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时段,也就是本节课结束前的10分钟,被称为第二重要时间或积极时间。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还无法对当前内容造成干扰,所以在本段习得的知识更易被大脑“存储”。另外,这一时段是本课进行小结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会引导同学们对本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并对问题从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总结,对作业及后续学习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导价值,如果把前两个时段称为耕种与成长期的话,第三个时段就是收获期(提升期),同学们一定要专心听讲,拿到最后的果实。
10—20—10法则的心理学依据是”首因效应”、“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心理学中把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它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而在人的感知和记忆的过程中,它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我们把随机排列的10个无关联的词语用幻灯打出,要被试的同学每人浏览10秒钟,然后关掉幻灯要求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词语默写下来,准确率最高的一定是最初看到的和最后看到的,而中间看到的准确性最差。同样的道理,老师上课时最初讲的材料同学们记得牢一些,最后讲的内容稍微差一点儿,而中间讲的材料通常记得效果较差。这就是我们把课堂40分钟进行“10—20—10”划分的原因,而且还把第一、三时段分别称为第一重要时间和第二重要时间,把第二个时段称为消极时间。这是充分利用了心理学的规律。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心理学中通过实验在记忆的干扰理论中提出了“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的概念,所谓“前摄抑制”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在记忆某一学习材料时,先学的部分对后面的部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的内容对前面的干扰作用。而中间部分的内容既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更容易遗忘。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波斯特曼等通过实验证明:中间材料的遗忘率是首尾两端的三倍。所以,一般情况下,老师们考虑到“首因效应”,会把最重要的内容最先讲,同学们的记忆最深刻;最初的材料越是生动,同学们的首次印象就越牢固。
三、做好课堂学习笔记
心理学家曾对180名学生做过实验:把他们分成A、B、C三组,每组学生都收听相同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同学必需将所听全记下来;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所听内容的要点。听完后进行测试,测试结果:A组B组学生只记住了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做不做笔记,以及怎样做笔记,两者相差竟达21%。可见,笔记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对于同学们高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做笔记有利于思考。做笔记时,必须对所记的内容进行鉴别、归纳和选择。这就促使我们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堂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也促使我们读书时思考文章的要点。第二,有利于稳定听课的注意力。课堂上如只听不记,注意力则有可能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第三,有利于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从而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第四,有利于进行有效的复习和记忆。第五,有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
做好课堂学习笔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记笔记的准备工作。笔记本是必不可少的。最好给每一门课程准备一个单独的笔记本,不要在同一本里同时记几门课程的笔记,这样会很混乱。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笔,以便通过颜色突出重点,区分不同的内容。
2.笔记字迹要清楚,不要写的太密,留有余地,这样给每次的复习留有补充的余地。
3.每页笔记的右测划一竖线,留出1/3或1/4的空白,用于课后做笔记。做到拾遗补缺,或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左侧的大半页纸用于做课堂笔记。
4.笔记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常用的笔记方式由要点笔记、提纲笔记及图表笔记等。
要点笔记:不是将教师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而是抓取知识要点,如重要的概念、论点、论据、结论、公式、定理、定律,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
提纲笔记:这种笔记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并用大小写数字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有关细节。提纲笔记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图表笔记: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和箭头连线,把学习的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者列表加以说明。图表比单纯的文字更加形象和概括。
5.提高书写速度。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的方法。不必将每个字写的横平竖直、工工整整,可以潦草地快速书写;可以简化某些字和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速写的目的是提高笔记效率。
6.在笔记遗漏时,要保持平静。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担心,不要总是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听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出一定的空间,课后求助同学或老师,把遗漏的笔记尽快补上。
7.课后要及时检查笔记。下课后,从头至尾阅读一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将遗漏之出补全,将错别字纠正,将过于潦草的字写清楚。同时将自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右侧的空白处。这样,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完善。
8.每个单元做一次小结。
做好课堂笔记十分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对同学们理解新知识、记忆新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复习时只要看一下笔记,就可把所有内容全部复习了,查阅内容也很方便。
做好课堂笔记必须解决记什么的问题,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地把老师讲的每句话和黑板上写的每个字都记下来,这既困难,也无必要。因此,笔记必须抓住重点。就一般情况而言,以下内容是应该记录的:
(1)板书。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把本节课讲述的要点,层次结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分门别类地用简洁的语言,整齐的句式,清晰的纲目,明确的提示,抄写到黑板上,这就是板书。板书是老师所讲内容知识体系的纲目,记好板书,有利于我们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除理科题的演算过程外,一般应完整地记下主板书的内容。
(2)重点难点。笔记时,既要注意老师讲解的知识体系,更要注意抓住讲解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记下关键语句。要注意记下老师提醒的应注意的问题和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记下基本概念的要点,基本原理、定理、规则等的主要论据、论证方法、运用范围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等。老师在讲到重点或难点内容时,总会有一些暗示:他们或者在讲前有意停一下,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在讲后把内容重复一遍,以加强你的记忆。我们要悉心观察,及时笔记。
