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提奸雄,必定马上想到曹操。如果看过京剧,立刻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那张大白脸,章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坑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遍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虽然,陶谦实有以致之也。"说实在的,就光明磊落章 细想起来,曹操章 王夫之对陶谦评价极低,说他很差劲,说他也颇不是东西。"盖谦之为谦也,贪利赖宠,规眉睫而祸福者也。然则曹嵩之辎重,谦固垂涎而假手于别将耳。"老先生总结曰:"吮锋端之蜜,祸及生灵者数十万人,贪人之毒,可畏也夫!"所以,什么谦谦君子,什么长者风度,什么见贤思齐,什么温良恭让,章 人,为什么要长一个脑袋,而且章 公款喝酒考
公款喝酒,始于何时,如何制度,史无记载,但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潜种?不种谷,阮籍饮酒步兵厨,一直上溯到给汉高祖出主意的高阳酒徒审食其,他们喝酒,看来都有占公家便宜的嫌疑。所以,凡能够坐到主宾席的中国人,都有资格喝不用自己付款的酒,大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酒文化,或约定俗成的酒传统了。
休看中国仍是初级阶段,不过稍微温饱,但在用支票埋单的花销上,早就全面小康了。
《三国演义》里,有两位堪称英雄的人物,也是因为喝章 喝不用自己掏腰包的酒,也有其弊端,唯其免费,便无节制,唯其无节制,便要坏事。
历史的辩证法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汉末的事,那时天下大乱,诸侯蜂起,称霸争雄,但是,从西凉杀来洛阳的董卓,一个无恶不作的军阀,废了一个皇帝,又立了一个皇帝,自封相国,君临天下,实行残酷统治。于是各路诸侯对章 但是,章 曹操发起的章 我们常常看见坐在一张饭桌上的人,觥筹交错,酒酣耳热,干杯频频,信誓旦旦,那简直像一奶同胞般的亲密,可是,未必见得席终人散后,那份称兄道弟的情谊仍在。因此,什么八拜之交,换帖之谊,该翻脸一样翻脸。什么至爱友朋,本家姻亲,照样反目成仇,六亲不认。
其实,在人际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形式的结合,都难逃脱由合而分,从聚到散的客观规律。有章 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何尝又不是如此呢?烽火硝烟,种族屠杀,人肉炸弹,恐怖袭击……章 所以,悟透一些分合聚散的生活辩证法,对世间万象多一层理解,不也是件益智的好事么?
董卓进洛阳
公元188年,董卓进洛阳,"每夜入宫,奸宿龙床";"卓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然后烧掉洛阳,迁都长安。董卓死后,西凉兵痞和盗马贼之流的部将,李?、郭汜、张济、樊稠,以及白波帅韩暹、李乐、胡才等原系黄巾余党,被招安的"山林啸聚之贼",也"抢掠宫嫔彩女入营","趁势掳掠居民","连名保奏无徒、部曲、巫医、走卒二百余名,并为校尉、御史等官,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章 权力、金钱、女色,是所有造反农民登上宝座以后,少不了三部曲。
而为达到章 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革命,无不使文明进步的成果,统统毁于一旦,而付出历史倒退的沉重代价。
曹操与文人
曹操对待文人,常采取铁血手段。
千古以来,章 曹操对待文人之狠,原因有二。一、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所说:"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统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儒家思想。"所以,他杀崔琰,杀孔融,杀杨修,杀祢衡,处置董承衣带诏案,吉平下毒案,都是着眼于"摧破其劲敌",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基础的士大夫阶级章 二、还应该看到孔融、杨修、祢衡,都是他的文学同行,如果考虑到文人的天敌永远是文人的话,其间的嫉妒因素,要是发酵起来,那是很可怕的。隋炀帝杨广讨厌词臣薛道蕴诗写得比他好,找了一个借口,将他杀了,然后悻悻然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所以,拥有最高的,和最大的权力的那最高统治者,也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对的话,对于仰其鼻息的文人来说,绝对不是什么福音。
妩媚关羽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羽,终于要走了。"上马金,下马银"也留不住的曹操,不得不履行诺言放行。至此,一切外部的因素都不重要,关羽的义无反顾地要走,曹操的再三再四地要留,则完全是两个男子汉间充满感性的互动。其实,曹操当真地不放关羽走,也绝对能让他走不成,但是,可想而知,结果必然有二。一、留住了人,留不住心,徒劳无功;二、撕破了脸,大打出手,两败俱伤。在章 而他的非走不可,因为他和刘备有一个生死承诺,正是他不背盟誓的人格力量,正是他坚贞守约的信义精神,也更使求才若渴的曹操,下定决心挽留。而关羽,当他不得不挂印封金,作出一走了之的决断,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至少,在章 关羽与孔明
