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在发展,教育理论在发展,因此,教学方法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在发展中不断地以其先进性取代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有一些教学方法是多少年来一直沿用下来的,在这一章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新的与传统的典型教学方法。
(第一节)讲授教学方法分析
一、讲授法概述
讲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高等学校系统、完整的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想意识的捷径和主渠道。讲授法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内容的处理,二是内容的表达。
(一)讲授法的主要优点
1.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特别是在无教材时更突出;
2.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
3.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
4.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
(二)讲授法的主要缺陷
1.不利于因材施教,对教师和学生信息的交互传递有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下降。解决这一缺陷的方法是师生必须进行大量的交互作用。例如,提问、对话等。
对讲授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是“填鸭式”的学习。其实这是具有片面性的。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是机械的,主要看是否满足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被动的,只要教师方法正确,教学中把讲授法与其他方法与讲授形式相结合,它确实是一种传授人类文化知识极为有效的方法。
二、讲授法的内容处理
所谓讲授内容的处理,是指根据课堂讲授的特点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组织,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制订。其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
1.讲授内容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专业培养目标逐层分解的结果,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
2.讲授内容应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互统一基础上求得科学性。在高等学校,既要传授给学生具有确定性内容的知识,包括最新的科学成果,也要向学生介绍科学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尚未克服的矛盾,以及在解决这些矛盾中的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使学生看到科学中不确定的需要继续探求的一面,以激励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
3.讲授内容要有思想性,应从学科内容的特点出发,贯穿有关的思想内容。为此,一方面要注意教材思想性的挖掘,一方面也要防止“离题”与附会。另外,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4.讲授内容应是以教材系统为依据的重点讲授,以及难点的突破。重点讲授与系统性是不矛盾的,它是在系统性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思路与思路之间的联系。
三、讲授法的运用
(一)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的运用有以下四点基本要求:
1.激发动机、同步思维;
2.结构严谨、说理深刻;
3.虚实结合、表述生动;
4.注意反馈、及时调整。
(二)讲授法运用的对应方法
根据以上基本要求,可采用下面一些对应的方法。
1.运用问题法(或叫矛盾分析法)
“思维自问题始”,没有问题或矛盾就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善于设疑和释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不断地出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设疑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知识本身内在的矛盾,即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上的矛盾,即估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发生的问题。
2.运用逻辑方法
科学知识和原理的讲授实质上就是一个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逻辑过程。所谓结构严谨、说理深刻,就是在讲授内容的整体结构上与具体的分析论证上要合乎逻辑。因此,教师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逻辑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在讲授中通常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主要是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应当注意的是,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应在教学中交互使用,防止偏废,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
为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尽可能地增强讲授的直观性,也就是做到虚实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应讲明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据或实验根据,其次应运用实例来阐明理论,或运用理论分析有关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第三是尽可能说明理论的实用价值或现实针对性。此外在可能情况下,尽量运用直观方法来配合理论讲授,以提高讲授的效果。直观的方法包括:实物、模型、挂图、电影等。
4.运用教学语言
讲授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语言运用的好坏,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教学语言使用的主要要求是做到干净、准确和生动。干净是指少说废话,避免口头禅;准确是指保证表述的科学性;生动是指语言富有感情,具有内在的逻辑力量,具有语言的直观性,最好要有一点诙谐和趣味性。
5.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讲授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教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信息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情绪或表情反映出来的,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及时调整讲授的输出信息,以引起新的信息反馈,使讲授过程处于积极的状态。
6.注意对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
讲授方法是讲课方法与听课方法的统一。教师在运用讲授方法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善听、善思、善记。
善听,即善于把握教师讲授的基本内容,注意教师是如何理解教材的,以及讲了哪些教材上没有的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善思,即善于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转化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同时领会教师讲授中所使用的方法,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
善记,即善于做听课笔记。它是以善听、善思为基础的活动,所记的东西应是讲授的要点及其逻辑联系、教材上没有的材料和观点,以及自认为精彩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三)运用讲授法的注意问题
1.注意讲授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讲授的主要工具,因此,讲授法也是一门运用语言的艺术。希勒(Hiller·J)等人研究后发现,教师语言的流畅性与学生成绩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教师在讲授中应做到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同时,教学语言的生动与否,也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保持程度,所以,教师的授课语言应富于感情、直观性和内在逻辑性,力求精炼简洁而生动有趣。
2.注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师的讲授如果缺乏一定的逻辑性,与学生己有知识联系不强,学生就只能机械的学习新知识,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在呈现新学习内容时,教师应向学生讲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3.注意对学生的启发
