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尧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大肚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高僧,法名契此,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他云游各地,笑口常开,居无定所,传说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度化世人。
布袋和尚契此曾受田家斋饭布施,田家向他求道:“何谓道?”契此答曰:“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初读这首禅偈,一时迷惑于后两句的含意,前两句我想只要是见过农人插秧的人,一定能体会禅偈中的意境。但如何做到“六根清静方为道”?何谓“退步原来是向前”呢?清静,不只是物外的安静、清澈,更是自己的内心干净,所谓“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得自然、安详,更能使自心清静。“退步”一般人认为是失败、不成功,才会向后退,但你何不换个角度看世界,再重头来将自己不熟练的部分先完成,把基础扎稳,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这样岂不是加速向前,也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浅释所在了。
农人种稻,手里拿着满把的稻苗在插秧,低头弯腰,倒退着身子,一步步顺次地把秧插进水田。低头弯腰倒退插秧的农人,低下头来才能看到倒映在水里的青天以及水中的自己。
水中天如镜,人要自觉自悟,使本性清澈显见,才能够“六根清净方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那么你若能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这就是道,就是修行了。殊不知,修行就是要我们放下挂碍的道理,愈修行放下愈多,竟然获得更多的是进步。也许你心中的挂念少了,心较能平静地思考,智慧自然能产生于其中,不必很刻意、很强求一定的结果才会获得。
农人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后退,正因为他手拿着青秧一步步地退,退,退,退,退到田边,退到最后,他就把所有的秧苗全部插好了。大家知道,插秧必须低头和退步。正因为低头,便能看清楚水田中倒映的天光;正因为倒退着插秧,才能迅速把秧苗插完。因此说,有时候,退让并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若与人相处,只有退让才能海阔天空,寻求更大的成功。诚然,在恰当的时机,暂停一下,回顾过去的足迹,有什么需要修正的,规划一下未来,如何才能更加无怨无悔,这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有定力。由此得之,虽是退后,实含积极、进步与开拓的一面。退后是一种转化,往往将危机化成转机。做人处世能够适时“低头”,更能表现谦让与包容的伟大胸襟,因此,心中将能经常保持宁静与平和,思想也将更为明睿与清灵。布袋和尚契此这首偈的末句,借插秧时以“退”为“进”,暗指为人处世,处处谦让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在求道的路途上,向前迈进了。诗偈表面看来是描写农人从事农作插秧的情景,实则讲似退而实进,退步原来是向前,是颇富有哲理的。这首诗偈看起来很浅白,实则蕴藏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玄妙的禅机。对寻常人来说,这首偈亦禅亦道,真可谓是比喻贴切,要言不烦。
诚然,在每个农人的心里都有一畦田,在辛勤播种插秧的同时,只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染,对外无求,而顺应因缘,在无为而为的情况下,心里愈能包容广大的空间,也就越能契入禅佛的智慧。所以,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唯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唯一的道路。众生要以退让的精神来改变性格,把贪得无厌的心转成慈悲舍喜的心,把恶习的性格转化成谦卑的性格,趋入那清净之境。也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人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退让里也颇富有乐趣。
这首偈还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以昂首阔步、勇往直前为人生唯一的姿态,而布袋和尚契此以低为高,以退为进,作相对性的提醒,皈依处是以内心的修持去观照六根清净的自性,才能使眼界更加开阔,这才是上乘。布袋和尚契此以田家人做农事的经验来寄托禅理,以深入浅出的道理来诠释高深的佛理,真是一位高明的禅师。
你注意没有,船舶前行,双桨却往后划动。看船夫点篙,或者双手顺着竹竿一节一节地后移,或者身体抵着竹竿在船边一步一步地往后走。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越远。一支蜡烛亭亭地立着,一束光亮使它不断地消减自己。虔诚的佛教徒进佛寺礼拜,离开时必须弯腰后退,以示他的恭敬。后退的美丽和美丽的后退,时常相伴着人们,启人哲思。
你注意过人生的第一步是如何走的么?孩子在八九个月大开始学爬的时候,他动手动脚,手脚并用,目的是想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但整个肌肉运动结果都是向后倒退。诚然,对人之初来讲,“退步原来是向前”,一点都不假,此禅语对人之初迈出的第一步做了最好的注脚。对婴儿而言,学会爬行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此后,他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挪动身体,不再是静止的小囚徒,而是能够随时体会活动乐趣的“小爬虫”,并开始扩张自己的领土。退步原来是向前,每个人都是这样走出来的,不是吗?
