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书法家孙墨佛也十分注重道德修养,他以“立功立德立言,大仁大智大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经常将这两句话书赠给年轻朋友,以资勉励。他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就显示了他的智勇;年老时总想为人民多做点工作,以立功立德。孙老积了数年的心血,亲笔书日写了五百部《书谱》,全部无偿地分赠给全国各省、市图书馆、各大专院校。他还将三千余张条幅分赠给有关文化教育单位,供全国书法爱好者观赏参考。平时有人求他的墨迹,他有求必应,随叫随写,分文不取,一概奉送。这正如孙老所说:“一个人首先要立德。德高寿长,有高尚道德的人,心里踏实,心安体泰,寿命自然就长。”
常行善的人寿命长,常作恶的人寿命短。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美国密执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对二千七百多人进行了十四年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与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共同调查了加州阿拉米达县七千位居民所得的结论完全相同。那就是一个常行善事,乐于助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寿命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他们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乐于助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他的友爱和感激之情,他从中获得内心温暖,免除了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二是常行善的人有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被善事感动的人的免疫功能也会得到加强。哈佛大学作过一这样的实验,要求学生看一部行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一位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答救助穷人和残疾人的事迹。学生们看后被深深地感动了。研究人员随即对一这些学生的唾液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们免疫球蛋白A的数量比看此纪录片前增加了。行善者本人的免疫功能无疑更是增强了。
研究人员还观察到,患心脏病的人若对他人不安好心,常怀恶意,其冠状动脉堵塞的程度就越大。不能友善待人,对别人的意见一触即发,暴跳如雷,就会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高血压病。那些贪污、受贿,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常常是做贼心虚,坐立不安,失眠烦躁,必然导致全身生理功能失调。这种人的寿命无论如何都长不了。
最近英国一位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葛森伯博士研究证明,导致高脂血症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吃动物脂肪引起,而是“持续心理紧张”所致。他让那些高脂血症患者有意“松弛心弦”三个月,仍保持原有饮食习惯。结果,三个月后这些人的血脂完全恢复正常。可见常怀善心,愉快轻松地生活,是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
勤奋用脑智者寿长
“智者寿”是孔子首先给予肯定并论证的。据《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问孔子“智者寿乎?”孔子回答:“然!”并对“智者寿”的机理进行了论证,认为;“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内经》据此,对“智者寿”的机理作了进一步探索,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可见智者能做到全面养生,身体不为病魔所缠,因而健康长寿。历代思想家曾提出老年应多思考、多学习。例如管子就主张“老则长虑”,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约前313~约前238)提出“学不可以已”即活到老学到老。南北朝(420~589)时期北齐学者、文学家颜之推(约531~约591)强调学习要“至老不倦”,并进一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道以利世”,“修身以求进”。古代养生学家将善学习、善用脑作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明代养生学家吕叔简说:“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清代养生学家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也提倡“学不因老而废”,并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枯木,如死灰。……惟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说明专心致志地学习,思想高度集中,达到“志定神凝”,就收到“气功”入静意守丹田的效果。