教师在讲授中要善于通过设疑、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对于高等学校的教学而言,某些内容教师是可以在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推理线索并提供必要的材料后,把寻求结论的任务留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来获得答案,这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分析
讨论法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讨论是双向信息交换的最好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由于讨论法的使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高等学校高年级教学活动中运用较多。
一、讨论法概述
讨论法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外高等学校广为运用的“Seminar”即是讨论的方法。讨论是双向信息交换的最好方法,是配合课堂讲授,帮助学生消化、巩固和加深并运用理论知识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将教师指导、学生个人独立钻研、集体学习与交流三者结合起来,是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
(一)讨论法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独立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2.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扩展,以及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的精神,是推动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法。
3.通过讨论活动,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在论题具有对立的观点及明确的焦点时,这种作用就更加显着。
4.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也是评价教学质量与学习成绩的重要内容。
(二)讨论法的主要缺点
1.由于讨论法的使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一般只能在高等学校高年级教学活动中运用。
2.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只能有选择地适量组织。
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已成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讨论一般有准备、组织、总结三个环节。为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教师必须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无论是在准备、组织,还是总结中都应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是一种比较难于掌握的教学形式,特别是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讨论课中更需要教师随时处理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机智、学术水平、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
二、讨论题目的选择与准备
(一)讨论题目的选择
选择恰当的论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达到预期效果的首要条件。选题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论题要能体现课堂讨论的具体目的。如目的在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就应在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上选题;如目的在于新知识的应用,就应选择具有理论意义的实际问题或案例,等等。
2.论题的内容和表述要有启发性,并有讨论的余地,能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3.论题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水平并照顾到学生负担。
(二)讨论的准备
论题确定之后,还要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对教师来说,准备工作应有如下四点:
1.作出讨论的具体安排,包括对时间、活动方式的安排以及必要参考资料的指定等;
2.向学生布置讨论的具体安排,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3.对学生准备情况进行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导,注意从中掌握学生对讨论问题理解的程度和存在问题;
4.进行总结发言的准备等。
对学生来讲,准备工作应包括:
1.正确领会题意及讨论的要求,把握讨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应针对讨论目的和要求,查阅有关材料,形成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论点与论据,整理成发言提纲。以备讨论后把发言提纲交给教师,作为考核的依据。
三、讨论的组织与引导过程
激发并维持一场活跃而有意义的讨论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富有挑战的工作。高等学校的教师如何运用讨论法,怎么组织有效的讨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讨论前的知识呈现
有效的讨论应当在知识呈现后进行。开始讨论前,教师必须确保学生具有充分的知识积累,讨论中最让人沮丧的是参与者不了解所讨论的有关主题方面的知识。知识的呈现可以通过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科书或观看电影录像的方式完成,也可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有关背景知识而完成。
(二)积极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讨论开始后,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可以提出有争议性的问题来刺激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事先给不同的参与者指派角色也是激发学生的有效方式,对于保持沉默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任何关于如何开展讨论的指导性原则都只能是预测性的,就其本质而言,讨论就是不可预测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关注讨论的进展和变化,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讨论。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讨论氛围,在讨论偏离主题时作及时的提醒,在讨论陷入困惑时作适当的指导,当讨论出现停滞信号时要引进新的问题重振讨论,在讨论变质为激烈的争论时必须缓和局面使讨论顺利进行下去。
(三)对讨论做及时的总结和评价
对讨论的主要议题、关注点以及结论进行及时总结,简要概括出问题的答案以及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整个讨论的过程,掌握讨论的成果:对积极参加讨论的学生作适当的肯定与表扬;对一时难以取得一致结论的问题允许存疑,可在课后进一步探讨;在小结中也要指出讨论中的不足之处,以使今后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第三节)实验教学方法分析
一、实验法概述
实验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特设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使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过程,以获得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实验法在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主动意识、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实验法的特点
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实验法不同于中小学,具有专业性、设计性的特点,并且除了教师按教学计划设计安排的基本实验外,还增加了学生自选实验的数量。
(二)实验法的分型
根据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高等学校的实验划分为三种类型:
1.演示实验
这种实验同课堂讲授结合进行,一般由教师操作与讲解。其目的是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或事实依据。
2.验证性实验
这种实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预先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其目的在于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方法、能力的训练。
3.研究性实验
或称为设计性实验,这种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课题的选定,方案的设计,仪器、药品的安排,到实验的全过程均由学生独立进行。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探求新知识,并提高从事实验研究的能力。
二、实验课的安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