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冲字少明,县学生,入太学,授光禄寺大官署丞。大冲死后四十多年,明朝就灭亡了。他的孙子范光文字潞公,是清顺治六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在陕西做过主考官。因此,在明末清初时期,天一阁有一定发展,清代刊印的书籍也续有所增,但数量不多。
清康熙十二年,著名学者黄宗羲破例登阁,编定书目,后来还写了一篇《天一阁藏书记》,文章开头说:“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他深慨藏书久而不散之难,同时表彰了天一阁藏书之久。从此,天一阁就蜚声于学界。
清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四库全书馆,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纂修《四库全书》,便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要求进呈备用。修《四库全书》的目的是“搜罗古今载籍,以光策府,而裨艺林”,“用昭文治之盛”,实际上也是一次全国性的图书大检查,结果有许多图书被查禁焚毁。起初,各地慑于清廷的文字狱,疑虑重重,因此,“各省采访遗书,奏到者甚属寥寥”。于是乾隆帝软硬兼施,在三十八年三月十九日的上谕中点了一批名,指出:“予以半年之限,令各督抚作速妥办矣。遗籍珍藏,固随地均有;而江浙人文渊薮,其流传较别省更多。果能切实搜寻,自无不渐臻美备。闻东南从前藏书之家,如昆山徐氏之传是楼,常熟钱氏之述古堂,嘉兴项氏之天籁阁,朱氏之曝书亭,杭州赵氏之小山堂,宁波范氏之天一阁,皆其著名者。”
这样,以范懋柱为代表的范氏后人不得不应诏进书。当时进呈了多少书,没有确切的记载,据光绪十年编辑《天一阁见存书目》时考查,认为除复本外,共进呈了六百三十八种。其中清初人的著作只有七部,其余都是前代人的著述,在当时就不多见。后来被收录在《四库全书》里的有九十六种,列入存目的有三百七十七种,对《四库全书》的编成确是一大贡献。
清乾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上谕:“浙江宁波府范懋柱家所进之书最多,因加恩赏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这部书是铜活字印本,共一万卷。同时,乾隆帝又特派杭州织造寅著到天一阁察看书楼建筑和书架款式,故上谕又说:“可预邀范懋柱与之相见,告以奉旨,因闻其家藏书房屋、书架造作甚佳,留传经久,今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寅著在奏章中详细报告了天一阁书楼的构造,书架的排列等情况,并且开明丈尺,绘图呈览。后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澜、文宗七阁,就是仿照天一阁的式样建造的。天一阁在全国更享盛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