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是一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比试,双方为了各自利益,使劲浑身解数,试图让自己通过谈判,获得恰到好处的利益。但是,如何谈、怎么判才能获得恰到好处的利益?
谈判是场复杂的磨合战,而非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利益分配。在谈判中,对于自己的期望和真实想法不能和盘托出。相反,谈判时要心口不一,嘴上的开价永远要高于心理的预期价位。只有这样,才能给对方讨价还价的余地;有了商量的空间,才会给对方“占了便宜”的错觉。如此,谈判才能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中赢得圆满的结果。
你去市场上买东西,在与店主砍价时,肯定会往低于心理价位的价格说,只有这样,才能留一些空间和店主抬价,在一砍一抬中,最终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成交。面试中,问及工资待遇,聪明的求职者总会报出比自己预期工资高一些的要求,这样一方面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一方面也留一些余地给面试官下调,让他得了便宜你也卖了乖,皆大欢喜。
我们强调谈判桌上不能有“蛇吞象”的贪婪,但是,为了获得恰到好处的利益,也应该拥有一个“狮子般的大口”——开口时永远要比自己预期高一些,既可以借此提升自己身价,也可以给自己留个退路,留出合适的退让空间。
为了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须一谈再谈、一逼再逼,直至将对方的利润空间剥夺殆尽。如果一开始就实事求是,说出自己的心理底价,则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要不一让再让,直至丧失自己的利益;要不坚守自己的利益底线,在谈判中不谈而崩。
双方都有讨价还价的愿望,而唯唯诺诺、老老实实地将自己的预期价位、合理价位和盘托出,则等于无形中侵占了双方讨价还价的空间,结果自然不欢而散。
假装狮子大开口,给对手一个下马威。然后,再通过巧妙的退让,让对手有一种“占了便宜”、“赢了更多利益”的错觉,最后以一个能接受的价位成交,既照顾了自己的利益,又满足了对方“砍价”的心愿。何乐而不为呢?
某广告公司在和客户谈判时,遇到了这样的情景。
客户:“设计这么一个策划案,你们怎么收费?”
广告公司:“我们是一家专业的广告公司,一定会给您制定最符合您要求的策划案。相应的,我们也收取合理的广告费,10000元。”
实际上,广告公司一个策划案的收费标准是6000元,但为了应对客户的讨价还价,广告公司故意把报价往上提了4000元。
客户:“太高了,我觉得这样一个策划案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费用。请给我们一个合理的价格。”
广告公司:“我们的策划案肯定令您满意,如果不满意可以无偿修改至您满意为止。我们相信您的这个项目肯定值得这个广告费。”
客户:“可是您说的这个价格实在太高了,我们不能接受。”
广告公司:“这样吧,您说一个您觉得合适的价格,我们可以再商量一下。”
客户:“5000元。”
广告公司:“先生,您在开玩笑吧?这样的价格我们都不够支付员工的劳务费。”
客户:“那……再加1000元,6000元。您看如何?”
广告公司:“您知道,我们也是一个营利公司,如果一笔单子不能保证我们的成本,我们是没法合作的。这样吧,8000元,我们双方都退让一些,您看可以吗?”
客户犹豫了一会儿,又说道:“我们都是老客户了,你怎么也得给我们一些优惠啊!这样才能长期合作嘛!7000元。”
广告公司:“说实话,这个价格我们真的没法做下来。7500元吧,如果这个价格您能接受,我们立马就去策划。”
客户略加沉思,欣然成交。如果广告公司一开始就给出自己的实际收费标准,客户也绝不领情,依旧想要砍去三分,感觉自己赚够便宜后才成交。因此,广告公司大胆地狮子大开口,给了客户4000元的还价空间,最后,反倒以高于预期的价格顺利成交;而客户也觉得自己谈下了2500元,为自己节约了不少成本。
要知道,作为销售一方,报价一出,可以降价和让步,但几乎不可能抬价。所以,在谈判时,一定要在预期目标之上开高价,给双方留下足够的谈判空间,给对手一种自己赢了的心理暗示。
当然,狮子大开口也要有一个合理的尺度,如果不顾实际漫天开价,失去了应有的谈判诚信,反倒会将谈判推向崩溃边缘。所以,“大开口”既要高于自己的预期价格,也要让对方感觉你的价格并不脱离实际、遥不可及,还有商量的余地。不能完全执着于自己的利益而漫天要价,让谈判陷入僵局或走向失败。因此,要客观评估自己心目中的条件,“开口”的尺度不妨介于和双方最终成交的条件保持等距为宜。
狮子大开口有虚张声势之嫌,所以,开口时一定要保持镇静,理直气壮地说出你的要求。不要让对方看破你的要价空间。
谈判说白了,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谈判者只有开出高于心理预期的条件,才能收获高于心理预期的利益。
谈判点睛
谈判,谈判,一谈一判。只有拥有足够的谈判空间,才能让双方有谈下去的余地,最终判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合理方案。
第四章 僵局,是忍还是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