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太宗曰:“《司马法》人言穰苴[1]所述,是欤?否也?”
靖曰:“案《史记·穰苴传》,齐景公[2]时,穰苴善用兵,败[3]燕、晋之师,景公尊为司马之官[4],由是称司马穰苴,子孙号[5]司马氏。至齐威王[6]追论古《司马法》,又述穰苴所学,遂有《司马穰苴书》数十篇。今世所传兵家者流[7],又分权谋[8]、形势[9]、阴阳[10]、技巧[11]四种,皆出《司马法》也。”
“注释”
[1]穰苴:司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春秋时齐国大夫,精通兵法。齐景公时率兵打退燕、晋的进攻,因此被封为大司马,所以又称他为司马穰苴。战国时,齐威王命大臣整理古代《司马兵法》,并把司马穰苴的兵法也附在里面,称为《司马穰苴兵法》,亦称《司马法》。
[2]齐景公:名杵臼,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前490年在位。
[3]败:击败。
[4]司马:官名,西周时期设置,掌管军政和军赋。
[5]号:号称。
[6]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战国中期齐国国君。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他重用邹忌、孙膑和田忌,改革政治,发展经济,使国力渐强,曾在桂陵、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他还在稷下广置学官,招揽学者,发展了文化事业。
[7]流:流派。
[8]权谋:权变谋略。
[9]形势:战场形势。
[10]阴阳:指根据天时、气象用兵。
[11]技巧:指善于军事技术。
“译文”
唐太宗问:“有人说《司马法》是穰苴所著,是不是?”
李靖答道:“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景公时,穰苴善于用兵,曾击败燕国和各国的军队,景公加封他为司马,于是人皆称为司马穰苴。他的子孙也号称司马氏。到齐威王时,命大臣追论、整理古《司马法》,并将穰苴的兵法附记于内,遂有《司马穰苴书》数十篇。现在所有的兵家流派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都出自《司马法》。”
“原文”
太宗曰:“汉张良[1]、韩信[2]序次[3]兵法,几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4],定著三十五家。今失其传,何也?”
靖曰:“张良所学,太公《六韬》[5]、《三略》[6]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然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
“注释”
[1]张良:字子房,西汉初的政治家。传说为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人。先世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结交刺客,准备刺杀秦始皇。后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他投奔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后,封为留侯。
[2]韩信:淮阴(今江苏省清江西南)人,西汉杰出的军事家。在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投奔项羽,因得不到重用,转而投奔刘邦。后屡立战功,击败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南)。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后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为吕后所杀。
[3]序次:整理。
[4]要用:适用。
[5]《六韬》: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姜太公所作。今本《六韬》有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6]《三略》:一名《黄石公三略》。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也相传为姜太公所作。今本《三略》共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近四千言。
“译文”
唐太宗问:“汉张良、韩信将古兵法排列为一百八十二家,经过甄别删伪,择其精要可用的选定了三十五家,现在为什么失传了呢?”
李靖答道:“没有完全失传,张良所学的就是太公的《六韬》《三略》,韩信所学的就是穰苴、孙武的兵法,然而这些兵书的内容,大体不外三门四种。”
“原文”
太宗曰:“何谓‘三门’?”
靖曰:“臣案《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1],不可以言穷[2];《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
“注释”
[1]阴谋:战争谋略。
[2]穷:说尽奥妙。
“译文”
唐太宗问:“什么叫‘三门’?”
李靖答道:“太公谈政治外交的‘阴谋’有八十一篇,所谓阴谋的意义,不是‘言’篇所陈的善言能够说明的;太公谈品德修养的‘言’有七十一篇,其中的意义不是‘兵’篇所讲的兵法能够说明的;太公谈军事原理的‘兵’有八十五篇,其中的意义不是所讲的富国之道能够说明的。这就是三门。”
“原文”
太宗曰:“何谓‘四种’?”
靖曰:“汉任宏[1]所论是也[2]。凡兵家流,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
“注释”
[1]任宏:汉成帝时人,曾任步兵校尉,整理过兵书。
[2]是也:就是这个问题。
“译文”
唐太宗问:“什么是‘四种’?”
李靖答道:“汉成帝时任宏所论述的就是这个问题,他把兵家流派区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