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有的患者表现为明显的桡、尺骨缝疼痛,则可采用“捏揉法”。即医者一手握患者手背,一手从肘以下起顺势向腕部捏揉。
9.拔伸法:接上法,医者倒手,一手托住患者腕部,用拇指压住骨缝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融箭头方向拔伸,反复数次。
腕部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发生在肌腱(俗称筋)或关节附近的囊性肿物,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本病多见于青壮年,而腕部又是多发部位之一。其他如足背部,困窝部也可以发生。肿物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局部有囊样感,按压时有一定的弹性。腕部可有酸胀、麻痛、无力感,有的病人无任何症状。本病属与于中医“筋瘤”的范围。多因外伤筋脉、气血瘀滞,以致水液不化,积聚而成。在运动项目中,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运动员比较容易发生腱鞘囊肿。
手法
1.推法: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握患者腕部,双侧拇指重叠推囊肿部,反复数次。
2.挤法:医者双拇指重叠,用力挤囊肿。
3.压法:医者双拇指重叠,用力压囊肿。挤法、压法的目的是使囊肿被挤破、压散。
4.医法:医者一手握患者手指部,另一手握拳,猛用力击手背囊肿部,使之进一步消散。
肌膻腱鞘炎
由于肌肉反复收缩,使牵拉的肌腱与包里的腱鞘不断摩擦,引起肌腱腱鞘创伤性炎症,称为肌腱腱鞘炎。由于腱鞘腔道肿胀、狭窄,所以又称为狭窄性腱鞘炎。
肌腱腱鞘炎,是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疾病。多发生于经常使用手指、腕部和反复固定某一单调动作的劳动者。例如,家庭妇女、编织女工、纺织工、电焊工、抄写员、打字员、投掷运动员、钢琴、打击乐器演奏员等。本病多发的部位是手指或腕部。发生在手指部腱鞘者,在伸屈手指时,非但活动不利,而且能听到“咯噎”的响声,所以又称“扳机指”或“弹响指”。发生于腕部腱鞘者,称为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本病属于中医“筋痹”或“筋凝症”范围。
本病发生缓慢,开始仅仅感到手指僵硬、疼痛,病程日久,患指僵直,不能活动,持续疼痛。
局部可以摸到硬结。
手法
1.牵拔:患者取坐位,医者一手握患肢腕部、一手握患指,轻轻牵拔,反复数次。
2.点推:医者一手握腕,另一手用拇指点患处,并稳力推动。静者为点,动者为推,点推结合。推的动作较大,活动范围也较大。
3.推挤:医者双手握患肢,用双手拇指推挤患处,以疏散凝聚。
4.点捻:接上手法,医者用拇指点住患处,并轻轻捻动,也是动静结合的手法。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常见有腕关节外侧疼痛,并向前臂放射,拇指活动无力,拎暖水瓶倒水时,疼痛加剧。有时在腕后外侧桡骨部,可以摸到一黄豆粒大的硬结,有时显压痛。用力握拳时,可以引起疼痛。
手法
1.拿晃:患者取坐位,医者一手用拇、食二指(或中指)拿住腕骨以固定,另一手握患者四指,沿箭头方向顺势晃动,反复数次。
2.推揉:医者一手握患者手指,一手用拇指沿患处边推边揉,反复数次。
施行手法后,患者自感患肢酸软,但活动功能有改善,逐渐可以治愈。有时症状有所反复,应当配合自我按摩以巩固疗效。
胸部
胸部进伤(岔气)
胸部进伤俗称“岔气”或“闪气”,属于中医的内伤。本病虽由外力所致,但气闭胸内,故属内伤。多因推车、挑担、搬抬重物,或在举重、跳跃、爬高、体操、舞蹈时,由于准备活动不足,或突然闭气用力。气闭则血滞,气血突然壅滞于胸内,不得消散,经络受阻,不通则痛。岔气后,胸部闷胀疼痛,或刺痛,位置不固定。呼吸、咳嗽或转侧时,疼痛加剧,患者一般不敢深呼吸。
手法
1.压提华盖:患者仰卧,医者立于一侧肩前部,双手交叉,按压患者胸部华盖穴处,压后猛然向上提起。华盖穴有宽胸解郁,降气利膈的功能。
