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监控是运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核心和关键。这使得教学质量管理者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即一方面要对教学质量实施监控;另一方面,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实施上又会面临着很多困难。实际上,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设计,无论如何都需要解决监控问题。因此,在技术层面上对“监控”进行可操作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从如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对关键行为的监控
教学监控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与个体教学行为打交道。而个体教学行为具有难以描述、理解和控制的特征。一是教学行为的不连贯性,即教学个体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教学行为。二是每个教学个体的教学行为都有其主流特色,可以把这种具有主流特色的行为称为关键行为。教学关键行为不仅体现主流特色,更表现为它对教学质量影响的意义与价值。为了保证关键教学行为不偏离主流特色,或者为了使偏离主流特色的教学行为得以修正,对教学中的关键行为进行鉴定,乃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基础与前提。教学质量监控实际上是对监控关键的教学行为是否发生,发生的频率是否达到教学规范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从而尽可能释放教学个体所占有的私有教学信息。
2.行为考察法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教学管理者实际上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对教学的关键行为进行监控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步骤上:一是将教学个体的整个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总体,并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关键教学行为作为样本;二是通过对样本教学行为的描述与分析,推断出教学个体教学行为的总体特征和教学状态;三是将推断出的每一个教学个体的教学行为特征和状态作为总体,从而推断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状态。那么为了保证这种推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需要对有代表性的关键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抽样,这是建立有效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根本保证。
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抽样可以有多种方法。最为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时间抽样,如期中教学检查。
(2)教学关键事件抽样,如对教案的检查。
(3)教学活动空间抽样,如挑选一个教室进去听课。
在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中,抽样只是其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这其中可能是将各个维度的抽样集于一体。
基于上述分析,着眼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由此,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应当包括教学准备活动的监控、教学实施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结果的监控。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对教学过程哪个阶段实施监控,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内部动态平衡关系。大体而言,对教学进行监控,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对教学行为进行考察。对教学行为进行考察,需要获得对教学行为进行分析的框架和范畴。这种分析框架和范畴将成为确定教学行为考察方式的依据。
(第二节)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维度
与影响因素分析一、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维度分析
(一)从不同维度分析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意义
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意义包括两个层面:
1.理论上的意义在于确定监控过程中的各种内部关系、界限以及教学系统的内部结构,发现其中的制约因素。
2.实践上的意义在于制定能够反映各种关系与结构的制度规范,以及在执行制度规范过程中各种非制度性因素如何影响干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不同维度分析
1.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1)监控系统的构成及其构成要素
高校教学管理除了增强教学质量管理意识、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外,还要有一套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作为保证。监控活动就是监控主体对受监控客体的一种能动作用。作为一种作用,监控至少要有作用者与被作用者以及作用的传递者三个因素。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相对于环境而言具有监控功能,这就是监控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活动是通过教学组织的监控系统来完成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构成要素:
①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是指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活动的目的取向。建立教学监控机制并进而对教学实施监控活动,必须要明确教学监控的目的之所在。在制定教学监控目的时,要防止偏离教学本身的监控目的。
②监控主体
监控主体即发挥监控这种作用的作用者,从狭义上讲,它主要指各级教学管理者及其所属的各职能部门;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被监控者对监控者的反向监控。一般来说,主要的监控主体是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学管理者,其中也包括教学监督团及其成员。从层次上看,它可以分为学校教学监控主体、院系教学监控主体和教师教学监控主体。
③教学质量监控对象
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主要是教学主体的行为,包括整个高校教学工作,既包括教学行为,也包括教学管理行为。所有与教学有关的行为,都应当在监控的范围之内。教学监控对象,应当包括直接的教学行为、教学管理行为以及间接的教学支撑性行为。此外,教学监控对象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
④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和手段
这是指为达到有效的监控所采用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监控的上述四个要素,彼此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学管理者采取何种监控手段和方法,既取决于教学监控的目的,也取决于教学监控的对象和监控者的身份与角色。因此,有关教学监控机制的建立,就必须要科学地考虑监控必然要涉及到的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2)教学质量监控的层级结构
教学质量监控,是发生在教学系统内部的管理活动。对高校教学监控系统的经验观察表明,高校教学监控系统是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实施系统和教学接受系统三部分组成的。其中,教务处及其职能科室、院系及其教学办公室构成教学的管理系统。教研室、教师个体、实验室、图书馆等构成教学实施系统。班级、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等构成教学接受系统。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来看,教务处为教学管理单位,而院(系)为教学实施单位。参与教学实施活动的个体包括:分管校长、教务处处长、各科室管理人员、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学办公室秘书、教师、学生及教室、实验室的管理人员等,这使得教学系统成为学校最为复杂的系统和最为重要的系统。
2.教学质量监控关系
按管理层次分,教学系统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学校教学管理层次、院系教学管理层次、教学实施层次和教学接受层次。这里的教学质量监控表现为这样几种关系。
(1)主管部门及学校教学领导层对教学行政管理层的监控关系
在这一层监控关系上,高校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如教学评估、教学检查、教学调研、教学工作总结、各种来信来访等,对高校的教学实施监控。学校教学领导借助教学工作的检查与布置、教学工作会议、教学委员会、教学巡视组、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教务处和院系的教学工作总结与汇报、学生信箱等,对教学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监控。
(2)学校教学管理层次与院系教学管理层次的监控关系
该层监控关系直接表现为高校教务处、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学校教学巡视委员会)与院系教学管理的关系。它侧重于对全校教学计划的落实、有关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学风建设、教学研究、院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监督与控制。
