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的分布。一方面,社会劳动分工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职业信息差别,进而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不同的信息领域或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信息优势或信息劣势。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的出现,意味着信息非对称性从可能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另一方面,专业化产生的信息差别还使得个人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比其他专业领域的个人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而其他专业的个人则平均地比该专业的个人了解得更少,从而导致专业性的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非信息对称有两种情况:一是从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看,信息非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进行合作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合作之后。二是信息非对称的内容,即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的行动具有不可观测性,或者参与人的知识不同。因此,管理机制设计涉及事前非对称信息的管理机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管理机制、隐蔽行动的管理机制以及隐蔽信息的管理机制。
由于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存在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那么信息不对称也必然存在于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所面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五个层面:
1.各院系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院系掌握着比教学管理部门更多的教学、科研方面的信息,而教学管理部门则拥有更多的管理方面的信息。
2.各院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学科门类、师资力量、学生供求等存在差别,各院系相对于其他单位占有本单位学科、专业及社会供求方面更多的信息优势。
3.各院系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各院系领导之间、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辅助人员之间等所拥有的信息类别和数量都存在着差异,“术业有专攻”是一种普遍现象。
4.教学管理部门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教学管理部门要实施具体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功能,必然在具体工作中有各自的侧重点,从而在信息占有上也会有所差异。
5.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教师作为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和工作者,必然拥有比学生更多的专业信息,而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得在某些方面也拥有了比授课教师更多的信息资源。
总之,对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在实践中有目的的克服信息不对称对于教学管理活动产生的阻碍作用和消极影响,对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和发展,以及最终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主要是研究存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问题,其机制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激励和风险分担的最优替代。委托-代理理论以有限理性的社会人为其出发点,它认为,出于不同的原因,社会组织的管理者需要将若干性质不同的任务分派给组织内部的成员。这导致组织内部管理的信息流动问题。组织内部信息流动的最基本特征是信息的分散性和目标不一致。有限理性人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其行为目标。信息的分散性使得组织内部成员拥有私人信息(有信息优势)。私人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它引发出道德风险或隐匿行动问题;二是委托人无法获知代理人所拥有的关于成本或价值的私人信息,它引发出逆向选择或隐匿信息问题。为此,组织就要设计一个恰当的机制,以解决因信息非对称而带来的委托人实施帕累托最优问题,防止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采取策略行为。
在委托-代理理论中,一般将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处于信息劣势)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隐蔽行动道德风险模型”。在委托-代理理论下,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选择了何种行动(行为策略),只能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所产生的一些效果指标。因此委托人只能根据观测到的信息,选择对代理人的激励措施,以促使代理人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行动。
在教学管理中,核心的代理关系是学校教学的管理者作为委托人与教师作为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教学管理者必须设计出一套管理机制,来消除作为代理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实际上,存在违规风险的不仅仅是教师,而且也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各个管理层级的教学管理者。这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作为委托人,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必须通过制度安排而使得教师参与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最优选择。高校教师的职责有三点,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如果大多数教师都倾向于做出指向集中的单一选择,那么显然是机制本身有问题。另一方面必须使教师在选择教学作为较优选择的同时,还能够努力的或者以较多的精力来投入到教学工作。当大多数教师都不是以较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时,那也同样表明机制本身存在问题。然而许多教学管理者在面对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时,往往采取对教师素质进行抨击的策略,而不去反思是其在进行管理时没有设计良好的管理机制。
在学校管理中,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还是对于被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激励与约束问题。这就要求在这种委托-代理的关系下,设计出良好的教学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得激励和风险分担实现最优替代。
(三)管理博弈理论
在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中,机制问题是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其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即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在对近些年来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归纳与创新的基础上,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管理博弈论。它是以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为数学基础,以管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激励与约束理论为方法论,综合运用各种数学工具、管理手段与方法,进行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的理论。考虑到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在某些方面的共通性,同时,结合教学及管理的特殊性与其运行的内在规律,也将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这里将综合运用以上理论,以此使它们共同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博弈论就是系统地研究参与博弈的各方之间的策略、竞争或面对一种局面时的对策选择,从而寻求各博弈方具有充分或者有限理性、能力的条件下,合理的策略选择和合理选择策略时的博弈结果。博弈论认为,参与博弈的各方关于博弈环境和博弈方情况的信息,是影响博弈方选择和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在博弈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是关于得益的信息,即每个博弈方在每种结果(策略组合)下的得益情况,不仅是有关自己得益的信息,而且还有对方得益的情况。其次是有关博弈过程的信息,即参与博弈的各博弈方是否能够在自身行为之前看到对方的所有行为。如果博弈方在采取行为策略之前完全了解相对的博弈方,则称为该博弈方具有“完全信息”;而如果不完全了解此前全部博弈过程,则称为该博弈方具有“不完全信息”。在一个动态博弈中各博弈方是否具有完全信息,对博弈方的决策、行为和博弈结果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