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题目的选择
选择演讲的题目称之为“选题”。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演讲的成败和价值的大小。一个好的演讲选题,应具备三个条件:
(1)符合时代精神
所谓“符合时代精神”,即要有现实意义,要能符合现实需要。古今中外演讲家们成功的演讲选题都是非常恰当的。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智者派”奠基人高尔吉亚草拟的《帕拉梅德斯辩护词》,表达了人们对帕拉梅德斯的爱戴;“西安事变”时,张学良的《在市民大会上的演讲词》,显示了中华儿女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斯大林的《红场检阅演说》,表现了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为消灭德国法西斯强盗,保卫社会主义苏联的坚强决心。这些选题都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适合听众水平
演讲是讲给听众听的,所以在写演讲辞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听众,掌握他们的思想水平、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乃至年龄性别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做文章和演讲也是这样。”他问道:“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讲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我们有些人的演讲,往往不论听众是些什么人,单凭自己的书本知识,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一番,结果成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选题不看对象,不适合听众的水平。
(3)自己比较熟悉
美国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初次演讲的人选了一个话题,介绍美国华盛顿的风貌。由于他对华盛顿并不熟悉,因此去买了一份游览指南之类的小册子。他把这些材料略加整理便去演讲了,后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两周以后,这位演讲者的汽车不慎被窃。但报案之后,警察表示对这种多如牛毛的案件无能为力。懊恼之中,他回想起一周前,自己的汽车因在路上多停了15分钟而被警察罚了款。对比之下,警察对善良的民众犹如凶神恶煞,而对那些鼠窃狗盗之辈,却无能为力。这激起了他强烈的愤怒,于是就以此为选题,又参加了演讲。这前后两次演讲,他判若两人。那次介绍华盛顿风光的演讲,他说话犹如挤牙膏;这次却相反,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满腔的愤怒喷泻而出。他之所以前后不同,是由于他对后者比前者熟悉,有切身的体会。
演讲稿的立意
演讲的选题和立意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立意是演讲者对演讲主题的把握,是对选题的主观的独特感受。
演讲的立意和写文章一样,也应采取“意在笔先”的原则。一篇好的演讲稿的立意,应符合如下要求:
(1)观点正确
所谓观点正确,是指确立演讲的主题、意向要符合客观规律,接近真趣。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习和掌握理论和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只有这样,演讲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受到听众的欢迎。
(2)态度鲜明
所谓态度鲜明,就是说演讲的主题能明确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态度明朗,旗帜鲜明。如果缺乏态度鲜明这一点,人们就很难知道你到底想说些什么,因而也就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结果使演讲失去应有的效应。
(3)开掘深刻
所谓开掘深刻,就是要在演讲中能讲人所未讲,发人所未发的独到见解。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小事,对善于演讲的人来说,他也能挖掘出事物的真谛。李燕杰同志的演讲为什么叫人中听,除了循循善诱之外,还不时举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青年人去认识真理。如讲到人们看到爱因斯坦或托尔斯泰的画像,为什么令人肃然起敬?那是因为满头银发放射着智慧的光芒,额头深而又繁的皱纹标志着他一生的丰功伟绩的缘故。如果演讲与此相反,人云亦云,泛泛而谈,只会叫人感到平淡乏味,产生反感。
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与材料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主题去选择和整理材料。
材料的搜集
(1)用心观察。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写。”平时,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观察人、观察演讲活动;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表、看里、看点、看面、看深、看细、看过去、看现在、看将来……总之,要做“有心人”。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下来,储存在头脑的“仓库”里,切不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生活中许多生动有价值的材料从自己身边溜掉。
(2)广泛采集。写演讲稿,仅仅靠观察所得材料是不够的,还必须广泛了解情况,涉猎各种书报杂志获取信息。搜集材料的方法、途径很多,总括起来,有一般采集法和专门采集法两种。通过长时间的采集、积累和储备,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材料库”,等到用的时候,就会显得得心应手,非常便利。
材料的选择
获得材料只是为写演讲稿提供了取材的可能性,要写好演讲稿,还必须对材料进行筛选。首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材料是客观存在的,它包含一定的内容,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是并不直接显露出来。它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又可以说明那个问题。这说明,被选取的材料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正确选取的材料应是主客观的统一。
