障害已成为温室番茄生产成败和收益高低的关键。
一、日光温室番茄主要病害
番茄早疫病
1.症状特征
番茄甲疫病又称轮纹病,是发生普遍的病害,发病严重时叶片早枯,减产严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一般在生长后期为害较重。除为害番茄外,还为害茄子、辣椒、马铃薯等。叶、茎、果、叶柄、果柄均可染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叶片染病后,初为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近圆形灰褐色病斑,病斑中部呈现深褐色同心轮纹,外有浅黄色晕圈;茎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长圆形病斑,病处易折断;果实上病斑多在果蒂处,呈黑褐色;病斑后期产生黑色、绒毛状霉层。
2.发病特点
番茄早疫病属真菌病害。对温度适应性强,15℃—30℃均可发生,适宜温度20℃—23℃,相对湿度大于70%持续49小时,该病即可发生。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一般结果初期开始发病,盛果期进入发病高峰。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易发生。此外,重茬、种植密度过大、灌水过多、基肥不足、低洼积水、结果过多、环境高湿、植株衰弱等,均有利此病的暴发流行。
3.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用52℃热水浸种30分钟,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搞好田园清洁,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及落叶,减少菌源。
(2)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及时追肥、灌水,避免植株脱肥早衰,降低抗病能力。
(3)发病初期,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结合防治细菌性病害可用47%春雷氧氯酮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每10—15天防治1次,根据病情防治1—3次。
番茄晚疫病
1.症状特征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成株期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苗期染病,病斑自叶片迅速向主茎蔓延,引起叶柄处主茎呈黑褐色腐烂,全株萎蔫、折倒,潮湿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叶片多从植株下部开始发生,先由叶片的叶缘、叶尖处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圆形病斑,对光透视病斑边缘病、健交界不清晰,病斑扩大后中间黑褐色,周围暗绿色,湿度大时,在病、健交界处健区一侧产生白色霉层;茎染病产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呈不规则云纹状;病果上病斑初呈油渍状暗绿色,后变为黑褐色,病部质地坚硬呈不规则的凹凸起伏,湿度大时长出少量白霉,并迅速腐烂。
2.发病特点
晚疫病是真菌中的卵菌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温室番茄上越冬。主要通过气流、灌水迅速向周围扩展蔓延,如果条件适宜,经过3—4天的潜育期就可形成新的病菌,10余天整个温室就会普遍发病。番茄晚疫病发病的温度范围为7℃—25℃,最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近100%时易发病,叶片上有水滴更利于病菌侵染发病,所以低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防治方法
(1)实行轮作,前茬应不是茄科蔬菜作物。
(2)重视田园清洁,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妥善处理。
(3)避免种植过密;氮、磷、钾配合施用;防止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
(4)温室栽培灌水后加强通风,发现中心病株、病叶及时清除带至棚外妥善处理,并提高棚温,控制浇水。
(5)防治药剂可选用72.2%霜霉威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温室栽培也可选用粉剂喷粉或烟雾剂防治。
番茄叶霉病
1.症状特征
叶霉病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会危害嫩茎和果实。叶部发病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以中部叶片感病最重。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形成椭圆形或不规则的浅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白色至黑褐色霉层,病斑的叶正面初为浅黄色,边缘不明显,也可长出霉层,病斑扩展后叶片由下而上卷曲干枯。嫩茎染病后症状与叶片上相似;果实染病常在果蒂和果面,形成黑色硬化凹陷的圆形病斑。
2.发病特点
