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诺什勇士很早就对奥帕兰加海洋怀着幻想,一个巨人背着他渡过了海洋。在大海的那一边,是仙人国。可是,三只白熊守卫着那里的第一道门。他一口气把三只白熊干掉。在第二道门旁,三只雄狮又毙于他的剑锋下。在第三道门旁,一条大龙被他剖腹。
雅诺什勇士进入仙人国后看见一片欢乐景象:
仙人国里没有冬季的严寒,
他们在那里度着永恒的春天;仙人和仙女在天国里生活,不懂得死亡,只是幸福地生活,只有爱情和甜蜜的吻滋养他们。在仙人国的中央有一泓湖水,雅诺什勇士把从伊露斯卡坟前摘下的小花投入水中,那复苏生命的泉水使小花变成了伊露斯卡,她复活了。伊露斯卡成了皇后,雅诺什勇士成了国王。
裴多菲在《雅诺什勇士》中所追求的世界,实质上是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而勾勒出来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里,它有一定的鼓舞和教育作用。
《使徒》
一八四八年六月至九月间,甸牙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最激烈的时期,裴多菲完成了他后期的政纲性的长诗《使徒》。全诗由二十章组成,共二千九百二十一行。
从第一章开始到第四章为止,叙述长诗主人公锡尔维斯特一家四口的苦难生活。长诗的故事是从首都的外城之夜开始的,这个家庭充满着暗淡、冷清、贫困的气氛。锡尔维斯特一家栖息在一所顶楼里,室内充满阴冷、潮湿、霉气味。妻子抱着她的最小的儿子坐在床头,可怜的婴孩嘶哑地哭号着,吮着母亲于瘪的乳头。那家的主人——锡尔维斯特沉思地注视着未来的世界,他的目光像山鹰般地在空中飞翔。他的大儿子从床上爬起来,喃喃地说道:
爸爸,我要吃饭呀!
我强迫自己睡觉,
我强迫自己,但是我睡不着啊!
爸爸,我饿呀,给我面包,
就是给我看看,不吃我也高兴!
故事采用父子对话的形式,控诉了人类的不 平等以及贫富生活的差别。
长诗从第五章开始,叙述锡尔维斯特的身世。他原来是一个被悄悄投进车厢里的私生子。车夫把他带走,并把他放在城郊一所简陋的酒店的门槛上。当一个酗酒的老头子走出酒店,突然跌了一跤,绊倒在孩子身上。老头子把孩子抱回了家,交给一位女邻居喂养。这个老头子对孩子的希望,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小偷:
好啊,好啊!七八年以后,
让他学小偷。我把他培养成一个
像基督一样聪明的小偷!接着便是给孩子行洗礼,起名叫锡尔维斯特。长诗主人公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意思是“除夕”。当锡尔维斯特长到四岁时,他就从小商贩的手中偷了许多水果,又从讨饭瞎子的帽子里偷了许多铜板。当他偷东西回来的时候,老头子对他大加称赞,分给他面包吃;可是当锡尔维斯特什么都偷不到的时候,老头子就向他大发雷霆。锡尔维斯特渐渐长大了,觉得去偷窃感到良心有愧,从此他就不想再去偷窃。由于老头子是教唆犯,罪不容诛,被判处了死刑。
长诗从第七章开始,叙述锡尔维斯特流落街头的悲惨情景:
他走着,看着热闹,望着市面……
他已经疲劳不堪。
他找到一个街角,
躺下去,头枕着一块石砖。
锡尔维斯特睡着了。当他从绝望中惊醒,已经是深夜。一个老巫婆站在他面前,两眼盯着他,并且要把他带走。于是锡尔维斯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我叫锡尔维斯特……没有爸爸,没有妈妈,我是私生子,一
位老太婆在街上把我收下……
一天夜里,锡尔维斯特遇见一个老巫婆,她把他领回了家,和狗一起住在厨房里,和狗盖一个毯子。他和狗建立了友谊。老巫婆让他去讨饭,教他如何取得贵族老爷们的同情与怜悯:低下头,皱起眉头,张开嘴用唾沫润湿眼睛,再念叨病中的母亲和上帝的圣名。老巫婆反复教他各种讨饭的动作,他的聪明伶俐,引起老巫婆的喜欢。