2.推揉胸:医者双手分开,沿肋间方向,向外下推揉,反复4—5次。用力要平稳,推进要缓。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一个或多个肋间部位经常疼痛,咳嗽、打喷嚏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有时还向同侧肩部放射。症状与“岔气”相似,但是肋间神经痛的部位比较固定。
本症有原发与继发性之分。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多发生于流行性感冒之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继发性肋问神经痛,多见于脊柱侧弯畸形,肋骨外伤,或胸内脏器的病症。
投掷运动员由于用力过猛或姿势不正确,也可出现问神经痛。按摩治疗仅适用于原发性肋问神经痛的患者。
手法
1.按助间:患者侧卧,患侧向上。医者立于床边,沿疼痛的肋间,向外下按捋、推揉。在推揉时,力度要重而稳。
2.推按法:若疼痛的部位偏于后侧,则可取俯卧位,医者用双手交叉沿肋间方向推按。用力要稳,速度要慢,可以反复数次。
腹部
胄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中脘部位疼痛为主的病症,临床较为常见。多因饮食不节,外受寒邪,过食生冷,暴饮暴食,或情绪郁闷,以至于引起胃腑气血郁闭,凝滞不通,或胃腑虚弱,通降失常,不通则痛。引起胃痛的原因很多,症状表现也不同,一般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实证者,胃痛拒按,食欲不佳、暖气、吐酸水、恶心、呕吐;虚证者,胃痛隐隐,喜按喜暖,进食后,疼痛稍减。
手法
1.点穴、搓揉:对于一般性胃痛,可先取俯卧位,医者立于一侧,用单手中指、无名指,点压膈俞穴,约一分钟左右。然后用单手搓揉背部,从大椎穴搓揉至12椎,反复数次,使之有发热感。
2.按颤、戳颤法:患者翻身仰卧,医者用单手按在胸腹部,指尖平膻中穴,手掌部按中脘穴,并以指尖为支点上下颤动,以缓解胃部疼痛。然后,指尖向下移至中皖穴部,用食指、中指戮头中脘穴部,持续约数分钟。
胃痛症状明显者。可用以下手法
3.戳点法:患者仰卧,医者食指、中指并拢,单手戳点中脘穴,以感知或听到有胃蠕动声音为止,不宜过力,用力要稳。
4.按揉腹:体位如前,医者双手交叉,以中脘穴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按揉腹部。用力稳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好。在进行完以上手法后,可适当加用按揉腹部手法,此手法适用于痛虚证。
5.推腹法:若为胃痛实证,则采用此法。体位如前,医者双手分开,两侧拇指合按中脘穴,双手用力向中、下腹部推,反复数次。
6.戳三里:不论虚证、实证,在施行完毕上述手法后,都要加用此手法。体位如前,医者用双手拇指,合力戳点双侧足三里穴,以调整肠胃功能。
胃下垂
胃下垂,是比较常见的内脏下垂之一。多见有食后胃胀、胃痛,以及其他消化功能紊乱的症状,患者多为瘦长体型,或近些年来逐渐消瘦。借助x线钡餐造影,可以看到胃的位置下降,紧张力减退,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崤连线以下,才能确诊。
胃下垂多因平素体质瘦弱,或久病消耗元气未能恢复、产后气血大衰,再加上疲劳过度所致。或因经常暴饮暴食、饮后剧烈运动,或运动和舞蹈训练,束腰过久,胃的功能和张力降低,天长日久,胃即可以下垂。另外,情绪不好和思虑过度,食欲不佳,损伤脾胃,也是主要诱因之一。
从其症状表现来看,属于中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等证。
手法
1.点中脘:患者平卧,医者单手食、中指点按中脘穴,中指微屈,使两指尖取齐,逐渐加力,直至能听到胃蠕动声为止(或蠕动感)。点中脘有健脾和胃和鼓动胃气的作用。
2.捣揉章门:体位如前,医者双气,反复数次。
3.按颤中脘:体位如前,医者单手手掌按颤中脘穴,以鼓动胃气,升提胃腑。
手术后肠粘连
手术后腑粘连。是腹腔手术后继发的病症之一。患者多见有腹腔手术后(时间不等)持续性腹痛或腹痛时发时止。腹痛的性质和程度,与肠粘连和肠道阻塞的情况有关。有的人平时隐隐腹痛,发作起来,绞痛如刀割。发作过后,则腹痛稍有缓解。有的人腹痛比较固定,而且逐渐加重,如果发生肠梗阻就会出现腹部绞痛。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加上腹部按摩,使肠梗阻缓解。
