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小肠黏膜的表面积就会增加600倍,达到200平方米左右,所以这就使小肠具有了广大的吸收面积。
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厘米。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幽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进行食物的消化。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而空肠和回肠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食物一般会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这就为身体提供了充分吸收养分的时间。食物经过在小肠内的消化作用之后,体积大的食物就会被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小肠内的营养物质和水要想通过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就必须通过肠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底膜(或侧膜)。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机制就是所谓的吸收机制。
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主要发生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
当人们吃完东西以后,有食糜的肠管上若干部分就会出现环行肌同时收缩,这样肠管内的食糜就会被分割成若干节段。随后,原来肠管上收缩的部分开始慢慢舒张,原来舒张的肠管又开始收缩,这样就会使原来每个节段的食糜再次被分为两半。
相邻的两半又各自合拢形成若干新的节段,如此反复进行。这种分节运动主要在于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使得食糜与肠壁尽可能多地发生接触,以便为消化和吸收创造有利的条件。
而小肠的蠕动却常常是重叠在节律性分节运动之上的,两者可以并存。蠕动在于使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使其到达一个新肠段之后,再开始分节运动。
小肠蠕动的速度一般比较慢,为1~2厘米/秒,每个蠕动波只把食糜推进一小段距离(约数厘米)后就会立即消失。
此外,小肠还有一种传播速度很快、传播距离也比较远的蠕动,叫做蠕动冲。它可以将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更甚者还可以推到大肠,其速度为2~25厘米/秒。在十二指肠与回肠末端常常出现与蠕动方向相反的逆蠕动。食糜可以在这两段内来回移动,有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