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有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二是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建立与运用。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指导,后者是前者的实践基础,两者相互促进,推动着教学方法的发展。在第五章,我们已经对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研究,本章将对教学方法的实践作一下阐述。
(第一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是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根本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需要及可能的条件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对已经选定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核心则是围绕着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努力提高运用的水平,以争取达到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方法是达到目的所运用的一种手段,任何一种方法的选择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策略中。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有:教学目标、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特点、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教育的时间条件与物质媒介。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由知识、智能、意向心理品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自特殊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这些目标,除可采用一些通用的方法外,还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育对象
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样,要受教学对象即学生发展水平的制约。学生发展水平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心理素质及生理诸因素发展的水平,而由这些因素综合表现出来的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则是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直接因素。
高等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成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的发展高度。然而,无论在哪种知识水平上的学习都是一个必须付出努力的过程,尽管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强,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高,但是,所要接受的知识是国家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对他来讲仍然存在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的选择。教师方法选择得当就可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展示知识的视角如果能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那么枯燥的逻辑推论也会充满生活的气息,而不完全是“学究”气。因此,教学方法要同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相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进一步发展;不应超越学生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可能性;不同的年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加以区别,即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学习能力的提高,逐步强化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
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不是要记忆一家之言,而是要对不同学者对同一客观世界的看法进行比较,并在这种差异比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告诉大学生世界是什么,而是多视角的呈现不同的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答案。
3.教学内容特点
(1)学科性质
从科学分类的角度讲,学科性质主要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以及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中所处的层次不同而划分的,在高等学校则表现为专业分化及各种不同专业的设置。
由于不同的学科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有着共同的基础,因而在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上有其相同之处。但是,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不同,同实践的距离不同,因而在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上必然显现出各自的学科特点,即便是一些共同采用的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学科性质与特点应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2)知识形态
知识的形态,可以分很多种类:按知识的来源,可分为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按知识的形态性,可分为描述性知识、技术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按知识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事实的知识、方法的知识与原理的知识。这些知识形态的分类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间接知识主要靠阅读、理解,直接知识主要靠实践,两者可以相互结合,但不能相互取代。总之,根据不同的知识形态,该看的就要看,该练的就要练,该讲的就要讲,该自学的就应自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自身素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时间条件与物质媒介
(1)时间条件
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而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需的时间投入是不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应以可能提供的时间条件作为重要的依据,而且应以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作为选择的目标。
根据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超越时间允许的限度,尤其是确定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时,应从整体上计算时间条件的可能性;二是根据教学方法的需要调整教学时间的规定,使时间分配的结构与选定的教学方法的结构相适应。
(2)物质媒介
教学方法的实施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各种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经费等,除通用的教学设施外,不同的方法对教学物质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加强自学就须有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料,要采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就须进行仪器设备的更新,要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须增加经费的投入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方面不能脱离现有的物质条件,而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应当逐步改善学校的教学物质条件,使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更大的余地,并使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具有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教学方法选择的制约因素
制约教学方法选择的因素十分复杂,或明显,或隐蔽;或作用很大,或影响较小;或间接,或直接。根据实践经验,可以找出一些比较主要的制约因素。按照这些因素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的方式,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
1.外部因素
制约高等学校教学方法选择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大的方面。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该因素对高校教学方法选择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制约教学方法的硬件或外壳,对同一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或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同是演示法,高效能的电影、电视、录像设备,显然要比低效能的幻灯效果好。
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学方法自身的功能、特性上发生的变化,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增加了一种参照系,使有些本来用甲种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打算很可能被用乙种方法的打算所替代。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应随时关注新的教学硬件的功能变化及使用它的可能性,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本身的效能。
二是其可称作教学方法的软件或内核。它是指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模拟法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有了更大的余地,也使教学方法体系自身功能不断地充实、完善。对此,大学教师也应有足够的认识,应该为接受新的方法而不断学习,并为此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的准备。
(2)经济政治制度与体制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对高校教学方法选择的制约和影响作用,通常是通过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折射来实现的,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制度以及由它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意识形态、法律和带有政治色彩的各种强制因素,都有可能在高校教学方法选择上产生重要影响。
(3)文化传统
经济政治制度与体制通过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折射对高校教学方法选择产生影响和制约,往往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只是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带有强制性,是一种自发的,积淀在人们头脑中的习惯势力。它有时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一致,有时则与之相左或不大一致。
文化传统的含义较为广泛,因而其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选择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也显得非常复杂。有时不仅能影响到教学方法选择,还能影响到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对师生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不同认识,民族个性、指导思想上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质等,都会深刻影响大学教师的思想观念,从而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2.内部因素
与外部因素相比,内部因素对高校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具有更明显的影响作用,也是教师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参照。
对教学方法选择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内部因素大致可分为间接因素与直接因素两部分。
(1)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包括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各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理论和社会需要而制定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学习的规律性的认识以及教师对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的理解等。
(2)直接因素
内部因素中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事项、教师个性与素质、学生个别差异等。这些因素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师应当明确认识和了解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制约教学方法选择的这些内部因素有明确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作为主要参照。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指对已经选定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学方法本身的合理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具体状态。
(一)教学方法运用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到,即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运用该教学方法的状态不同,其效果是很不相同的。那么,要想做到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2.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影响因素
影响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因素有:教学法的基本修养、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以及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
1.教学方法的基本修养
教学方法的基本修养包括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等因素。
经验的积累是有效运用教学方法的实践基础。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摸索与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步了解和熟悉教学方法的功能、结构与操作过程,并达到熟练地运用;只有将经验的积累同教学法的理论修养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更加自觉、更加有效的水平。
相应的能力与技能是教学方法运用的必要条件。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是整个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它包括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都不可缺少的一般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以及与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各种特殊的能力,如运用调查方法所需的指导调查的能力,运用实验方法所需的实验指导的能力等等。只有当教师具有上述各种能力时,才能对各种教学方法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2.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及操作上的规范化要求,它是对已有经验的总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规律。但由于教学因素的复杂性与可变性,因此在运用时还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掌握与变通。
教师既是教学方法的实践者,又是教学方法的创造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能使现有的教学方法运用中得以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二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善于运用教学方法机智、敏锐、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的复杂问题。
3.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是教法与学法的辩证统一。教师既是教法的实施者,又是学法的指导者,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应把握教法与学法的内在联系,进行统一的设计。实践证明,只有当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使学生的学法得以不断改善时,才是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真正体现。因此,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方法得到有效运用。
4.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
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教学方法也具有认识与激励的双重功能。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教师不仅要有效地传播知识、指导学习,而且还应重视情感的因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锻炼学习的意志,达到知与情的结合。这就要求必须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形成师生情感的交流。
总之,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
(第二节)教学手段研究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包括各种用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具、设施、设备等,是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的。它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以及高校教师的创新知识能力息息相关,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与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要想了解高等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首先应该了解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大学的课堂上,常常有这样两种教学现象,同样是一门课,但是却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两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