“向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这是一首老掉牙的流行歌曲《伤心太平洋》中的歌词。任贤齐在歌中唱的好像是爱情,但我听起来却觉得是在唱人生。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能够懂得回头却显得更重要。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走,却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其实,“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你能够同时把握这两个世界,人生便更能臻于完美。”一位哲人曾这样指示过我们。
佛经中载:某家来了客人,父亲便叫儿子上街准备菜肴以供食用。儿子出去许久未归,父亲按捺不住,就亲自前往街头探个究竟。出乎意料的是看见儿子与一人面对面站在桥中间,眼睛互瞪,双手叉腰,谁也不肯退让。父亲目睹此景,叫儿子先回,自己竟接替儿子与那人继续对峙。如此不肯退让一步,结局不得而知。如果事事能忍让三分,能够转念“你有理,我有过失”,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加完美了。若如此,世界一定更为宽广,待人处世也更加圆融无碍了。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粉身碎骨。”要知,忍一时,何等自在!所以,低头的人生,转身的人生,回头的人生,退让的人生,都蕴含着无限微妙的道理。“退后一步是人生”“退步”才是真正的向前,而世间确有不少人不懂得“退一步”的哲理。“退一步”,这令人省思的金言玉语,大有禅机在焉。
当年寒山大士问拾得曰:“世间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分秒必争、名利挂帅的时代,常有人把谦卑看作消极,退让当成胆怯。即便有修行观念的民众,也只是把谦卑与退让当成一种品德修养来看待。然而禅师的千古名句“低头便见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透露出的是谦卑能更高、退让能更远的宏观智能。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着不同,譬如偈中所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水,在世间上是最普遍的,也是最为人类所需要的。观水的流势,当它从山峰上急泻而下的时候,气势澎湃;而当它在平地上缓缓流动,遇到岩石壁岸阻碍的时候,它一定转变方向,改道。人呢?憨山德清大师恳切地告诫我们:“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生前徒费心万千,死后空留手一双。”切记,退步原来是向前,凡事忍让退一步想,便可享无忧无虑的生活。
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若能开阔心胸,谦容忍让,退后一步,将使紧张关系转成和睦。尤其与邻人相处,更应相忍为和,相互扶持,共同建立温馨安详的居住环境,毕竟远亲不如近邻。俗谚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到时自有峰回路转的胜境,故待人能谦退礼让,定能赢得彼此的尊重。因此,退让或为人设身处地,常使人生道路变得海阔天空。
讲到“退步”,容我举个例子更详尽地说明它的道理。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某日接到母亲自安徽桐城老家写来的家信,信中诉说家里正准备扩建院宅,却因院宅旁的矮墙而与毗邻而居的叶家发生纷争,产生了矛盾。因为叶家也欲建房造屋,故此两家相持不下,信中隐约有要张英用名位官威压服叶家之意。张英阅信后,沉吟再三,就写了一诗来劝导母亲,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为了一堵墙而起争执,真是何苦?让人家几尺不就太平了么?你看看万里长城至今还在,可是当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里呢?你争,跟人家斗气,百年过后什么是你的?不都灰飞烟灭,荒冢一堆吗?
张英的母亲及家人,见诗后,深明义理,马上主动把将要砌建的院墙让后三尺。叶家的人目睹此情此景,愧疚之余,也立即把正欲修建的院墙退后三尺。
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此事为世间传为佳话,其美誉也传颂于后世,至今尚被人所乐道。“六尺巷”保留至今,成为桐城一景。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契此禅师的偈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以退为进”“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地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地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尊至贵。
面对荣华富贵,身陷功名利禄,那锦绣的衣、可口的食、舒适的住、妩媚的色不能说没有诱惑力,但也有着福祸的潜伏。明末文人洪应明道:“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被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富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洪应明认为只张“五分”帆,船才能平安地行驶,只注“五分”水,容器才能稳妥地保持平衡。本来,人有才是好事情,但不少时候也会因此而遭受大痛苦、大罹难。想那韩信、陆机、霍光、石崇本是人杰,终因恃才傲物,声威张狂而遭厄运。越王勾践大功告成,范蠡驾一叶扁舟,游泊于江湖。他曾写信给同僚文种,分析勾践这个君王与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特性。可文种官迷心窍,最后果然为越王所杀;而忍智藏锋的范蠡则改换门庭,终成一代生意大家“陶朱公”。这正应了古人描绘种稻人步伐“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诚然,“瓜篷豆下床笫乐,不及民间夫与妇”。而看似木讷无才、不屑张扬本色的人,也未必就无福哩。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这里的“退步原来是向前”正是一种阴柔、内敛而又洞达、通透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和处世的智慧。
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对此偈悟出的想法也大有差异,您的领悟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