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实验方法与一定的教学内容的统一,对实验课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科学的设计,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这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处理好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在内容上要有机衔接,在进度上要疏密配合,并保证一定的份量。
(二)要处理好经典实验与现代实验的关系。经典实验对于掌握基础理论、训练实验的基本功仍然是必要的,但要进行精选,数量要逐渐减少,同时增加现代的新的实验内容。
(三)要处理好验证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的关系。就本科教育而言,显然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但不能只限于验证性实验,在高年级安排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是完全必要的。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独立实验的训练。
(四)要处理好实验教学体系与科学实验方法体系的关系。近代以来,在实验方法上已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方法论体系,因此应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加强对科学实验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努力探索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贯穿科学实验方法论的有效途径。
三、实验课的组织
实验课的组织主要包括实验课准备、实验过程的指导以及实验成绩的评定三个方面。
(一)实验课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工作
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3点:
(1)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验,编定实验指导书,对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方法、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出规定或说明。
(2)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亲自做实验准备,对实验方案及仪器设备、药品的剂量配分等进行可靠性检查,对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临时出差错。
(3)指导教辅人员做好仪器设备、药品等的准备。也应尽可能组织学生参与仪器装配和药品的准备工作,使学生熟悉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设计性实验打好基础。
2.学生的准备工作
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做好实验预习,复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实验指导书。
(二)实验过程的指导
实验是通过学生亲自操作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为此,实验的编组,最好是每人单独做实验,条件不具备的也以两人一组为宜。
在实验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应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分析、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发现问题,及时向学生提出,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不应做过多的具体帮助。此外还应注重科学态度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三)实验成绩的评定
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应根据实验教学的目的要求,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及实验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为此,可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制定实验成绩评定的标准。作为理论课组成部分的实验,其成绩应该在该课总成绩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如实验不合格,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的期中考试。
(第四节)实习教学方法分析
一、实习法概述
实习法是高等学校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高等学校的实习,一般分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实习是某一门课或相近几门课的实习,也称为课程实习,一般规模较小,时间较短也比较分散,可到校外现场进行,也可在校内的实习工厂、农场及有关现场进行。生产实习,包括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医科院校的临床实习等。由于各类专业的特点不同,生产实习的安排也不完全相同。如工科将生产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但不论什么专业都将毕业实习作为集中的总的实习则是相同的。
国外高等学校普遍很重视实习在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强调大学生在企业、公司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个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我国,实习法多运用在高等学校三、四年级的教学中,旨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实习法的特点与作用
(一)实习法的特点
生产实习具有以下几个不同于校内教学过程的显着特点。
1.实践性
生产实习属于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是在社会生产或工作单位,以工作人员的身份直接参与生产或工作过程。实习的一切目的都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因而具有实践性。
2.综合性
生产实习既是学科上的综合训练,又是知识、能力、思想的综合训练,因此具有综合性。
3.学习独立性较强
生产实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进行的,学生要作为一名工作人员独立承担任务,因而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是学习独立性最强的。
4.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具有差异性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在思想状态、知识能力及实际工作状况上表现出比校内课程教学中更明显的差异性。
5.实习单位具有差异性
由于生产实习一般是分散在各单位进行的,各单位情况具有较大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实习安排和效果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6.生产实习的过程具有集中性与阶段性
生产实习一般是在毕业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的,因此具有集中性;而从实习过程来讲,它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大体上实习可分为准备阶段、实习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总结阶段。实习的组织指导工作不能离开各个阶段的特点。
(二)实习法的作用
实习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全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参加工作前的直接准备,因而是实现整个教育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对学生是一次集中的综合训练
通过实习,对实习生来说至少可以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1)进行专业思想与职业道德的教育;
(2)提高专业水平,特别是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能力;
(3)检验在校期间的学业水平,明确努力方向;
(4)了解和熟悉社会情况及未来工作的环境,是一次全面的学习、检验和提高。
2.对学校是检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
通过实习的检验可以对学生的质量作出一些基本的分析和估价,作为全面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3.实习是加强高等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
以实习为桥梁,一方面是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极好机会,另一方面又可将实习同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结合起来。同时有利于同社会有关部门建立固定的制度化的联系。
三、实施实习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设合适与稳定的实习基地
所谓合适,最重要的是实习单位的指导力量、工作条件及必需的生活条件能符合实习任务的要求。所谓稳定,就是要建立长期协作的关系,使实习单位熟悉实习工作的规律,能够更好地与学校配合。
要建立合适稳定的实习基地,必须做到双方互利,要发挥高校的优势,对实习单位的工作有所帮助、有所促进。只要下决心、下功夫,这是能够做到的。
(二)实施正确的实习指导
实习的指导力量,包括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有关业务人员,尤其应发挥实习单位业务人员的指导作用。
对实习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有以下4点:
1.要有周密的计划。包括学校、系、实习点及实习生个人计划,要逐层落实,对各实习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在作计划时要有所预计,并逐一加以解决。