手术后肠粘连的诊断,除有腹部手术以外,腹部常可摸到阳管粘连所形成的包块。由于阑尾炎手术后引起肠粘连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常常在右下腹部,可以摸到包块和压痛。
手法
1.戳颤法:患者仰卧,医者立于一侧。用一手中指戳点痛点。持续片刻,然后上下颤恸,频率要快,利用腹壁的颤动来缓解疼痛和松解粘连。或用食指、中指并拢戳颤局部。
2.推挤法:待腹痛缓解后,医者一手抚按,一手按压手背腕部,沿箭头方向推挤。由轻而重,稳稳加力,反复数次。
3.按揉法:体位如前,用双手,按揉痛处。
腹泻
腹泻又称泄泻,是指大便稀薄,次数增多的病症。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按摩治疗对于慢性肠炎的效果较好。
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外受寒湿、暑湿、湿热;内飕滞、暴源食;饮食不节或过食油腻,都可以引起腹泻。另外,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中气不足,也可以引起腹泻。所以,对于急性肠炎应当彻底治愈。否则迁延日久成为慢性肠炎,治疗就比较困难。
手法
1.逆揉:患者仰卧,医者用双手交叉,沿逆时针方向揉按腹部,轻重适度,反复数次,使患者感到舒缓为宜。
若因湿热或寒湿中伤肠胃而引起的痢疾,急性期已过,脓血便已止,但仍有腹痛、腹泻,或大便有黏液,或有腹胀坠感等。除上述手法外,还可使用腹部按、压、迫、提法。
2.按压(迫)法:患者仰卧,医者双手交叉,按压患者脐周。重按为压、再重为迫。到一定深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3.提法:按上手法,医者按压患者腹部。稳压一定时间,然后突然双手提起,利用患者腹部的反弹力,来调整胃肠的功。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大便较干而排出艰难的病症。从其发病情况看,有的是暂时性因素而造成的短时便秘,有的则是长期便秘,称为习惯性便秘。
年老体弱,中气不足,大便虽不干结,但因排便无力,数天不解,在解时也不易排出,称为大便无力。在治疗上也属便秘范围。
手法
顺揉:患者平卧,医者双手抚按患者脐周,顺时针方向揉按腹部,反复数次。
腰底部
腰痛与治腰十法
腰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很多,属于中医“闪腰”、“痹症”、“肾虚”等范围。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若从其病因来看,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类。
1.外伤:多见于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的急、慢性扭、挫伤或劳损,以及外伤所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2.脊椎的风湿、类佩湿性炎症,及退化性病变;
3.先天性脊柱畸形及劳动、久坐,姿势不良;
4.脊柱、脊髓内肿瘤,结核等病变;
5.其他如营养、骨质代谢紊乱、骨质软化症;或妇科病、泌尿系结石病、生殖系统慢性炎症等。
上述原因都可引起腰痛,所以,在按摩治疗前应当做出正确的诊断。因为有的病并不适合于按摩,甚至加重病情,例如腰椎结核、脊髓肿瘤等引起的腰痛,就不应当采用按摩治疗。一般腰部软组成扭伤、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按摩疗法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对于腰痛按摩的手法,归纳起来有十种,称为“治腰十法”,适用于各种腰痛,分述如下:
1.推揉法:患者反坐在椅上,医者坐矮凳,双手按揉腰部两侧(沿箭方向),反复多次,使患者有热感。
在推揉的过程中,还要配合点揉法。即用双手拇指点肾俞穴,然后揉动指尖,以加强作用。
