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谈判,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慷慨陈词、激动争执的场面,其实,还有一种无声的谈判叫作“沉默是金”。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谈判,固然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取得谈判的主动权。然而,这并不是万能的谈判方式。当双方都处在风口浪尖、一触即发的争执时,不妨闭上嘴巴,让情绪冷静下来,也让自己趁机喘口气,重新审视一下谈判局面。有时候,装聋作哑胜于口若悬河。谈判高手从来都是熟谙“该出声时就出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双重门道。
爱迪生不仅是发明大王,同时还是一个谈判高手。当爱迪生多次试验、历尽挫折终于成功发明发报机后,兴奋得不知该用什么来衡量这项惊世之举。爱迪生便征求妻子的意见,爱迪生的妻子很精明,想以这台发报机为自己谋得足够的钱财,建议爱迪生报价两万元。虽然爱迪生不知多少钱合适,但显然,他觉得两万元实在太高了,甚至高得令自己难以启齿。
面对络绎不绝前来购买发报机的商人,一谈到价格问题,爱迪生便以沉默来应对。爱迪生选择沉默当然不是要终止买卖,心里自然有自己的小算盘:既然自己也不知道卖多少钱合适,而妻子给的参考价又太高,那就等着对方来开价吧!
终于,美国一家公司在同爱迪生谈判时,面对爱迪生从头到尾闭口不谈价格的尴尬局面,多次询问无果后,按捺不住了。公司经理试探性地问道:“这样吧,我开个价,十万元,您觉得这个价格合适吗?”
这个价格对爱迪生而言,自然是意外的惊喜。
就这样,在这场谈判中,关于发报机的价格,爱迪生始终保持沉默,但最终却以大大高于爱迪生的预期价格谈成了这笔生意。可见,“沉默是金”着实不虚。当你在谈判中无计可施的时候,不妨以沉默来调整自己的思路,同时也可以给对方制造一种神秘感,变被动为主动。
著名保险销售员博恩·崔西曾说过:“沉默是一种哲学。”善于口诛笔伐的鲁迅先生也发表过“沉默是最有利的回答”的高见。在以嘴巴为武器的谈判中,适时的沉默往往能给人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无形之中给对方施加了压力。俗话说,祸从口出。一旦开口,难免从口中找出蛛丝马迹,而选择沉默,也即关闭了输出信息的通道,反倒让对方无以应对。
沉默并不是回避,相反,是另外一种谈判。当你对对手的某个方案或要求深感不满但一时又找不到突破口时,不妨选择沉默,以沉默来表示你的不满,从而迫使对方终止自己的要求或提出新的方案。
沉默还是一种蓄势待发、重整旗鼓的谈判策略。在谈判桌上,双方都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试图以先声夺人来占据先机,将自己的要求印在对方脑海中。然而,物极必反,在一连串的连珠炮中,人们往往只能记得其中的只言片语。但是,以短暂的沉默终止对方的“高论”,强迫对方停下来听自己说,是一种强调自己意见的策略。
沉默还是一种避实就虚的谈判技巧。当对方的提问令自己无从回答时,不妨选择沉默,以回避对自己不利的答复,同时这种沉默的态度让对方对你的真实想法无从知晓,从而迫使对方调整问题以便继续谈判。
常言道,言多必失。沉默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减少祸从口出的概率,同时,将说话的时间留给对方,而自己选择沉默地倾听。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全身的注意力,并且能借此时机更好地观察对方的各种微表情和小动作,由此获取更多对方的信息、发掘更多事实真相,也能更好地探索对方的真实动机和意图,从而为接下来的谈判找到更多的突破口。
谈判中,谈判双方都会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却想方设法引诱对方先开口说话,以期在敌明我暗的情况下探明对方的真实情况,再伺机出招,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而沉默无疑是保持神秘、打探对方信息的最好方法。
当然,我们强调沉默是金专指适时、适度的沉默,而非谈判全程都一言不发。而且,沉默也得分场合,因地因时制宜。如果和对方关系比较熟,一味选择沉默则容易造成不尊重他人的误解;而当面对对方挑衅时,沉默则容易给人软弱可欺之感,反倒会助长对方的气焰;当谈判处于紧张激烈的决定性时刻,沉默则意味着自行放弃了发言权,难免让自己陷于谈判劣势;长期、多次的沉默则会令谈判陷入一场死局,最终不欢而散。
可见,沉默是金还是土,得视具体情况、场合而定。当谈判陷入尴尬或火药味十足的时候,适时沉默可以巧妙调整谈判氛围;当谈判气氛愉悦或决战时刻,一味的沉默却会适得其反。所谓的谈判艺术,便在这张口、闭口之间。
谈判点睛
谈判桌上,并不是谁说得越多,谁得到的就越多。只有关键性的话语和决定才是评判谈判胜负的杠杆。至于除关键时刻之外的其他时候,不妨闭上嘴巴,以沉默来化解各种尴尬。
第五章 禁区,小心雷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