锡尔维斯特长到六岁时,他并没有童年的幸福,越来越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幸的孤儿。讨饭的生活,已经过去了两年。在一个深秋的夜晚,他赤着脚,光着头,站在泥泞的街道上向过路人乞求的时候,一个贵族老爷走来,把他领到庄园,做仆人去了。锡尔维斯特来到庄园,给他安排伺候少爷的工作。少爷发出命令,他马上就得完成。他给少爷梳头,稍不称心,少爷就把梳子夺过来打他的耳光。行路时,少爷故意踩他的脚,并把他挤到路旁的沟里。他向少爷请安,少爷就夺下他的帽子,抓住他的头发。当锡尔维斯特被欺凌得走投无路时,只好痛哭,以解心头的忧郁。少爷经常咒骂他是私生子。
锡尔维斯特为什么忍受庄园老爷们的欺凌和侮辱呢?使他留恋的,只有庄园里的那位教师。锡尔维斯特从教师那里学到许多知识,特别是关于人类解放的道理。锡尔维斯特来到庄园做仆人的时候已经十六岁了。为了学习知识,每次教师给少爷讲课时,他总是站在少爷身后,听取教师的宣讲,十分留心地听着教师的每一个字眼。锡尔维斯特具有非凡的天才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只要教师讲过一遍,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在学习人类进步知识方面,少爷却显得相形失色了。
知识赋予了锡尔维斯特以无穷的力量,使他透过浓重的云雾,望见了未来的进步世界的闪光。一种谋求自由平等、争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促使主人公锡尔维斯特提出这样的问题:
贵人有什么权利打我?
人有什么权利打人?
上帝创造了人,
不都是平等、相同的吗?
人们称上帝是正义之神,
假如上帝是正义,就应该
对每个人表示相同的慈爱。
锡尔维斯特在获得了知识以后,倾吐了他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向往,幻想所谓“平等社会”的一片壮丽图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著作,获得关于人类解放的先进思想,但是这种思想理论在现实的阶级斗争中又无法得到贯彻和实施,从此锡尔维斯特苦恼,忧伤,到处碰壁。
锡尔维斯特逃出庄园,来到农村组织革命力量和宣传革命道理。当他离开庄园时,他与教师难分难舍。教师送他一程又一程,嘱咐他要努力学习,掌握知识。但是,当锡尔维斯特来到农村以后,他所看到的,同他所幻想的完全两样。他的愉快、希望和理想一天天在消失。大老爷们请他到官衙门供职,他坚决地拒绝了。农民请他到农村作公证人。他不愿发财致富——当一个富翁,坐在账房里收租。他愿意同劳动人民处于平等的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不希望我周围的人
向我一躬到地,
可是别人也别希望我
在他们面前卑躬屈膝。
锡尔维斯特站在村公所前面的平台上进行演说,农民们听得入神,他的话“比牧师的优美的词句还要动听”。从此,锡尔维斯特受到爱戴和尊敬。但是,作为封建社会在地方的代理人——老爷和牧师,受到很大威胁,因此千方百计地设法虐杀锡尔维斯特。因为他们懂得:假如锡尔维斯特公证人生存下去,他们就要灭亡。在锡尔维斯特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一位庄园里的少女却出面袒护他。这少女看出了锡尔维斯特作为使徒宣传真理的价值所在。
每天早晨,当锡尔维斯特在村头散步的时候,他都看见那位姑娘从窗口向远处眺望。这位庄园少女具有和锡尔维斯特一样的进步思想,在他们初次相遇时,她就鼓励锡尔维斯特在革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假如可能,你给予人类以幸福,
你要在苦难中消磨你的生命。
你是大地——你长出谷子,
让别人获得更好的收成!
少女对锡尔维斯特的鼓励,也是期望;这期望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共同信念:
你是一盏灯,你给别人送来光明,
你要这样耗尽你的一生!
锡尔维斯特受到十八世纪法国进步思想的启迪和爱情的鼓舞,对于争取“平等社会”的诞生,更加充满信心了。顽固的封建势力教育了他,使他认清了必须走武装革命的道路。他赞扬罗马奴隶主长期统治下的斯巴达克思的反抗精神,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前进:
暴徒?……暴动……暴动……
这是人民长期感受到以后,
干出来的实际的革命行动。
暴徒才是真正的人!
