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图》在人们心目中曾经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好像它真的包含着什么“天机”,预言着未来的社会变迁,而且有诗又有图,在中国大陆以外被一些人称为“中国七大预言”之首。说起《推背图》的缘起,倒是很神秘。唐朝有个叫李淳风的术士,精通天文历算,曾经因为预感到不久将有武则天乱唐的灾难,便推算起来。他推算得忘了情,一直推演下去,直到被另一位术士叫袁天罡的推了一下后背,道:“天机不可泄漏!”他这才罢手。但这时他已经推到千年之后了。李淳风便把他推算的成绩写成诗歌,又画成图画,通过袁天罡上奏给唐太宗。这种事关国家机密的东西当然是不能再让别人看的,可是不知怎么泄漏出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推背图》。
李淳风实有其人,在《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他的传。他是唐太宗时人,博通群书,精天文历算阴阳之学。他曾经主持铸造浑仪,编成《麟德历》以取代过时的《戊寅历》,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文学家。
但他在史书中又被描写成一个预言家,在小说中更成了出阳入阴,兼判冥事的半仙。新旧《唐书》的《李淳风传》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它与《推背图》关系极为密切,我们把较为详细的《旧唐书》的记载征引如下:
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仇。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善其言而止。原文大意是:在唐太宗时代,社会上出现了一本《秘记》,里面说:“唐代在三世之后,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皇帝就召来李淳风,让他细访此事。李淳风说:“我据天象推算,此事的朕兆已经形成了,这人已经出生,而且就在陛下的宫中。从现在开始算起,不过三十年,她就要据有天下,几乎要把唐朝子孙诛杀殆尽。”太宗说:“把宫中那些可疑的人091文化之谜都杀了,你看如何?”李淳风说:“这既然是天意,就没有逃避的办法了。该称王的那人是死不了的,你杀的人再多,也不过是些无辜的人。”
而且根据天象,此人已在宫中,并且是陛下的眷属,再过三十年,她就年纪大了,那时她的心肠也软了些,即使取代唐的天下,可能对陛下的子孙不会杀伤过烈。如果陛下现在把她杀了,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此人年轻,性情可能更为狠毒。如果这样,陛下的子孙也许就真得被杀光了。太宗觉得此言有理,于是就罢手了。
唐太宗的诛杀功臣是有目共睹,他和李淳风的密谈谁见来?而这两条史料中记载的预言也不相同,一条说是太史占卜的结果和民间的谣言,仅说是女人要当帝王,而另一条就更确定地说是“三世之后”了。
所以在这两件互相矛盾的事中,值得怀疑的只能是李淳风的神通了。其实真正更值得我们怀疑的是预言本身。
“萨索里”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吗1999年初,德国考古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开罗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这个研究所的科研小组在埃及南部离开罗400公里处的“萨索里一世”古墓中发现大量书写在坛子与粘土板上的文字。经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些文字书写在公元前3300—前3100年间,部分文字书写时间早于公元前3400年。具有突破意义的是,科研小组已解读了300件左右的书写有古文字出土文物中的2/3,即200件左右。科研小组认为,尽管这些文字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文字有相似之处,但它显然比苏美尔象形文字进步。两者时间相近,因而,可认为古埃及的“萨索里”文字是迄今知道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关于什么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20世纪的学术界颇多争论。
一般认为,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乌鲁克文化遗址出土的,092世界历史之谜迄今大多未解读的刻在泥板上的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但各国学者对此异议甚多,因为在几乎同时,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出现了。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在德国科学家发掘“萨索里一世”墓之前已出土,大约有700个文字符号。中国的殷墟甲骨文与商周金文中,保留了500多文字符号。其历史也有距今5000多年的,且大多文字符号为中国学者解读。此外,印度哈拉帕遗址、希腊克里特岛、美洲的玛雅文明,都有象形文字的遗物,尽管这些象形文字迄今未被解读。
问题关键并不在于这些象形文字是否已为今人解读,而在于象形文字究竟算不算古文字?
有学者提出,如果象形文字就是古文字,那么“世界之最”恐怕轮不到苏美尔或古埃及。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符号刻在岩壁、洞穴、器皿上的遗迹。就拿中国来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有刻有符号的陶器出土。陶器上的几何图案与装饰乃是具有表征意义的符号。在大汶口文化两处不同遗址中,出土刻有同样四种图形的陶缸。考古学家认为,陶缸上刻着的石斧是“戊”字,木锄是“斤”字。如果要算年代,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刻几何符号,距今已有6500多年,远比德国学者这次宣布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要早。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提出,距今5000~6000年出现的象形文字不是真正的文字,只能算是“文字画”。象形文字为的是摹写事物图像,一般不代表语言符号,不能表音。
从象形文字或“文字画”发展到能读音的音节文字,最后发展到字母文字或音形抽象的文字,这中间一定有个漫长的发展阶段。那么,第一个发明发音符号的是谁呢?大多数古文字学家认为,是公元前1800年,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取得这一突破性的进展。起先,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的音节表有几千个符号,使用的是单音节词,如ti、093文化之谜mu、po,即由一个元音与一个辅音构成。随着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社会交往需要的发展,他们逐渐使用两个或更多的辅音音节,双音节与三音节词汇大量出现,使发音符号大大减少,为最终完成向字母文字的转变打下了基础。
如果把音节文字看作最早的古文字,那么,目前考证结论是,最早出现音节文字的是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文字、公元前2200年的古印度文字、公元前1300年的古中国甲骨文字等。德国科学家发掘的“萨索里”文字,还没发展到这一阶段。
看来,人类最早的文字究竟起源于何地,何为真正意义的最早的文字?还需作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日本人到唐朝“留学”仅是为了学习吗今天,“出国留学”已成为国人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距今1000多年前,“大唐朝”却常常要迎接大批的来自周边各国的“留学”人员,尤其是地理位置优越的日本使节和商人。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日本人凭借地理位置优势,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在公元630年刚刚即位那一年,以犬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遣唐使。从公元630—89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其中有两次受阻而未成行,有1次是为了迎接前次遣唐使回国,有3次为护送唐朝使节回国,所以,实际算来日本正式委派并到达唐朝的遣唐使应为13次。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唐使的频繁,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呢?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094世界历史之谜斯、印度、拜占廷、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遣唐使又称“西海使”或“入唐使”。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常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左右,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多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锚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由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予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留学生给予优厚待遇,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在使团起航前夕,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赐予“使节刀”,接下来举行饯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探就是从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寇有联系,095文化之谜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些人是无中生有,也许确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