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弘治年间,状元吴原博,榜眼程克勤、探花陆廉伯、会元王济之、经魁黄王岳,五人在虎丘山同饮。墙上挂着一幅钟馗像,于是程克勤就出了一个酒令说:“这个令要用《四书》里的话凑成,上两句不要改;第三句限四字,随意换;末句要依照程式换一句,且暗指一人身上而发,不许露出,俟令毕宣明,不合,再议罚酒。便取一根香,平分五段用墨画五道印,每人限一段香的思考时间;如香烧过了墨线,即罚跪在千人石上,令完以后才让他起来坐下,诸位意下如何?”
诸人听完皆拍手称赞。
程榜眼燃香斟酒第一个开口说道: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
抚剑疾视,善人吾不得而见之。
说完了饮酒,接着把香和酒送给
探花陆廉伯。
陆探花接过香和酒,随即说道: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
立不中门,俨然人望而畏之。
说完又把香和酒递给状元吴原博。
吴状元接着说: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
爵禄可辞,择其善者而从之。
下面轮到会元王济之。王济之说: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
祭之以礼,则可卷而怀之。
最后轮到经魁黄五岳。黄五岳说:
有大人者,朝衣朝冠,
空空如也,益烈山泽而焚之。
黄五岳将香交还给程克勤。程克
勤说:“我说的是钟馗。”陆廉伯说:“我说的是翁仲。”吴原博说:“我说的是门神。”王济之说:“我说的是喜神。”黄五岳说:“我说的是方相。”大家互相一评,都说对了,五个人没有一个受罚的。
谜苑高手徐文长
明代的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他不但擅长诗文,工书法,而且长于绘画,还制作了不少灯谜。
他曾经在一次酒席上出了一则谜语,难倒了一群文人学士。谜面是这样写的:
摸着无节,看着有节;
两头冰冷,中间火热。——猜一物。
最后还是他自己揭出谜底:“历书”。此谜构思精巧,谜面中的“节”是一字多义。“摸着无节”的节指竹节,“看着有节”的节指年节、节气。后两句写历书中的四季气候,“两头冰冷”指春天和冬天,“中间火热”指夏天和秋天,真是妙趣横生,才气过人。
徐文长曾为自己刻一印章:“秦田水月”。将“秦”字分为“三人禾”,恰好也是“徐”字;“田水月”则组成“渭”字,真是一则绝妙的印章谜。
徐文长不但擅于制谜,猜谜也高人一筹。一年新岁,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灯谜盛会,吸引了许多游客。只见一群人拥挤在园门口,正在昂首观看高高悬挂的一首诗谜:
二人抬头不见天,
一女之中半口田;
八王问我田多少,
土字上面一千田。
这个园门前人来人往过了好几批,大家都在冥思苦想,不过谁也没能猜出谜底。刚巧,徐文长路过园门口,上前细细一读,便微微一笑:“不难,不难。”那些猜谜的一听,都围了上来:“请讲来听听。”徐文长却没有正面破谜,只说了一句:“但愿人间家家如此。”便笑着走了。
有个诗人仔细品味徐文长的话,恍然大悟,破了谜底。他给大家解释说:…二人抬头不见天’是个‘夫’字;‘一女之中半口田’是个‘妻’字;‘八王问我田多少’是个‘义(羲)’字;‘土字上面一千田’是个‘重’字,合起来是‘夫妻义重’。这不正是家家所盼望的吗!”在场的人都赞叹徐文长:“不愧是才子,果真是才识过人,一猜就中。”
上下无画巧做谜
一天,徐文长来到一家酒馆,立刻就有一群人围上来要求他出谜语。徐文长说:“先写了一撇,后写了一横,是个什么字?”大家七嘴八舌,有的用手蘸着水在桌子上一撇一横地写来写去怎么也写不成个字。
徐文长说:“我写给你们看。”他用手指蘸着水在桌上先写一“了”又在左边写一撇,成为“乃”字;然后又在“乃”字下面又写一“了”再加一横,成为“子”字,合起来是一个“孕”字,大家拍手称妙。
徐文长又说:“二画大,二画小。是什么字?”大家还是没有猜出。
徐文长便先写了个“二”,又加上一个“大”,然后在下面又写了个“二”,再加上个“小”,成为“禾”,合起来是“秦”字。
徐文长又说:“上无一画,下无一画,是个什么字?”大家还是猜不出来。徐文长在桌上写了个“上”字,然后把下面的一横擦掉,其中立刻有个人高声说道:“是个‘卜’字!”