2.要实施全面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对实习生的思想指导;
(2)对实习生业务工作的指导;
(3)组织实习生进行社会调查;
(4)关心实习生的生活与健康;
(5)指导实习生做好实习总结;
(6)进行实习成绩考核及实习生的质量分析等。
上述指导任务应由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3.对实习生应从严要求,防止走过场。
4.指导工作要“引而不抱”、“因材施教”。“引而不抱”是要求把实习指导工作建立在放手让实习生独立实践的基础上,是指导与放手的统一。由于实习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教师在“引”的时候,应区别不同对象,因材施教,实施具体指导。
(三)注意实习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实习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实习的成败。为此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敢于放手。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才能使实习生真正进入角色,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正确对待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工作上的失误,应帮助他们分析失误的性质和原因,总结失误的经验教训,提出改正办法。
3.鼓励实习生的创造精神,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第五节)几种新的教学方法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些比传统方法更加深化,有些则是从某一角度或方面着手,开发出新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途径。在这里,我们要对几种具有典型意义和流行比较广的新教学方法进行一下简单介绍。
一、发现法
发现法也称“发现教学”或“发现学习”,是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通过发现过程进行学习和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的双重含义。实质上是一种具有较高程度的独立学习的方法。
发现法不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定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去研究、探索和发现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发现教学法并不要求学生研究新知,创造科学成果,而是让学生模拟地走科学家已走过的研究道路,去获得知识。
发现法对于克服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学有一定作用。但发现法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它也不可能适应一切学科和所有学生。对于数理学科和基础较好、思维敏锐的学生,会收到一定功效;但对于文史学科和基础较差、思维迟钝的学生,就会造成很大的困难。
(一)布鲁纳眼中的发现法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发展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态度,因而要大力提倡发现法。
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发现与科学家的发现仅属程度不同,没有本质的差别。从认知心理学出发,他认为学习过程不过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是主动学习、适应、改造环境的过程。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亲自去发现所学的知识和规律,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
2.由于学生亲自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规律,能使学生产生兴奋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内部动机的作用;
3.能使学生掌握发现的方法,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端正其创造发明的态度;
4.由于学生自己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保持学习的内容,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发现法的基本学习过程及运用要点
1.发现法的基本学习过程是:掌握学习课题,制订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展和总结。
2.运用发现法的要点是:要有适当的设计;提供必需的资料与条件;不断地提问、引导和耐心的等待。
要想把原发现改编成适合学生进行再发现过程的教材,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缩短原发现的过程;
2.简化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启示期的思维过程;
3.把原发现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可能性,精简为少数几个主要的选择。
二、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法于19世纪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他认为思维的自然规律不是形式逻辑,而是所谓“实验逻辑”的反省的思维。它是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的过程。反省思维是由疑难的或不确定的情境到确定的情况两端之间的全过程。
杜威理论的缺陷是从“儿童中心主义”出发,强调儿童的活动,忽视教材的系统性。他认为只有学生在活动中感到疑难或问题,才能引起动机,并通过学习达到解决疑难或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这种看法同教学过程中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难以吻合。
(一)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程序
杜威认为,问题教学法的程序应该由以下四步组成:
第一步,设有一种情境,能使学生觉得问题对自己有密切的关系,以引起兴趣和努力。
第二步,当时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观察和记忆,以发现情境中的疑难和解决疑难的途径。
第三步,要假定一种在理论上或假设上认为是最便于进行的计划。
第四步,把结果和愿望相比较,判断所采用方法的价值,分析辨别它的优缺点。
(二)问题教学法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问题教学法为前苏联教育学者所提倡,并同系统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运用过程中,方法和形式也趋向多样化,使问题教学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在前苏联高等学校,问题教学法受到高度重视,被认为是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方式之一。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教学的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必将引起教学活动结构、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
(一)案例教学的环节
案例教学应掌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案例的选编
这是进行案例教学最基础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在开设新课时,至少准备20~30个案例;在上课前,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以供教学使用。
2.组织案例讨论
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要先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地作好准备,然后再进行讨论。组织案例讨论,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
3.案例评价
案例评价一般多由教师来做,是对案例讨论的总结。在总结中,教师要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和提高性的讲授等。评价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发动学生进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二)案例教学法与举例说明的区别
案例教学法与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举例说明虽然都要引用实例,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1.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运用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等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展开的,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则处于次要地位。
2.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举例则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
教学方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受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水平和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使教学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变化都超越了高校教学方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