继而,按揉腰部。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医者用双手按揉腰部,重点在痛点部位,并可向上下、周围移动。按揉后,还要推揉督脉。就是用单手沿患者后正中线稳力向上,边推边揉。
督派能统管一身之阳气,所以有振奋兴阳的作用。对于腰寒痛明显者,更应反复推揉。然后用搓揉法。搓揉腰背部,重点是腰背肌,使之有持续的热感。最后,捏揉肾俞。
医者一手扶患者侧腰部,另一手捏住肾俞穴,反复揉捏,使之有胀感。治腰十法中的推揉法,是一套连续的推、揉、点、按、捏、搓手法。
推揉法适用于风寒湿所引起的痹证腰痛。所以在施行手法时,要求病人有发热感觉。因为热能胜寒,气血遇温则通。另外,推揉法也可用于漫性腰肌劳损,或功能性腰痛等。
如为外伤性腰痛,应当适当掌握力度和时间,做到适可而止。推揉法是治腰十法中的基本手法,适应症比较广泛。
2.圈晃法:患者仰卧,屈膝,医者立于一侧,一手按肩,一手扶膝部,划圈摇晃(顺时或逆时均可),注意节奏和速度,以柔和舒适为好。圈晃法适用于腰痛而又合并为腰部发僵,且不能持力者。
圈晃法,开始幅度较小,以后逐可根据病情的需要或患者的适应程度,确定施术时间的长短。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腰痛,常用圈晃法。
3.拔晃法:患者俯卧,医者立于一侧,一手按腰部,一手托挟膝部,逆时或顺时方向边晃边拔(图 拔晃法适用于腰肌拘挛抽痛,患者自觉腰部肌肉发紧,腰部活动受限,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外伤后遗腰痛等。
4.推搬法:患者仰卧,右侧腿屈膝,医者立于左侧,右手扶左肩,左手扶右膝,反方向推搬,使腰椎有扭转感觉。
推搬法的作用力较大,适用于腰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腰痛。推搬法的顺序要求做完右侧做左侧。医者可以调换方位。
5.拨按法:患者俯卧,医者手按腰,一手握踝部,向后上方向拔牵。右侧拔完再拔左侧,动作要协调,力度要稳妥。
拔按法主要适用于陈旧性腰部小关节交锁所起的腰痛。
6.十字牵拉法:患者坐在床上,双脚顶住医者的腹部,两手十字交叉,医者面对而立,握其双腕,用力牵拉。
十字牵拉法,适用于关节兼有腰肌抽痛,或腰痛向腿部放射,或腰部功能受限,尤其是向前弯感到困难者。此外,跳骨质增生、脊柱骨折愈合后遗腰痛,也常用此法。
患者双手十字交叉的目的,是在受牵拉时力量稳妥,而且作用点在腰部正中线。如果双手分开受牵拉,医者力度不匀出现旋转,腰部作用点也比较分散。
7.胯挺法:实际上是医者用胯部顶挺患者的腰部,使之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坐在圆凳上,医者侧立于患者的背后,左手扶患者前胸部,用左侧胯部顶住患者的右腰,突然用力挺顶。然后,医者调换方向,用右侧胯部挺顶患者的左侧腰部。胯挺法作用力大,要求准确、稳妥,主要适用于闪腰、岔气所引起的腰痛。
8.拍推法:患者直立于床前,医者立于背后。站稳后,医者双手用力拍患者双肩(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口然后双手平行下移至腰部,猛然前推患者腰部。此时患者上身由于惯性作用必然后仰,但由于医者向前推腰,势必顺势倒在床上。做时,要求医者用力脆、快、巧妙,力度适宜。用力不能过猛或过缓。过猛易造成损伤;过缓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拍推法适用于急地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部活动受限,上身可以向前弯不能后仰的情况。
9.十字手拍叠法:患者立于床前,医者立于一侧,左手抬起,右手下垂,先拍一下,然后双手上下换位同时用力,右手拍背部,左手拍腹部。由于右手的作用力,患者可顺势向前俯在床上。拍击时,作用力要求快、脆而巧妙。右手先拍臀部后拍背部,左手先拍胸部后拍腹部,呈十字形交叉,所以称为十字手拍叠法。
十字手拍叠法,主要适用于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部活动受限,不能向前弯腰者。
10.托挺法:患者开始是坐位,医者立于一侧,一手扶腹部,一手推住腰部。这是本手法的准备工作。然后使患者后仰,托腰手用力托顶。医者头身侧于患者的背后,以便于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