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鉴别。即把它们的本质意义和所要说明的问题做一番比较,把与演讲主旨相关的留下,不相关的舍去。做到材料和主旨统一,客观和主观一致。“大同”可使主旨集中、统一,“小异”可使主旨充实、圆满。具体方法是:
(1)选用有助于主题的材料。选择材料时必须考虑它能否有力地支持主题或为主题服务。即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凡是能突出、烘托主题的材料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能够有力支持主题的材料一般包括:演讲者自己受感动的材料;演讲者亲身实践证明了的材料;听众感兴趣的材料等。
(2)选用有强“磁性”的材料。所谓材料具有强“磁性”,就是说所选用的材料,一定要有强大的吸引力,像一块块磁铁一样能吸住听众的心。
一般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材料都具备四个方面的特点:新、实、趣、道。
新——就是要有新人、新事、新成果、新情况,反映新面貌,讲出新“道道”。
实——就是具体、实在,使听众能感觉到,而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
趣——就是要有趣味。既有动人的情节,能引起悬念,又活泼风趣,具有幽默感。
道——就是要富有规律性、逻辑性,使听众感到有条有理,心悦诚服。
(3)选用典型生动的材料。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那些具有鲜明特征和代表性的典型生动的材料,才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演讲的主题。
(4)选用真实可靠的材料。写演讲稿所用的材料一定要是真实的。因为只有真实,主题才能站得住脚,演讲才有说服力。如果材料虚假,或者编造材料,或者选用偶然的、个别的、表面的东西为写作材料,就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那么演讲也就失去了意义。材料的真实性离不开材料的准确可靠,它包括准确的人物、事件、情节、经验、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等。对写演讲稿所用的材料,必须是经过认真调查、核实过的,如果条件许可。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第一手材料,反对那种一味追求“生动”、“吸引人”,而搞所谓“合理想象”、“添枝加叶”的做法。
材料的整理
材料收集完备以后,整理的工夫是绝不可少的。思维是一条链条,当中有若干环节,大至一篇演讲的开头、中间、结尾,小至一句话排列的先后次序,都应讲究逻辑性。因此,演讲前,不管有没有讲稿,事先都要想一想,说话的中心是什么,围绕这个中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说才能把自己想说的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不动动脑子,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即像俗话所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就会使人茫无头绪,不知所云。因此,一定要动动脑子,经过一番整理思路的工夫。可以说,演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逻辑思维的能力,要在嘴上说清楚,首先必须在脑子里把意思想清楚。这就应当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然后通过逻辑思维把表达客观事物的语言材料加以组织。
挖掘题材的方法
题材,对于演讲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它关系到演讲的成败。但好的题材不是信手拈来,而是需要挖掘的。这里介绍几种挖掘题材的方法。
深入生活
演讲中的感情激发离不开生活基础,生活本身即是最适合演讲的题材。
深入到自己的生活里,从自己的记忆中去搜寻生活中那些有意义并给你鲜明印象的事情。因为,最为听众欣赏的题目,都与某种特定的个人背景有关;
(1)早年与成长的经历——回忆与家庭、童年、学校生活有关的题目,一定会获得注意。因为,别人在成长的环境里如何成功并克服障碍的经过,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怎能确定别人会对自己童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兴趣呢?有个法子,多年之后,如果某件事情依旧鲜明地印在自己的脑海中,呼之即出,那几乎便可保证会令听众感兴趣了。
(2)个人欲求出人头地的奋斗——这是洋溢着人情味的经历。例如,重叙自己早期为求发迹所做的努力,也能吸引听众的注意。你是如何把自己的企业经营得从小到大、日趋强大的?是什么样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况造就了你的事业?告诉听众,在这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为了创建事业,你曾遭遇的挫折,你的希望以及你的成功。活生生地描绘一个人的奋斗过程,这是很好的演讲题材。
(3)嗜好及娱乐——由于这方面的题目依各人所好而定,因此也是能引发注意的题材。说一件纯因自己喜欢才去做的事,是不可能会出差错的;你对某一特别的嗜好发自内心的热诚,能使你把这个题目清楚生动地交代给听众。
(4)特殊的知识领域——多年在相同的领域里工作,已使你成为这一行的专家。假使依多年的经验或研究来讨论有关自己工作或职业方面的事情,也可以保证获得听众的注意与尊敬。
(5)不寻常的经历——曾见过大人物吗?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一生中可曾经历过精神颓丧的危机?这些经验都可以成为最佳的演讲资料。
(6)信仰与信念——或许你曾花费许多时间和努力,去思考今日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情势及自己应持的态度,倘使你曾花上许多时问,倾力研究一些重大的问题,自然很有理由可以谈论它们。只是这样做时,一定要举例说明自己的信念。多讲一些动听的故事,听众可不爱听陈词滥调满篇的讲演。对某项题材,如果自己所知不比听众多多少,还是不讲为妙。可是,反过来说,如果投入多年的时间研究某项题材,那毫无疑问,这是该你说的题目,绝对要用它。
具有诚意
并非所有你我有资格谈的题目都一定会激起人们的兴趣。判断一下,你以为合适的题目,是否适合当众讨论?假设有人站起来直言反对你的观点,你是否会信心十足、热烈激昂地为自己辩护?如果你会,你的题目就选对了。你对自己演讲的题材具有虔诚的心意和满腔的热情,这是很重要的。
福胜·J·辛主教,是美国最具震撼力的演说家。他在《此生不虚》一书里写道:
我被选出,参加学院里的辩论队。在圣玛丽亚学院辩论的前一晚,我们的辩论教授把我喊到办公室里去责骂。
“你真是饭桶!本院有史以来还没有一个演说者比你更差劲!”