叶霉病是真菌病害。病菌在病残体内或种子上越冬。病菌借助气流传播,从叶片气孔侵入引发病害,再由病斑上产生的霉层(分生孢子)继续传播、侵染,扩大危害。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株上反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造成多次侵染。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在9℃—34℃,最适宜发病环境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宜感病生育期为封行至坐果期。发病潜育期5—10天。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温室或棚内空气不流通、湿度过大,温度在20℃—28℃范围内波动,从始发病到盛期只需12—15天。
3.防治方法
(1)实行2—3年轮作,减少田间菌源。
(2)种子用53℃温水浸种30分钟,用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3)定植前用硫黄熏蒸,每百平方米用硫黄0.15千克,锯木屑0.5千克,混匀分几堆点燃,密闭一夜。
(4)温室栽培灌水后要加强通风,避免长期闷棚。清除基部老叶,以利于通风透光。
(5)发病初期可选用5%春雷氧氯酮可湿性粉剂1.5克/平方米喷粉,或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或10%醚唑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酮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番茄斑枯病
1.症状特征
斑枯病在番茄生育期均可发生,但以开花结果期的叶部发病最重。叶片初染病时,背面先出现水渍状的小圆斑,很快正反面都出现许多圆形、边缘深褐色、稍凹陷、中央灰白色的病斑,上面散生一些小黑点;有时病斑愈合成大的枯斑,病组织脱落而形成穿孔,严重时叶片卷缩干枯;茎上病斑呈椭圆形,果实病斑圆形,均为褐色,稍凹陷,上面散生黑色的小粒点。
2.发病特点
斑枯病是真菌病害。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或茄科杂草上越冬。借助雨水、水流、气流和农事操作传播。湿度是发病重要条件,连续阴雨、光照不足、植株徒长或长势弱都有利病害的发生。
3.防治方法
(1)实行与非茄科蔬菜2—3年轮作,搞好田间清洁,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
(2)种子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用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3)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增施磷、钾肥和注意后期追肥,防止大水漫灌和田间积水。
(4)发病初期进行防治,可选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10%醚唑水分散粒剂1000—12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性6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1—3次。温室每亩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1千克喷粉。
番茄枯萎病
1.症状特征
枯萎病发病稍晚,一般在开花坐果进入生长旺期表现症状。由近地面处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变黄、变褐、焦枯,有时仅一侧叶片发黄变褐,茎部自下而上凹陷,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色霉层,病程发展缓慢,十余天后枯死,剖开发病的茎、叶柄、果柄,可见维管束呈褐色。
2.发病特点
枯萎病是真菌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病菌从幼根或植株伤口侵入,进入维管束吸收营养发展菌体,以致堵塞导管,使水分不能向上输导,导致植株地上部失水,表现为叶片变黄、萎蔫和枯焦。病菌能产生有毒物质镰刀菌素,毒害寄主,加速植株死亡。病菌借助水流、带有病残体的粪土传播。连作重茬,排水条件差,地下害虫多,移栽、中耕伤根重、长势弱的易引起本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1)实行与非同科蔬菜轮作,重视田园清洁,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加以妥善处理。
(2)采用无土育苗技术育苗,种子播前用52℃温汤浸种30分钟,用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浸种60分钟。
(3)发病初期用药液灌根。可选用70%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150—250毫升,根据病情防治1—3次。
番茄灰霉病
1.症状特征
植株地上部分均可感染灰霉病,以绿果期发病最重。叶片发病多由叶缘向内呈“V”字形扩展,初时呈水渍状,渐为黄褐色或茶褐色病斑,染病的花落在叶片上可形成圆形或梭形病斑,潮湿时,病部表面产生灰色霉层;果实发病多由花器侵入,故果蒂、果柄与脐部先显症,病部果皮呈灰色水渍状软腐,上覆有厚厚的灰色霉层,下部的果穗受害重。
2.发病特点
灰霉病是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地表或土壤中越冬。病菌借助气流、雨水、水流、农事操作或病残组织自然散落传播。灰霉病菌为弱寄生菌,病菌发育起点温度为2℃,最高温度为31℃,最适宜温度为20℃—25℃,病菌发育最低相对湿度85%,最适宜相对湿度95%以上。低温、高湿,阴、雨、雪天多,植株生长衰弱,密度过大,浇水后遇阴雨天,病果随意乱扔,保护地放风不及时等利于灰霉病发生发展。番茄灰霉病还与生育期明显相关。始花期至坐果期为染病高峰期,这一时期浇水后遇阴天很容易造成灰霉病扩展蔓延。
3.防治方法