从学校的主体地位上看,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其教学工作的开展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规定,为此它也同样要求院系的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定。也就是说,这一层教学质量监控关系所表现的还有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要求与学校教学方面要求的关系以及学校办学要求与院系办学要求之间的关系。
(3)院系教学管理层与教学实施层的监控关系
这个层次的监控关系,是在更为微观的层次上,对教学实施者所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监控。教学是学校常规性的中心工作。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有关教学工作的各种规定与要求、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规定与要求,都最终体现在教学人员的教学实施活动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都取决于教学活动质量水平的高低。
(4)教学接受层次对教学管理层次和教学实施层次进行监控
在这个层次上,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通过教学信息员、学生的教学评估分析、学期教学工作检查中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的。这里的监控不仅仅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监控,更有对教学管理活动的监控。
教学接受层次对教学管理层及教学实施的监控,能够为教学管理提供了真实而大量的教学信息。同时这种教学信息的获得较之其他监控,具有成本低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接受层次的监控,也能够有效地保证与体现作为教育服务对象--学生的利益与要求。然而这种监控同样也有着不足与缺陷,学生的偏好可能会影响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3.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规范
前面四种监控关系,体现出了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四种不同的利益诉求。从任何一方面来看,四种监控关系就是指四个关系主体在学校教学活动这样一种特殊的实践中的交往行为,它们体现出了学校内部的特定的交往结构。那么,基于监控关系而形成的学校内部的监控结构,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制度化的东西而加以确立。这就是教学质量监控规范。
(1)监控结构与关系的规范要求
就监控这个概念的严格意义来讲,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应该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如何保证监控行为的真实发生;另一方面是如何衡量与评价已经发生的监控行为。就第一方面而言,学校需要确立有关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就第二方面而言,在较为复杂的监控交往中,前面四种监控主体中的后三类的实际活动,都有一个规范严格的衡量标准或准则,这就是教学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在宏观的意义上,它是国家根据社会的普遍利益而提出的教学制度。在微观的意义上,它是以国家宏观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基础的,以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管理制度。
(2)教学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是将被监控对象在思维上由一般下降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即对“教学”加以分解与具体化的结果。从教学环节这个角度看,教学质量可以分解为课程设计质量、论文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实习教学质量、教材编写与选用质量等六个方面。相应地,教学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可以有以下几个:
①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
②毕业生论文(设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
③实验室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
④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
⑤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
⑥教材编写与选用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
(3)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制度是指对监控行为本身的约束与规范。所谓约束与规范,就是对教学质量监控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要求。从理论上讲,它的核心就是设定标准的监控行为或行为模式,以保证所收集到的教学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从行动的角度分类,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可分为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巡视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就听课的主体来讲,听课制度又可分为专家听课制度、领导听课制度、教师听课制度。
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实际出发,有关监控制度可以分为下面几个制度:专家听课制度、领导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巡视制度、教师听课制度。
4.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限度与张力
(1)限度
把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限度,就是把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有效运行的适用范围。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受到四个限度的制约。
①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依赖性
监控在于维持与改变行动的状态。但是单纯的监控并不足以实现其目的。这其中内在原因在于人的行为的维持或改变需要有一定的动力或压力。人的行为的动力或压力来自于外在因素对其利益的影响。这些利益包括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期望满足、成就期待、物质利益及各种内在报酬等。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仅着眼于有关教学实际活动的信息或行动状态。因此,要实现监控的目标,就需要与其他管理机制的联动,特别是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的联动与配合。
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失灵的可能性
在特定的情况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会失去人们在设计它时所期望的效应。这种情况就是监控者与被监控者之间的“合谋”或“故意地”与被监控者为难。合谋即教学质量监控者与被监控者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共同地呈报虚假的教学信息,通常是合乎学校教学规范要求的信息,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监控将流于形式。“故意为难”则是教学质量监控者违反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与程序,将无关紧要且不合要求的教学信息予以呈报,教学质量监控者不是抓住主流,而是纠缠于细节。“故意为难”将使教学质量监控成为整人的手段,其不良后果是引发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教学诸多方面的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危害甚大。因此,教学质量监控者的素质就成为监控机制有效运行的第二个限度。要实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就要思考和解决谁来监控监控者的问题。这既是监控机制存在的限度,也是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必须考虑的问题。
③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本身设计的指向性问题
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设计的理念上看,有两种不同的监控机制:一种是工作中心或任务中心、充满等级性与单向性的监控机制,也就是传统的教学管理中的监控机制的设计理念,教学主体成为被管理的客体。人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它的直接后果是引发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与紧张;另一种是人本的、具有平等性与多向性的监控机制,也就是现代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理念,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都既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对象,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其结果就是促进教学系统内部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动态平衡关系。
④教学质量监控的时间延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