古人有养生诗说:“病亦不迎医,书卷养性命”。练气功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心神专一地读书学习,亦如气功“人静”,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中国古代百岁老人中的“智者”,颇有成就的不乏其人。如唐代药王的孙思邈,七十岁时写下了《千金要方》,一百岁时著《千金翼方》。这两部不朽名著不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唐代另一位103岁的名医甄权,著有《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以及《药性本草》,对中国传统针灸学、药物学作出了贡献。他103岁时,唐太宗亲自到他家,询问养生之道,并给他以嘉奖。
清代高要人谢启祚,九十多岁仍刻苦攻读,95岁还参加科举考试。乾隆皇帝任命他为翰林院检讨,编修国史,102岁尚在人间。
清朝钱塘人倪涛,笃志好学,百多岁仍著述不辍,著有《周易蛾术》、《六艺之一录》等。
宋朝陕府鸡足山人薛道光,出家为道士,学识颇广,曾游长安,著有《悟真篇三注》、《复命篇》、《丹髓歌》等。死时94岁,对养生学作出了贡献。
古代著名道家,堪称学识渊博的智者,所以百岁寿星极多,除了前面述及的,尚有在学术上成就卓越的百岁道长,如著《老子想尔注》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活了122岁。晋代著《灵剑子》、《净明宗教录》等书的许逊活了135岁。隋朝罗浮山道士苏元朗著《龙虎通玄要诀》,相传活了300岁。唐代道士陈朴有《内丹诀》传世,他从唐末到宋神宗时还活着,寿近300岁。宋代陈传著《无极图》、《太极图》,开宋代理学研究之先河,活了118岁。南宋道教南宗派的开山祖舒张伯端著《唐真篇》,活了100岁,其弟子石泰137岁,薛道光114岁,陈楠年逾百岁,他们在道学研究上都颇有建树。元明时期太极拳的发明者张三丰,著作更丰,后人辑为《张三丰全集》八卷。明英宗封他为“通微显化妙行真人”,此时他已212岁了。据四川乐山李西月称,他在重编《张三丰全集》时还亲自拜会过张三丰。如果属实,张三丰就年逾五百岁了。
当今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书法家、画家、中医界百岁老人更多。
广州市望百高龄的画家冯钢百,一生酷爱油画,与画笔结下良缘。美术陶冶了他的性格,更寄托了他全部精神。冯老说:“作画使我忘掉了时间,忘掉了困苦,从而获得了一切,包括我的生命。”他从事艺术七十余载,经历了多少风云突变,艰难曲折。正是由于他专心事业,所以能把一切荣辱置于脑后,始终保持安静恬适的心境。是幅幅油画,给他以安慰,给他以鼓励。油画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他渡过了重重难关,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活到了今天。
上海文史馆馆员、110岁的书法家苏局仙老先生,酷爱书法。他认为勤学苦练,潜心事业,就可达到像气功那样的人静境界,所以他把练书法当作练功。他说;“人的养生法,只有动静二字,动则人所易解,静则往往认为是四肢休息,呆坐养神,实则百念丛生,无所谓静。真正静,就是心神专一。如创造发明,勤学苦练时,兴会淋漓,思想集中,饥饱不知,寒暖不感,呼之忘应,忧之生怒。这可算人静字境界。
参加1911年“辛亥革命”的老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孙墨佛老先生,1985年104岁时参加北京的迎春画会,挥毫“新春乐”。他谈到书法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时说:“写字可以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写起字来精神集中,万念俱消,刮风下雨都听不见,这不就是气功嘛!”两位百岁书法家的体会一致,说明勤奋用脑、钻研学问、思想专一,同样可以达到气功的效果,可以调节生理平衡,使人健康长寿。
百岁知识分子中还有百岁诗人、百岁棋王,因为写诗、吟诗、下棋既要用脑,又是娱乐心身、训练智力、培养性格、陶冶情怀的好养生方法。
中国著名作家高士其的母亲何咏阁,就是一位百岁诗人。她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爱写诗、对对联。
在诗歌的熏陶下,咏阁老人开朗豁达。百岁时,有人问她长寿秘诀。她提笔写了“雪侮霜欺香益烈”七个大字,高度概括她漫长的人生道路,顽强的生命力。
百岁棋王、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谢侠逊,从下棋中获得无限乐趣,赢得了高寿。他从六岁开始即从父学弈中国象棋,1918年荣获上海中国象棋大赛冠军,后被誉为“全国棋坛总司令”。1934年应新加坡、印尼华侨邀请,访问南洋,力挫英国国际象棋冠军。他驰骋棋坛九十余年,编着棋书二十九本,数百万字。
