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和香,不是用鼻子闻的。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要要“性定菜根香”。这,“以后你就知道了”。“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此类隽永简语,发人深思的文句,只要过目,一定会永铭于心,终身受益。不错,这三十二个字就是《菜根谭》的开场白。作者洪应明先生在此书里阐明“性定菜根香”的真义,因为万味皆由根处发,“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洪应明先生为何取这样一个书名呢?据重刻《菜根谭》的三山病夫通理先生分析,人们每天都离不开菜,是因为它味道醇厚可口。菜味是由根生长的,所以种菜的人,都厚厚地培根。同样,要使世风醇厚,必定要调伏身心,让世人补过进德。三山病夫通理先生认为:“夫菜根,弃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菜根之香,只有性定之人才能体会到“性定菜根香”,这本书“唯静心沉玩者,乃能得旨”。此书名为《菜根谭》,也就是从宋人汪信民所说的“咬得菜根,则百事可为”这句话而来。他用菜之根基的菜根比喻人生的根本,“谭”通“谈”,意为人生根本的哲理之谈,故《菜根谭》之名意就是人生根本的哲理之谈。一个“咬”字,讲究的是慢慢咀嚼、细细地品味,如此,才可体会菜根的真滋味,才可领悟人生的真滋味。“菜根”立题,或还有针对许多人把菜根弃而不食之行为,在实质上暗喻世间的许多人在做人之时,往往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不着意在做人的根本上努力之意。
《菜根谭》“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的题旨,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采取程、朱一系理学家黜人欲以存天理的这条路子,说:“天理路上甚宽,人欲路上甚窄”“情欲嗜好悉机械,耳目口鼻皆桎梏”,叫人要放弃功名利禄等各种欲念,冷却人世的奔竞追逐,以保住天性,使“性定而动无不正”,长存其鸢飞鱼跃、活活泼泼的天机,这对追名逐利的现代人不啻清凉之剂。此书成为一种在世出世的处世方法体系,它以道德格言的形式,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得到超脱,劝导人应该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菜根谭》,又名《处世修养篇》,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大约生活在明朝内忧外患渐现端倪的嘉靖时期,其生平事迹不详。《菜根谭》的刊行时间在明朝万历卅年(公元1602年)左右。流传到清朝,先后曾有石惺齐的《续菜根谭》二卷,刘子载的《吾家菜根谭》二卷等续书,也有重新整编的五项分类本。
据分类本中三山病夫通理先生的序说,这本书是佛教徒如琳刻印的。如琳久参议席,听教于不翁老人,老人取《菜根谭》授之,并告诉他:“其间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显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设能熟习沉玩而励行之……可以补过,可以进德,且近于律,亦近于道矣。”
可见这本书的主要传播者,是佛教人士,在清朝如此,至今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作者是一位“涉猎过道教、儒教,尤其是对佛教特别通达的人。”其实《菜根谭》并不是作者一人的智慧,同时涵盖了作者视力所及的前人妙语。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侧面,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皆在;它所面对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芸芸众生。人们可能地位不同、学历不同、性格不同,但都能从中有所吸取。
明朝万历年间问世的语录体著作《菜根谭》,是借解释菜根的含意,将儒的忠恕中庸,道的无为知命以及佛教的禅定超脱融为一体,在入世出世间选取合乎情理的平衡,提供处世的进退方法,历来为世人所宝。书中解释世味如菜味,而菜味由根而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由此,“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又说,“菜根,弃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性定菜根香,妙哉,妙哉!这种古典意义的解释,圆润限定着立志与清寒的关系。
试问,“世间什么东西最好吃?”“饿!”一个“饿”
字就把人间世味诠解尽矣。
诚然,人的问题很多,烦恼很多,如果我们心很清净,没有烦恼,知足常乐,那么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如果我们的心清净了,又有慈悲心,便可以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整体的,是相互依存的,你若有这种观念,你看到谁都很欢喜,就是一草一木亦如此。当你的内心平静的时候,你的感受会更深入、更真实,你的胸襟会更广大,你的思绪会更顺畅、更清晰,你的意志会更坚定,你的心境会更提升,你的力量也就会更加凝聚。这就是古德所说的,“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我们习惯了吃、喝各种气味浓烈的东西,已经完全丧失了欣赏凉水、清茶、淡饭的能力;中国人所谓“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这“菜根香”三字,对现代人而言已经成了怪谈。谁说有钱咬菜根、无币啃大肉不是如今奇妙的“至理”呢?熟谙世味后,尤觉菜根香,这是一练达与能达,多少锤炼和跌宕后才能到达的境界,这又是另一番怡淡之心,空灵的出世就隐藏在菜根中。这种至境,世人是未得其中的合理奥义的。
记得父亲在我小时候就经常拉着我去城市的边缘,他说只有那里才有“泥土的香味”,特别是满地的油菜开花的时候,金黄的一片,一片再连着一片,和着远山,足够让父亲彻底地陶醉。我很不懂,为什么父亲喜欢闻那闷人的油菜花的香。父亲给我的回答是“以后你就知道了”。
现在已经成了那时的“以后”,而我确实是“知道了”,只有油菜花的味道才接近泥土。那么地不平凡,那么随意,又那么触动人的心深处。也许,你并不知道,但“以后你就知道了”。也许兰花和香,不是用鼻子闻的。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
读懂一部“静心沉玩,乃得其旨”的《菜根谭》,体味百味人生的滋味,就能做到“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为人处事,必须胸怀正直;与人为善,不必矫揉造作。
一个人穿得朴素整洁,何必艳光照人?吃得三餐饱腹,何须山珍海味?住得防风避雨,天伦得以团圆,何须高楼大厦?行得健步如飞,何须鲜车驽马?内心不宁静的人总喜欢向外攀缘,盲目地追求名利财色,而且“这山望过那山高”,比来比去始终没完没了。如果能将这攀缘的心收回来,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性上,心自然能安能静。俗话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儒家也说:“万物静观皆自得。”静得下来的人,生活一定会过得很充实、很有意义。相反,不能向内观照、一味地向外追逐名利的人,则永远活在空虚与烦恼中。
“身适忘四肢,心适忘是非;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又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再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把自己找回”。若如此,便可以吃得安稳饭香,睡得安稳觉——“心安茅屋稳”。
兰花和香,不是用鼻子闻的。心静下来,就闻到了香气——“性定菜根香”。这,“以后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