《三国志》评价关羽,只是一员虎将而已,与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并列。并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从章 在《三国演义》中,抬得最高的,一是诸葛亮,一是关云长,但章 某地关帝庙门口的对联,章 无论看人行事,两分法,还是能够避免偏听偏信,偏袒偏私,偏执偏颇,偏心片面的一剂良药。
张角与邪教
小霸王怒斩于吉,说明在中国章 章 越是无知,越是盲目,越是头脑简单,越是容易受骗上当,也越能成为邪教最坚定的信徒,章 得人者昌
袁绍在曹操眼中,曾经是庞然大物,不得不买他的账。一、"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二、冀青幽并的地盘实力;三、折节下士的优雅名声;四、登高一呼的领袖精神,使得曹操不得不买他的账,因为他手下的谋士太多了。早年,他俩因为反对董卓专政,同起造反,还算志同道合,稍有情谊;后来,各霸一方,袁实力强于曹,约五与一之比,袁要把曹吃掉,曹要不被袁吃掉,还要想法倒转头来吃掉袁,便是他俩连做梦都放不下的事情了。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有章 袁绍草包之处,迷信实力,有枪就是草头王,他认为只要拥有地盘和兵马,他就是大哥大。但曹操看透了他:"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曹操还有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我实力虽不如他,但我懂得如何任用智力,如何以道御之,结果,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赢了。所以,那些重物质,轻精神,或太相信自己的权势财富,却不大在乎提高文化水平,重视思想品质,加强政治素养的领导者,倒是应该汲取一下曹袁决战的历史教训。
韩愈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因为儿子出麻疹,作统帅的就没有兴致作战了,简直荒唐之极。"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章 而曹操在《遗荀攸书》中,用"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的话来勉励众位幕僚,表明了他十分看重智士,看重智士为他出谋划策,设计献智的作用。在三国时期,使用谋士最力者为曹操,得益于谋士贡献最大者,莫过于曹操。对于知识,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历代统治者中间,能有曹操章 蔡夫人的功劳
"外戚",是个古老的词汇,已不为现代人在口头上使用。与此相关的,只有一个由"裙带"衍生的裙带官、裙带关系、裙带风等词语,仍在流行着。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母亲或妻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决定性影响力的朝代,当以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间的两汉为最。清人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过:"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既受其祸,而外戚之受祸,亦莫如两汉者。"
《三国演义》章 在新野的刘备,寄人篱下,仰鼻息于刘表,如履薄冰的日子,是很难熬的。他一无资本,二无人望,三无奥援,最后能够混到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的地步,也是赞可叹的了。从跃马跳过檀溪开始,先是在群雄争斗当中,拓展出一块属于他的立足生根之地,存活下来,而那些比他兵强马壮,人多地广的各路诸侯,一个个地无不败在曹操手下。章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备在思想境界上有了章 诸葛亮出场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的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决策理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榜样。
诸葛亮的"定三分隆中决策",等于为刘备创造了第二次生命,如果说,三顾之前,只是不自觉地,如没头苍蝇,瞎碰乱撞,那么,三顾以后,则是有目的、有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自觉行为了。诸葛亮决策,客观形势使之然耳。是由于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因此,曹得天时,吴得地利,唯跨有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章 刘备不傻,回顾章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章 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场,为《三国演义》的重要章 谋士三国
韩愈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袁绍官渡之战的败北,很大程度败在他的用人上。他手下的谋士几乎个个出色,然而,他优柔寡断,谋而不决,狐疑猜忌,感情用事,结果坐失良机,贻误战局,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呕血而亡。曹操打下冀州,劝降袁绍的谋士沮授,宁死不从。曹操叹息,冀州的忠臣志士何其多也,其实,他也是替袁绍叹息吧?