高明的中医师,既要精通《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临床上更要根据千差万别的病情作周密分析;立法处方尤须深思熟虑,所以是勤用脑的智者,因而古代名中医多长寿。当今名中医百岁寿星更多,如四川117岁的罗明山,湖北儿0岁的林雄成,山西101岁的杨威远,河南113岁的唐道成,湖南106岁的田忠顺,江苏101岁的陈照,吉林108岁的李藏山,上海104岁的何洗清。东南西北中都有百岁中医的代表,其中四川百岁中医最多,除最著名的罗明山外,尚有成都101岁的彭玉堂、潼南一百岁的杨葆成、巫溪107岁的周大清、平昌106岁的袁开兴。四川民间百岁草药医生也是居全国之冠,如乐山101岁的曾玉莲,峨眉102岁的李淑清、一百岁的罗惠明,青神一百岁的吕福廷,广元102岁的余海清等等。据1982年统计,四川有百岁中医药人员24人,全川共有中医药人员四1600人,每十万人中就有百岁中医药人员58人,堪与世界长寿王国阿塞拜疆每十万人中百岁老人48人争冠。而其他职业每十一禺人中,还不到~个百岁寿星。证明常用脑确能使人长寿。。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到了四十岁以后,开始萎缩,但经常用脑,勤奋学习的老人同不常用脑的老人对比,脑萎缩少。脑萎缩空洞部分增多,表示智力日益衰退。七十岁的老人脑中空洞比二十岁的青年人多2。5倍。大脑是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不萎缩,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协调正常地进行,生命活动也就延长。
科学家最近发现,大脑使用程度愈高,神经细胞长出的突触就越长,神经细胞接受的信息也就越多;相反,如果懒于动脑,那么突触就会逐渐萎缩。
神经突触是一种极细的纤维,是从神经细胞上长出的类似根的突出物。触突越多,神经细胞接受信息就越多,神经细胞的功能也就越强。美国科学家对二十个人大脑里突触长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职业的人突触的长度也不同,其差异可达40%。突触长度随着年老而萎缩。凡是在智力上积极进取的人或从事需要智力的职业,比不思进取、不用智力的突触要长。突触长就可防止脑萎缩,从而延缓衰老、增长寿命。
研究者还发现,旧的大脑神经细胞的神经根,在新的环境刺激下能萌发出新的神经,犹如老树椿长出新芽一样。美国心理学家戴尔门德用显微镜观察比较用新鲜玩具刺激与关在笼子里不给任何刺激的高龄老鼠的脑细胞,结果前者的神经根长出许多新神经,而后者无这种再生现象。
研究者还用超音波测量不同人的大脑,发现勤于思考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神经从而得到良好的保养,大脑不会早衰。有人调查了三千多名长寿者,也认为勤于用脑可延续衰老,而懒惰可使人早衰。
子孝孙贤家和益寿
中国古来就有尊老敬老和子孙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
《礼记·祭义》载:“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意思是说从尧舜到周朝,历代都提倡尊敬老人。汉代还专门颁发了《王杖召书令》,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予“王杖”(顶端刻有斑鸠形的特制手杖),在社会上可享有多种特殊待遇。唐朝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免征赋税。清朝举行别具一格的尊老孝亲活动,从康熙到嘉庆都举办过“千叟宴”,邀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宫廷赴宴。康熙皇帝于1713年、1723年分别举行了两次“千叟宴”,对八十岁以上老人538人,每人都赏赐白金。乾隆于1785年举行的“千叟宴”,参加宴会的六十岁以上老人就有三千余人,对年纪最高的105岁的郭钟岳给予一品官员的待遇,皇帝亲自把盏为这位百岁寿星敬酒。嘉庆于1796年举行的“千叟宴”,赴宴老人3560人,受赏赐者达五千人之多。对九十岁以上老人,皇帝亲手赐酒。对两位百岁寿星熊国沛106岁、邱成龙105岁分别赏赐六品顶带。康熙还给百岁以上的老人建“人瑞”牌坊。雍正年间规定凡年逾百岁者给银四十两,110岁者给银六十两,120岁者给银九十两。乾隆元年(1736年)湖北省一平民年满131岁,皇帝赐银160两,赏缎四匹。乾隆十年,此老仍在,又赐银五十两,并御赐“两阅古稀”之金匾。
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尊老敬老,子孙孝敬老人,已形成杜会风尚。个别不尊敬老人,不孝养老人的,就会受到社会谴责。一个子孙孝敬老人的家庭必然也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家庭和睦、子孙孝顺,医学家也是极力主张的。因为这有利于防治心因性疾病,有利于人们健康长寿。如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为拳之道,常须慎护老人”。还要求“孝子须深知食药二性”以便服侍好父母。龚廷贤在《鲁府禁方》中指出:“敬礼孔训,……儿孙孝养可以延年”还要求“父要严莫过,母要慈莫逆,子要孝莫慢,……妻要贤莫妒,兄要友莫傲,弟要恭莫慢,内要和莫谤,家要富莫分。”这样,家庭和睦,共处一堂,相互关照,就会家和人寿。中国古代孝敬、赡养父母,父母长寿,子女也长寿的事例颇多。如明朝海宁人立早钏,性素至孝,品行端重,又有学问,当地人推荐他当官,他以母需照顾为由而辞官不做,专心在家侍奉老母,其母活到99岁,章钏也寿至102岁。母子寿共二百,时人称为“人瑞”而传为佳话。宋朝瑞安人林石,以教书为业,一生孝敬父母,他九十余岁,父亲才死,其母119岁仍健在,他本人也活到100岁。所以孝敬父母长辈的人自己也会长寿。因为一代传一代,你孝敬父母就为儿孙作出了榜样,儿孙自然也会孝敬你。中国几千年形成的这种牢固的“家和人寿”、“儿孙孝养可以延年”的观念,的确为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赢得高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今中国这类事例也不少。如:山东105岁的侨眷赵永华老太太,亲生的五个儿子都于抗日战争前远渡重洋,去了日本,身边只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媳妇,生活十分困苦。但是儿媳们都和睦相处,四户人住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