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物理、化学与其它各门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三门课有一个共同的也是十分重要的特点:知识的连续性非常强,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学习。因此数理化比较适合集中时间做阶段预习、学期预习,也就是同学们经常说的“数理化向前学,好成绩准等着。”调查表明数理化提前集中预习的效果要比课前预习好得多。数学、物理、化学虽然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是预习却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1)阅读教材内容。阅读教材内容是一切预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其它预习环节的前提。
(2)自己动手推导公式。数理化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有的教材中有推导过程,有的没有推倒过程,只是把公式列出来了。不论教材中是否有推导的过程,自己都应该亲自推导一遍。独立推导公式既是自己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又非常有利于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一般来说推导公式困难或出现错误都是自己知识储备不足,其中有的是把所学知识遗忘了,有的是没有学会。只要同学们能够设法补上,学习就会有明显的进步。
(3)扫除知识障碍。数理化知识连续性强,前后联系密切,并且有明显的顺序性。前面的知识学习不好,后面的就无法学下去,因此一定要在学习之前扫除这些知识障碍。
(4)汇集定理、定律、定义、公式、常数、特定符号等。记住定义、定理、定律、常数、公式,符号是学好数理化的重要步骤。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汇集起来,能够加强对它们的理解和记忆。
(5)试做练习。教材中的练习题是为巩固所学知识而设计的,这些练习题一般都比较具有针对性,都是针对教材中的疑难点或者需要强化的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可以试着做一做,不要求非要做对,目的在于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三、预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目的要求,切忌盲目从事
怎样才能明确预习的目的要求呢?主要抓住两点:一是要了解课文的预习提示和老师布置的预习提纲;二要了解教材的提示、注解、例题和练习。因为这两者都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以此为预习纲要,就抓住了预习的关键。
2.预习不要全面铺开
对于学习基础差或没有搞好预习的学生来讲,最好选择一、两门学科来进行预习,而且最好选自己感到最吃力的学科。以一、两门学科为试点,取得成效后再逐渐铺开。
3.开始试行预习时,要求不要过高
主要抓住如下几点就可以了。一是初步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思路;二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三是找出新课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特别是对自己搞不懂的问题,如果时间不够,不要穷追不舍,把问题留到课堂上去解决,以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4.预习的时间长短,要服从学习的整体计划
要根据学习可以提供的时间来安排预习的时间,不要因为预习占用过多时间而打乱整体计划。学习时间多时,预习可以充分一些;学习时间少时,就可以少预习点,钻研得浅点。预习也不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弄懂才罢休,留点问题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也是正常的现象。当然,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需要老师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自己解决的问题会越来越多。
5.预习的重点和详略要结合任课老师的特点来确定
对于讲课十分细致的老师,预习他所教的学科,可以多考虑一下知识结构和系统性;对于讲课喜欢“粗线条”的老师,预习他教的学科,要细致点,特别是新课所涉及的旧知识,预习时要掌握好。
知识窗:
预习的心理学依据
关于预习,许多人认为这是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的问题,其实,在方法与技术的背后,有强有力的心理学依据。
1.预热效应。很多同学尤其是生活在北方的同学应该知道,在气温很低的冬天给热水瓶注入开水前,都要先灌入一些温水并摇晃一下使瓶壁均匀受热,让瓶内的温度升高一些,这样就缩短了原来瓶壁与开水之间的温差,避免由于温差过大而造成瓶胆破裂。这种现象叫做预热效应。同样,在学习中,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多时候在课堂上难以逾越,而预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预热的过程,经过预习过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会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这无疑提高了新知识的可接受性,课堂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好。
2.学习需要心理优势的支撑。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当,而且年级段开始时基础也相差无几,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却有了差距。这就象体育竞技比赛一样,两个选手的实力相当,那么决定胜负的因素在很大适度上取决于各自的心理状态,事实上,最终的胜者往往都是具有心理优势的一方,而这个心理上的优势当然来自于比赛前的准备,在我国很多奥运健儿身上都可以发现这一点。而学习也需要准备,课前的预习,与其说是知识的准备,不如说是心理的准备。一些同学上课打不起精神,成绩不理想,对某个科目没兴趣,主要是因为从最初的上课听不懂一点到有很多点听不懂,渐渐没有了心理优势导致失去信心。如果我们加强预习,花不多的时间分清新课的重、难点,找出自己的漏洞,无疑使自己听课的目的性增强,在这样的目标牵引和任务驱动状态下,思维活动有了一种方向性和前瞻性,获得一种心理优势,上课自然效率高。
3.充分调动有意注意。可以说,预习这一环节是同学们日常学习的一个开始,它对后面的听课、作业、复习等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预习的显著效果就是,通过课前的梳理,已经弄清自己知道的、自己欠缺的、易懂的、难懂的、重点的等等,事先的“侦察”已经让自己心中有数,所以,这个“扫清障碍,明确目标”的过程是一个温故和知新的过程,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有意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以有意注意为主导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如若同学们课前不预习,就不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缺少一种问题牵引,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听不懂时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听讲的同步性差,学习针对性不强,所以精力会很难集中。时间一长,难免会出现恶性循环。
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完整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人,是难以获得优秀学习成绩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有九个月左右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学习这个环节中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在每年1000多节课中逐渐积累培养起来的。因此高效率课堂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学习技能。