我想替自己辩解:“我既然是这样的饭桶,干吗还挑我参加辩论队?”
“因为,”他答道,“你会思想,而不是你会讲。到那个角落里去,从讲辞中抽出一段把它讲出来。”我把这段话反反复复地说了一个钟头,最后,他说:“看出其中的错误了吧?”“没有。”于是再来一个半钟头,两个半钟头了。最后,我精疲力竭。他说:“还看不出错在哪里吗?”
过了这两个半钟头,我懂了。我说:“看出来了,我没有诚意。我根本心不在焉,我说得不像真情真意。”
就这样,辛主教学得了永生不忘的一课:把自己融入讲演中。从此,他开始使自己对自己的题材热心起来。直到这时,博学的教授才说:“现在你可以讲了!”
内容具体
让别人感兴趣的不是概念而是事实。只有说话拥有具体而且明确习惯的人(不管他的正式教育程度如何),才能具备吸引别人兴趣的能力。
这项原则太重要了。为此我们将使用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以期把它深深地刻印在大家的脑海中。
例如,我们可以说:“某人小时候,既倔强又顽皮”;但如果我们说:“他的教师经常打他手心,而且有时候在一个上午打上十五次之多。”这样是不是更有趣,更好?
“既倔强又顽皮”这样的字眼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如果说打了多少下,听起来岂不是得体得多?
历史书上说,孟子有“穷苦但诚实的父母”。演讲时则可以说:“孟子的母亲买不起头巾,因此,下雪时她必须用麻袋布把头发包起来,保持干燥和暖和。”但是,尽管她如此贫穷,她从未中断对孟子的教育,也不曾把生病的猪拿来出售。这种说法已经显示他的父母“穷苦但诚实”。不是吗?这岂不是比说“穷苦但诚实”来得有趣吗?
限制题材范围
演讲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时间限制了演讲的范围和容量。因此,题目一旦选好,第一步要定出自己演讲的范围,并谨守此范围。可不要想去涵盖一望无际的地域。要遵守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原则。有个青年想要讲两分钟,而题目却是《公元前五○○年的雅典至朝鲜战争》。这是全然的徒劳无益!他才讲完雅典的建造,就该他坐下了!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许多演讲,都因题材不明确、不具体,结果因同样的原因——涵盖太多的论点而无法引起听众的注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思想不可能一直去注意一连串单调的事实。假使你的演讲听起来像是世界年鉴,那么,你就无法掌握听众的注意力很久。
选个简单的题目,像《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如果把演讲定在太宏观、太抽象的概念方面,是较难成功的;但是如果把题材具体到某几个具体企业的改革之路,则是很吸引人的。这样,便可以有时间推展出如描似绘的生动细节。
这个道理用于任何题目都行。不管它讲的是销售术、烤蛋糕、减免税赋或者是导弹,都一样。开始之先,必得先加以限制和选择,将题目缩小至合理的范围内,以便适合自己使用的时间。
在短短的不超过5分钟的讲演里,只能期望说明一两点而已。长些的,比如达到30分钟的讲演中,演讲者若是想包含四五个以上的主要概念,也是需要认真推敲的。
迎合听众
依着听众的关切、兴趣而演讲,听众一定感兴趣。
听众感兴趣,是因为演讲的内容与他们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的问题有关。这种与听众最感兴趣之事的联系,也就是与听众本身的联系,将可稳获听众的注意,并能保证沟通的线路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