我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暴徒!
只要我心里感受到的,
我就敢于把它讲出;
我参加千百万人民起义,
整个世界就要天翻地覆,
仿佛斯巴达克思震动了马罗,
角斗士用挣脱下来的铁链
攻打着城池宫殿!——
锡尔维斯特以大无畏的反抗精神,宣布自己是新时代的“暴徒”,并赞颂“暴力”的无比威力、
锡尔维斯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日夜读书和写作。他履行“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的诺言,从事革命工作。
庄园里的少女同锡尔维斯特相爱,而且她是那样主动,从农村追赶到首都佩斯的外城,寻求他的足迹,那结果是——
青年把头埋在她的胸前,
他们一起幸福地哭了起来。
上帝和爱情把他们结成夫妻。他们没有互相宣誓忠诚,但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却种下了爱情的种子。锡尔维斯特和少女的心地纯洁得恰似繁星互相照映,从对方的心里吸取光和热。婚后生二子,这给他们带来欢乐,也带来家庭生活的忧虑。锡尔维斯特整天写作,宣传革命的真理。他骄傲地写,自由地写,但是他的作品怎样闯过书报审查这一关呢?这使他烦恼起来。由于在锡尔维斯特的作品中充满了革命、叛乱、暴徒、起义等字眼,他的书就更难出版了。
长诗第十五章是全诗最感人的部分。第十四章的末尾又回到第二章的故事上来,描写锡尔维斯特一家四口人的苦难生活。人口不断增加——“三口,不久又是四口,四口人忍受着痛苦”(第十四章)由于生活困苦,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他的妻子坐在小尸体旁边唱着哀歌,希望幼小的灵魂复活。
长诗从第十六章起,叙述锡尔维斯特由于出版进步书籍被捕入狱的悲惨遭遇。在街头上,他被士兵们抓去,推上囚车,押送到监狱里。在押送的途中,他鼓足全身的力量,想从魔掌中逃掉;他像狮子一样勇敢,跟他们厮拼,结果还是被捆绑了起来。士兵们把他推上因车,他像野兽一样吼叫,并且高声咒骂着国王:
你血腥的手比你的红袍还红,
你苍白的脸比你的银冠还白,
你漆黑的心比你的丧服还黑……
锡尔维斯特预示人民起义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人民起来了,像沸腾的大海在你脚下翻滚!”他在狱中住了十年,受尽了种种折磨。他思念他的亲人们,更思念人类的解放事业和祖国的前途。十年的囚禁生活使他苍老,也使他成熟了。他的体力虽然逐渐虚弱,但他的革命毅力却更加坚强了。诗中锡尔维斯特的大段独白说出了他自己对未来世界的信念和对他妻子和孩儿的眷恋。
第十八章开始,锡尔维斯特听到监狱的墙头上有一只小鸟儿在歌唱。它给他带来了希望与渴望。歌声从沉默中把他唤醒,又给他带来了春天、花朵、解放事业和忠实的爱情。出狱后,他的家庭全部毁灭,祖国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他走投无路,开枪射杀国王,被捕后押上断头台,结束了他壮丽的、战斗的一生。
从裴多菲的整个的诗歌创作与思想发展来看,这部长诗是诗人一生中创作活动的总结和概括,是诗人“思想的大辞典”。这部长诗融合了诗人三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第一个时期,一八四六年创作《云》组诗时期的短暂的悲哀,对世界的仇恨;第二个时期,一八四七年对他妻子尤丽亚的忠实的爱情的描写以及诗人预料到他在为民族事业捐躯后的一片惨景;第三个对期,一八四八至一八四九年革命浪潮高涨年代的激进的战斗精神。
从长诗的艺术手法上来看,《使徒》写得很庄重,很有气魄。抒情与叙事的艺术手法得到了巧妙的结合。故事情节富有强烈的戏剧性。结构是严密的、紧凑的,语言是朴素、明朗的,具有散文美。长诗在情调方面,充满着英勇豪迈的战斗精神;有些段落也流露出某些消沉、绝望与阴冷;但它的主题是健康的,这就是锡尔维斯特对旧世界挑战的力量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更可贵的是,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这个憧憬尽管带有空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确实吸引着千百万劳动人民为追求这一理想而流血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