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弈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有关博弈方的理性和能力问题。理性与能力将决定着博弈方的行为逻辑,而博弈方的行为逻辑则是判断各博弈方的策略选择和预测相互博弈结果的基础。博弈方的行为逻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们决策行为的根本目标;二是他们追求目标的能力。在传统的理论中,理性人假设认为,每一个博弈方都是以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且有准确的判断与选择能力,也不会“犯错误”。以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被称为“个体理性”,有完善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不会犯选择行为的错误称为“完全理性”。但是,由于人们通常总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背景下进行行为选择,因而人们总是很难通过分析找到行为的最优策略。这就是说,完全理性人的假设并不符合人们的实际情况,人的理性实际上是有限理性,即人的选择与判断能力是有缺陷的。博弈论正是在有限理性人的前提下来展开其理论建构的。
从博弈论出发,教学管理的机制设计,就应当要考虑到作为博弈方的被管理者可能会采取的应对之策。一个理性的行动者往往正是通过发现制度本身可能存在的漏洞而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使得组织的收益降低到一个可能小的程度。
(四)制度理性选择理论
制度理性选择理论是美国着名的行政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理论和方法,在分析公共事物的自主治理问题时而提出的。哈丁的“公地灾难”、“囚犯难题”以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都说明,个人的理性行动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集体的非理性。在一个自发的状态下,个体的理性行为则意味着集体的非理性结果。如何解决因个体理性而带来的集体的非理性问题成为了很有争议的论题,一些分析家认为应当通过彻底的私有化,另一些分析家则认为应该通过强权的控制。奥斯特罗姆着眼于小规模的公共事物资源问题,在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物的制度理论,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同时也为面临公共选择的人们开辟了新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物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地利用公共事物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
制度对人们行为的巨大影响说明,制度理性选择理论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设计理论基础有着一定的必要性。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以及“应该如何实现所应追求目标”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使某些人按照可欲的方式去实现可欲的目标”问题。在确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学管理者只有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教学管理机制的重新设计,才能够使得教师以某种确定的可欲的行为方式比以另一种行为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更能够实现具体的需要满足。
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适当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即使保证教学质量的所有物质条件和设施都具备,而教学管理制度不适当,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可能完全超出人们的预期。近年来高校办学经费的持续增长,高校内部教职员工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乃是不争之事实。然而,人们对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批评的呼声却越来越高涨,这个现象本身就很能说明教学管理机制在其中所发挥的根本性的作用。无视这一现象的存在,想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都只能是徒劳的。因此,从制度理性选择理论出发,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基础设施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制度基础设施的问题。到底建立一个怎样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怎样的教学管理机制,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应该受到人们高度的关注。
(第三节)高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原理或机理,它是以高等教育体制为载体的,而体制又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领导机构制定的。因此,从实践上看,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受经济、政治体制的制约;而从理论上看,与制定者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主要是受原来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体制上形成了一套以集中统一领导为特点的计划模式。其运作原理主要靠计划调节。随着80年代中期“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这套运行机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改革原有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本质区别的经济制度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高等教育体制应从如下五个方面作出改革,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一)高等教育领导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社会、学校在高等教育运行中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相应的职责、权益划分。新的高教领导体制的建立,既要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教的领导和政府对高教的分级管理,又要保证高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与发展不断作出主动调整的活力。政府对高教的领导与管理应通过立法、经费调配等手段进行间接控制,而不宜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以便于高校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作出迅速、灵活、准确的反应,培养社会所需各种专门人才。
(二)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也作出相应的改变。从办学主体看,高等教育已从单纯的国家包办向国家、社会和个人多种主体办学并存的方向发展。高等学校应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在经费收支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从投资渠道看,国家各级政府财政拨款、收取学费、科研创资、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及海内外捐资等形式并存,将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基本形式。
(三)教育教学体制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市场经济体制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高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与此相应的一系列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与之相应的僵化刻板的体制不利于高校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养多种规格和类型的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高校的教育教学体制向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学生适当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高校的新的教学适应机制。
(四)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
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那种统一招生、分配的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和健全高等教育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新的机制,扩大高校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实行国家统筹规划、地方因地制宜、学校自主灵活、个人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新的招生、就业体制,有效地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将是改革的大方向。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责将从下达指令性指标向用经济杠杆和有关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的方向转变。
(五)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要求主要是建立一套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高等学校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思想,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作用,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建立起“能者上、无能者下”、优胜劣汰,在利益分配上兼顾学校整体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高校内部运行机制,保证高等学校在健康、高效发展的轨道上履行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职能。
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最终目标是要尽可能减少用行政上的种种应急措施来纠正原结构中的各种失调现象,建立起一种主动、高效、灵活、能进行自我调整的相对稳定的体制,并形成其运转的良性循环,从而保证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活动和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等各项职能。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建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探讨和总结,从而使之不断完善和趋向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