(1)搞好田园清洁,彻底清除病残体及落叶。温室栽培在定植前对地面、墙壁、棚膜等用50%乙烯菌核利500倍液,或4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进行喷洒灭菌,或20%乙烯菌核利0.3—0.5千克/亩熏焖棚12—24小时。
(2)采用高垄覆膜和搭架栽培,配合滴灌或膜下渗灌等节水措施能有效控制病害。
(3)加强管理,避免阴天灌水,灌水后加大通风降湿。及时清除败花与下部黄叶,发现病果小心摘除放入塑料袋内带出棚外妥善处理。
(4)发病初期用5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800倍液喷雾。温室栽培每亩用6.5%万霉灵粉尘剂1千克喷粉,或20%噻菌灵烟雾剂0.3—0.5千克熏烟防治。
番茄病毒病
1.症状特征
病毒病由于致病的病毒种类不同症状表现也不相同,常见的症状有花叶、条斑、蕨叶和卷叶等类型。花叶型病毒病最普遍,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深浅不同的斑驳,有时出现疱斑、皱缩、新叶变小、顶叶狭长、叶脉透明或变紫,茎生长点停止伸长,下部多呈卷叶,易落花落蕾,果实小而硬,呈花脸状;条斑病毒病主要发生在茎和果实上,病株矮化,在茎秆上形成暗绿色下陷短条斑,后变成黑褐色油渍状坏死条斑,严重时条斑开裂,导致上部茎叶枯死,中上部叶片的背面叶脉上也发生黑色短条斑,蔓延后致叶片发黄、变黑,病果表面呈条形暗褐色凹陷斑,组织坏死;蕨叶形病毒病病株矮小,上部叶片细长狭小,形成线形,中下部叶片纵向上卷成管状,叶脉浅紫,侧枝都生蕨叶状小叶,呈丛枝状,果实小而畸形;卷叶型病毒病发病早,病株矮化,多丛枝,叶脉间变黄,小叶卷曲呈球状或螺旋状,影响开花结实。
2.发病特点
番茄病毒由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及其他病毒单一或混合侵染所致。烟草花叶病毒是最早发现的病毒,生活力特强,在组织内可存活30年,主要在寄主和各种带毒体上越冬,通过伤口和汁液接触传染,也可随病果果肉附着在种子上传播,带毒的卷烟与寄主病残体也是初侵染源;黄瓜花叶病毒主要在多年宿根寄主植物和杂草上越冬,以桃蚜等多种蚜虫传毒;马铃薯X病毒以汁液传染,昆虫不传。病毒病的发生和发病程度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高温、干旱、蚜害重、施氮过多,缺少钙、钾、土壤黏重、瘠薄、排水不良、长势衰弱及管理粗放等发生严重。植株感病越早,损失越重,在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
3.防治方法
(1)实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2年以上轮作。搞好田园清洁,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及田间杂草,并妥善处理。
(2)进行种子处理。干燥种子可用70℃干热处理24—72小时,或播前将种子用清水预浸3—5小时后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再洗净播种。
(3)施足底肥,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并适当增施钾肥。
(4)温室栽培,棚室可张挂银灰塑料膜条避蚜,用防虫网防止蚜虫传入,发现有蚜虫为害要及时用药防治。
(5)苗期3片真叶后,可选用VA抗病毒剂120倍液,或喷施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茹类蛋白多糖200—300倍液喷雾,间隔10天1次,连喷2—3次,以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发病初期可继续用上述药剂喷雾,控制病害发展。
番茄细菌性疮痂病
1.症状特征
疮痂病在植株地上部分均可发病,叶片发病较为普遍。叶上病斑初为水渍状,黄绿色小斑,后变为边缘暗褐色不规则的凹陷斑,发病重时病斑可连成形状不规则的大斑,病斑四周水渍状明显;果实上形成近圆形、边缘稍凸起、深褐色、中间稍凹陷的病斑,病斑周围始终保持绿色,病重时常引起落叶及植株死亡。
2.发病特点
疮痂病是细菌病害。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借助雨水、水流和昆虫传播,通过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阴雨天气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生长势弱、管理粗放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3.防治方法
(1)实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2—3年轮作。
(2)种子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用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3)加强肥水管理,防止大水漫灌,从事田间操作时尽量减少各种伤口。
(4)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每亩可用5%春雷氧氯酮粉尘剂1千克喷粉。
番茄根结线虫病
1.症状特征
主要根部受害,受害的根系侧根和须根上长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瘤状根结,严重时形成不定型的肿瘤,根系变粗并逐渐腐烂,受害植株低矮,似营养缺乏状,后期早衰,并表现出缺水萎蔫状。
2.发病特点
根结线虫病是由根结线虫引起的病害。根结线虫主要以卵或2龄幼虫随根结、残根在土壤中越冬,能存活1—3年;土壤、病苗和水流是根结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疏松的沙质土、含盐低的壤土宜于根结线虫的生长发育,重茬、连作受害必重。
3.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