曹操十分看重智士,看重智士为他出谋划策,设计献智的作用。在《遗荀攸书》中,用"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的话来鼓励,来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三国时期,拥有谋士最多,使用谋士最力,从而得益于谋士贡献最大者,莫过于曹操。对于知识,对于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历代统治者中间,能有曹操章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计谋的书,自然也是一部讲谋士的书。书中的谋士,除了良莠之分,好坏之别,高低之差,善恶之异外,成败之不同,命运之顺逆,结局之悲欢,后世之褒贬毁誉等,也是大相径庭的。在三国所有的谋士中,最典范的、最不朽的、最坚贞卓绝的、最出类拔萃的,莫过于为其目标奋斗到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了。但章 而在三国期间,那个贾诩,却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人物。从助纣为虐开始,到为张绣出谋划策反曹;到为曹操,曹丕父子效力。计无不立,谋无不成,也是章 曹操最得意,也是最欣赏的谋士,莫过于郭嘉了,章 "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赤壁之战败后,他还不禁怀想: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因此可以相信他对郭嘉期望值之高,他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恐怕也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
陈琳是个文人,原是何进谋士,后投袁绍幕下,成为他的文胆。讨曹前夕,他写过一篇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直到他作恶多端,揭了个底朝上。官渡之战中,他被魏军俘获,押到大营,大家都以为他大概活到头了。曹操当然记得他写的声讨文章 许攸也是袁绍的谋士,袁绍不用他,遂投奔曹操,因为他与曹操曾经相识而且有些交往。在官渡之战中,章 作为谋士的许攸,竟然在攻下冀州时,用鞭指着曹操问道,你没有我,能进得了章 《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谋士传,正是章 碧眼儿孙权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从他的章 孙权的嗜酒,以致因醉误事,以致酒淋群臣,章 曹操有一次情不自禁地赞美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概由于孙权的身材相貌,体魄精神,要强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才说出章 三国重头戏
《资治通鉴》引习凿齿论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以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曹操从公元184年讨伐黄巾起家,二十多年间,早期,他不是没有失败过,进军洛阳以后,便基本上是战无不利,攻无不克了。但是他在取得荆襄战役的空前大胜以后,发动的章 一念之差,俯仰之顷,全在一个"骄"字上。因此,凡骄傲自矜,倚胜恃功,头脑发热,自我膨胀者,无有不败的。西楚霸王如何?不也刎别乌江?所以,在决策中,如何摒除个人感情用事的因素,和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是影响事业成败的关键。
战争是解决政治、军事、经济等矛盾的最后手段。因此,曹操和孙权的章 章 敌我双方都存在着太多的彼此未知之数,和无法准确把握的变化和可能性。因此,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偶然因素,变生不测,打乱部署。措手不及,一错百错有之;棋高一着,全盘皆活者有之。也有不少以为势所必然的事情,却有意外的结果,于是,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有之;得胜之师,全军覆灭有之。章 善战者便在章 赤壁之战,从军事角度来看,确实是一次表现高水平的战争艺术的范例。从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起一直到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孝》止,把章 孙子兵法的要义,"兵不厌诈",从来还没有一本书能比得上《三国演义》作了如此生动精彩的具象表述。《孙子》一书,有十三家注,若把《三国演义》算是第十四家注,绝非过誉。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是和对手较量时,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硝烟迷漫的战场,还是唇枪舌剑的谈判桌上,或是商业中的无情竞争,或是股市上的抛出购进,都是像捉迷藏一样,一方是"未可全抛一片心",另一方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没有一个人会傻到和盘托出,直白道来的。
如三江口初战告捷,如侦敌情直逼敌寨,都是心理攻势,是在政治上达到挫其锐气的目的。所谓"气壮山河"的气,所谓"气焰逼人"的气,是一种精神上的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因此设法抑制章 如草船借箭,曹操白丢十万支箭,蒋干盗书,误杀两员海军将领,将计就计,周瑜充分利用两蔡,黄盖挨打,火烧赤壁长江;至于庞统献策,则更是深入腹心的地下谍工之类了。不费一枪一弹而得之,乃战争中之高手也。
赤壁之战,东吴是主体,刘备不过是盟军罢了。实际上,周瑜是三军统帅,诸葛亮也就是参谋长章 赤壁鏖战
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发动了一场大战。章 没有办法,胜利,尤其是连续的胜利,会对军事统师产生极大的冒险诱惑,和再赌一把的勇气。经过官渡之战的得心遂意,经过征讨乌桓的势如破竹,经过江夏一役俘获了刘表的水师,章 曹操磨刀,孙、刘自然也要磨刀,总不能伸长脖子等着挨宰吧?《三国志》载周瑜说孙权:"今使北上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上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据考证,当时两方的兵力,大约北兵是十五六万,荆州的兵有七八万,合计共二十余万。刘备一方面,合水陆兵人有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兵,亦有一万。周瑜、程普的兵,《三国志》上有的地方说各有万人,有的地方又说共有三万,大率鲁肃手下还有些人,合计之共有三万。孙刘之兵约为五万左右。两方的兵力,约系一与五之比。(吕思勉:《三国史话》)
现在分析起来,曹操要打章 苏东坡谪放湖北黄州任上,游赤壁,作《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