(3)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老师对一个章节、一个课时所讲内容的概括总结,往往是对讲课的重点内容的概括,是经过老师筛选、浓缩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如果能够准确而有条理地记下来,可以减轻我们学习上的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少走许多弯路。老师在归纳总结的时候,总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反复强调,配以板书,辅以手势等,这时就应提醒自己,抓住时机,记好笔记。
(4)典型事例及重要例题的参考答案要点。记下典型事例,可以加深对重要内容、定理、公式、概念的理解,便于课后的对照复习。记下参考答案要点,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复习效率。
(5)补充内容。要记下老师根据实际需要补充的课本之外的重要内容,老师带来的对学习有重要作用的某些信息。
(6)讲课思路。因为思路是老师分析问题和推导结论的过程,它体现老师的思想方法和对教材的透彻理解,记下老师讲课的思路,学会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既可以少出错误,又有利于启发我们的思维,打开我们的思路,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7)听课时的疑问、想法或体会。听课时常有听不懂的地方或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留在课后落实;听课时也可能有一些新的想法,如新的论证角度,新的解题方法等,要及时记录下来,留待课后证实;应敏捷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并记下这些体会,以利于深入地探讨问题。
(8)教师介绍的学习方法和各种题型的基本解法。
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不仅有利于理解、记忆所学过的知识,也有利于自己做作业,降低作业的难度和出错的机率。根据德国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人对所学新知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们的复习活动应该是先密后疏。一般说来,在9小时以内,趁着头脑里还有些记忆痕迹时,花10分钟的复习效果要比在5天或者10天以后花几个小时复习的效果还要好。对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着非常精辟的概括:“与其借助于复习去恢复记忆,不如借助于复习防止遗忘。”对当日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所以课后复习是同学们每天的必修课。
1.利用好中午饭后和午休前的时间
这个时间段可以对上午所学的科目进行复习,可以先回想、重温上午课堂上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翻开课本或者笔记本进行核对,时间短效果好。尤其是上午刚刚学过的英语单词,无意义材料多一些,大脑的记忆痕迹还没有完全衰退,此时复习,巩固率高。
2.晚上复习之后再做作业
此时的复习和前一个时段相比,动手要多一些。白天学习了好几门课程,那么应该先复习哪门学科呢?为了减少犹豫的时间,建议同学们先对要复习的内容,以文理科交叉为原则进行排序,如果不好排,那就按当天的课表顺序来。作业前,先不打开课本等相关资料,而是先尝试着回忆本学科今天都讲了些什么。手不离笔,边想边在草稿纸上快速写下要点。回想一下课堂上的顺序,不妨认真问一下自己:共讲了几个问题?哪些要点还比较模糊?如果感觉有些实在想不起来了,那有可能是自己的知识漏洞。然后,再打开书,打开笔记本,看看自己遗漏了哪些要点。接着对课堂笔记本的留白进行整理、补充。这其实是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功”的过程,这个复习活动做好了,一会儿做作业时就不用再回头翻书了,对当天所学的知识熟练了,作业自然效率也高了。那么,作业的评价和反馈功能也就完全发挥出来了。
3.临睡前的时间
当我们完成了一天的学习,晚上躺在床上不能马上入睡时,别忘了这是一个绝佳的“过电影”时间,在这个很短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把白天所学的东西在大脑的屏幕里过一遍,尤其是对于那些机械性的记忆难点,如英语单词、语文的文言文背诵等。
知识窗:
复习的心理学原理
1.“易感效应”
由于先前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次遇到这个学习材料时,人们更容易深究材料中包含的潜在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为易感效应。易感效应常被同化理论用来解释早复习对新知识的学习与保持的影响。同化理论认为,当新获得的意义还比较清晰、完整地保存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时,再次接触这个已学过的材料,已经获得的知识内容会使学习者产生易感效应。因此,较早地进行复习,学习者易于觉察更精细的意义和微小的差别,这可以认为是关于新知识学习后应该早一点复习的权威性解释。
学习实践中,不少同学往往忽视对新知识的及时复习,总是习惯于等到考试前再集中、突击复习。这样做结果是:一方面,掌握的知识往往不很牢固,极有可能妨碍后续的学习活动,影响整个学习进程;另一方面,面临大量的学习任务,常常“欠帐”越积越多,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学习成绩可能趋于下降。学习新知识后早一点儿复习,从方法论上讲,就是记忆的及时巩固法。即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及时的、多次的强化,以巩固其在大脑中的印象。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在速度上前快后慢,在内容上前多后少。刚刚学过的内容,如果不及时复习,1小时后,能记住原来材料的44%左右,2天后能记住28%的内容,此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6天后能记住25%的内容。究竟如何来战胜遗忘?艾宾浩斯给我们提供了及时复习和过度复习的方法。所谓及时复习,就是在遗忘发生得最快的第一阶段就进行复习,给予强化,这样可以最有效地对抗遗忘。对抗遗忘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过度学习。艾宾浩斯通过研究发现,对一项新学习内容,如果在记住以后再多花前面所用时间的一半左右多学几遍,也就是用150%的学习时间,记忆效果会大大提高。这个实验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对有些题型总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在复习的时候用了过度复习,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3.“遗忘的干扰理论”
很多同学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前掌握的知识记忆效果要好一些,这是睡觉前复习的知识记忆牢固的结果。从记忆的干扰理论来讲,我们平时的学习记忆,会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干扰:以前记住的知识和后来学习的知识。而睡觉前复习的知识只受到一种干扰,即来自于先前复习的知识的干扰,因为此后你就睡觉了,复习过程已经中断了,不存在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的内容的干扰问题。同样的道理,很多同学会觉得早晨脑子更清醒一些,这时复习效果也非常好。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休息的作用不仅仅是解除疲劳,它还可以对我们刚学过的知识起巩固记忆的作用。原来,虽然我们外部的学习活动已经结束了,但内部的神经活动过程却并没有结束,学习时产生的神经冲动,仍在神经网络中持续循环,必须经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巩固下来。
课后复习“十要”
课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与遗忘斗争的有力武器。怎样抓好这一环节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根据我多年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同学们必须明确并认真做到课后复习“十要”。
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复习。大量的实践证明,理解后的知识易记难忘。可见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要复习好功课,必须先得把知识消化了才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1)上课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把课听懂,最大限度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2)积极思考;(3)有疑必问,当天的疑难当天解决,决不拖到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