一、高效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关系到课堂学习的质量。有时课堂学习质量差的原因不在课内,而在课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一般包括心理准备、知识准备、用具准备、生理准备等。
1.调整好上课时的情绪
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厌烦上课的心理,老师一进教室,就会感到反感、压抑或为难;也有些学生对某一门课不感兴趣,上课时没有积极的求知欲望,在心里老是盼着早点下课;还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着“混日子”的心态,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老师愿怎么讲就怎么讲,自己该怎么听还怎么听,能听懂多少算多少。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心态。有这些学习心态的同学,应该尽快调整过来。要上好课,首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充分准备,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去听,克服一切畏难情绪,同时还要在心理上暗示自己能学好这门课,这门课中有许多自己未知的奥秘存在,其中有很多有趣味的知识在等待自己去探索。
2.通过预习排除听课障碍
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在预习过程中了解新课的知识系统,排除听新课的知识障碍。预习的方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不再赘述。
3.准备好学习用具
就是在课前把上课用的书、笔记本、笔、练习本等学习用品准备好,以免上课时缺这少那,影响听课的注意力。准备好上课用的各种用具,铃声一响,大脑就开动起来,这就等于在45分钟内加了5分钟、10分钟;相反,若铃声响过,才慢腾腾走进教室,有时人进了教室心还在操场,再加上找钢笔、墨水,找书本,老师讲了半天,还不知道说些什么,这就等于在45分钟里减去了5分钟、10分钟。
4.大脑保持最佳机能状态
上课时大脑的机能状态直接关系到听课的效果,要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机能状态就要保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做法是:早睡早起,不开夜车。中午和课间不做剧烈运动,午睡时间不睡太长,午睡后仍然能够以饱满的精神学习,课间十分钟,他们也不做作业,而是积极到室外活动。有些学生晚睡晚起或午睡时间很长或早晨起得很晚。起床不久就坐在教室里,还没有完全清醒,上课什么也听不进去,从生理角度讲大脑还处于抑制状态。
也有很刻苦的学生,晚睡早起,但成绩却不理想,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晚睡本身就减少了睡眠时间,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第二天上课就打瞌睡,听课效率自然下降。为了补上损失,只好又晚睡,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对健康和学习都是不利的。
还有个别学生课间时“疯玩”,导致大脑兴奋程度过高,上课后很长时间难以平静下来。这样听课的效果就不会好,随之而来的是大脑的抑制状态,就更不利于听课了。因此课间休息要适当,不要过分兴奋。
二、高效课堂学习的技巧
1.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因此,作为高效学习者,同学们首先要树立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地位,要积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说,就是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学习问题,认真参加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实践和操作等途径主动地解决问题。
2.课堂听课7法
(1)五到听课法。“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同时调动这些感官所获得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立体的感受。耳到是指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提问,不漏听、不错听。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五到听课法”要求听课者全神贯注,灵活地根据课堂情境和老师要求,适时调整听课方法。这种听课方法,是效率最高的听课方法之一。
(2)符号助记法。无论记忆力多么强的人,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住,听课必须记笔记。无论书写速度多么快的人,也不可能把老师所讲的话全部记录下来,这就必须借助符号帮助自己记录,以利长期记忆。如重点语句可打着重号、波浪线或加三角号,疑难问题可打问号,只要自己懂得、自己习惯用的各种有利于记忆的符号都可运用。书中或笔记中的符号便于复习时查找,而且简明的符号比文字更容易在脑中留下印象。
(3)要点记取法。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
(4)主动参与法。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成绩好。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课效果好。
(5)目标听课法。课前预习时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预习时弄懂了的,听一遍等于复习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预习时不懂的就应特别认真地听、仔细地听。如果老师讲了还是没弄懂,你还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让老师再讲。有一定目标的听课,往往比漫无目的听课效果好,能帮助你解决大问题。
(6)质疑听课法。“质疑”即提出疑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实现的。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保证听课者始终集中注意力。会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也是会学习的学生。
(7)存疑听课法。听课时,对疑难问题,不一定马上打断老师讲课,可以暂时记下来,待下课后再思考或再请教同学、老师。这样做,一是不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也不会因个人纠缠某个问题而耽误大家的时间,还可以促使自己深入钻研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知识窗:
课堂学习的10—20—10法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的持续时间在10—15分钟之间,而40或45分钟的一堂课,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听讲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给出一个很实用又很好操作的时间划分法,这种划分方法对于目前预习做得还不是很好的同学更有用。这种方法就是——“10—20—10”法则,即把一节课40分钟(有些地方还是45分钟)分成10分钟、20分钟、10分钟三个小段。
一节课开始前的10分钟我们称之为第一重要时间或积极时间,此时情绪高涨精力容易集中,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在这个时间段内讲解完本课的重要内容,如果是新课前的引入,往往也是概括上一节课的精华,所以这个时段对掌握知识至关重要,而且此时专心听讲从生理、心理上都是可以做到的。
而第二个持续20分钟的时段,我们称之为消极时间,此时人的注意力有所衰退,不管什么科目,应该进入多动手阶段。事实上,有经验的老师在这个时段里会有意安排一些动手练习或讨论活动等,一方面有意注意的转移可以形成大脑的自我调节以防疲劳,另一方面,我们的记忆依靠多种感官更容易牢固,多种感官的组合其实是注意的一种有效分配,更有利于提高上课的效率。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堂课的某个时段我们边听边思考边做记录,自己学习的状态最好,收获最大。如果老师在这个阶段布置的动手任务少,自己可以边听边记或把疑问在课本的相关位置上标示出来,这样的小调节会有效排除由于自己精力涣散而突现的周边环境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