心字为何少一点
在明朝时,有一个小贩在山阴城(即今绍兴)开了个点心店。这个小贩与大才子徐文长是好朋友,便请他给写个招牌,并作几条谜语挂在店里以吸引顾客,徐文长都答应下来了,不久就写了出来。
除了徐文长作的许多谜语奇思妙想格外吸引人以外,最吸引人的还是他这块招牌上的“点心店”三个字,“心”字的中间少了一点。这件事传开来,前来看稀奇的人越来越多,所以这个店的生意十分兴隆。虽然一些谜语渐渐都被人猜完了,而这个招牌上缺了一点的“心”字却仍然吸引着很多的人。后来有人向店主指出:“招牌上的心字少了一点,分明是个错字,这是徐文长欺侮你这个人不识字啊。”店主人不好意思去找徐文长改,就请此人把“心”字中间的一点添了上去,从此变成了完整的“点心店”。
这样一来,大家就再也不会感到稀奇有趣了,所以顾客也就一天天地少了起来。店主人只好又去请徐文长帮忙想点吸引顾客的办法。徐文长说:“你这个店,是专门点空肚子人的店,所以我给你写的‘心’字是个空肚子的‘心’,大家空着肚子才来吃你的点心,现在你把空肚子填饱了,谁还来吃你的东西呢?”店主听了,后悔莫及,为自己未能领会到徐文长的一片用心而懊恼不已。
和尚员外两不像
明朝时候,在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寺院旁边是当地有名的富户赵员外的大庄院,两家地界相邻。他们两家经常为临界的地产而发生口角。
有一天,两家又为一口井争吵起来。两方争执不下,寺里的住持和尚和员外老爷亲自出马,吵着吵着竟然扭打到了一起,互相揪着要去见官。这时,被一个7岁的小孩看见了,就编了一支歌唱起来:
和尚和员外,口角争起来。
两者不相让,扭打到一块。
和尚不像和尚,员外不像员外。
和尚和员外听见路旁的小孩在讥讽他们不像和尚不像员外,不由得恼羞成怒,便拉着小孩一同去见官。来到县衙之后,县官问是怎么回事,员外就把争这一口井的事说了一遍,又告小孩辱骂他们。小孩说:“我说的是一个字谜。”县官一听,手捋着胡子,哈哈一笑说:我明白了。
两家一口井,我给分解开。
上半属和尚,下半给员外。
堂下的和尚一听不乐意了,便对县官说:“大老爷,您这么断不公啊。这井的水全在下半截,你给我上半截,有什么用呀?”县官笑了笑说:“我解的是这个小孩的字谜,至于你们两家的这口井,还是以合用为好,互相礼让。和尚要用时,就属和尚,员外要用时,就属员外。你们两者相合,这里就有‘赏’,如果相争,可真是和尚不像和尚,员外不像员外了。”小孩拍手叫道:“大老爷断得对,断得对!”县官说道:“还是你这小孩聪明,一首歌谣就断了这一桩公案。”这小孩就是后来有名的才子徐文长。
徐文长三难掌柜
明代大才子徐文长,诗文书画无不精通,他是个幽默豪放的人,很喜欢灯谜,经常在街市上用灯谜跟大家取乐。
有一天,徐文长来到一家文具店,掌柜问他买什么,他没直接说,而只说:“请拿一样东西。”掌柜的便又问了一遍:“徐才子到底要什么呢?”徐文长说:
少时头发白,老来头发黑,
无事常戴帽,有事把帽摘。
掌柜的一听,就知道徐文长又要让他猜谜。他一边看着货架上的东西,一边琢磨徐文长的诗谜,最后拿来一束羊毫笔递给徐文长。
徐文长挑选了几支毛笔,又说了一则谜语:
摸着无节,看着有节,
两头冰冷,中间火热。
掌柜的说:“这个东西有二十四节吗?”说着便拿出一本“年历”给他,徐文长说:“很对。”接着又说了一则谜语:
堪笑乔才妙手,
妆成绝样粉头。
街坊闲坐不知羞,
终日张开笑口。
有日情浓意热,
浑身香汗通流。
一朝败坏没人收,
随着江湖水流。
掌柜的想了很久,终于猜出来了,这个谜底是门口旁的“雪和尚”。徐文长买了东西,笑呵呵地走了。
岁寒聚会
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由无锡人秦旭发起,建了一个碧山吟社。当时参加碧山吟社的十位雅士都是老人,所以有“碧山十老”之称。
据《慧山记》记载:碧山十老约定,每个月聚会一次,到会的人要各赋诗一首。
有一年初冬,他们又带着酒到“十老堂”聚会吟诗,并议定各吟一首咏物诗。
86岁的李庶,捋着胡须先吟道:
青丝头发粗布衣,
藤缠雪倚劣地居;
傲立山头迎风笑,
坚韧不拔名不虚。
年近古稀的秦旭接着吟了元朝诗人杨载的一首诗:
风味既淡泊,颜色不妩媚;
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
不满60岁的潘绪想起前朝王冕的一首名作,脱口吟出: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吟完之后,三人又继续饮酒作诗。你能猜出他们所咏之物是什么吗?
(谜底大揭密:松、竹、梅)
贤婿却被娇妻难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明南直隶徽州府人,后居歙县篁墩(今屯溪篁墩),时人称为程篁墩。明朝著名学者、文学家、理学家、文献学家。程敏政弱冠之年便博通六籍,成化年间以才思雄深而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宰相李览见其才貌并秀,文质彬彬,便将芳姿绰约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有一天,李小姐与丈夫清晨来到后花园散步。见旭日东升,便灵机一动,笑吟四句:
两日齐相投,四山环一周,
两王住一国,一口吞四方。
吟罢,李小姐便让程敏政猜是个什么字。
程敏政虽善吟诗作赋,但不擅长猜谜,他冥思苦想,急得抓耳搔腮,但还是没有猜出,十分狼狈。李小姐嫣然一笑说:“那就再想想吧,何时猜中,为妻与你共饮三杯。”
这日,宰相李览朝回到官邸,腰酸背痛,把女婿叫来,陪他饮酒解乏。程敏政便提起了早上的事情,李览听后朗声大笑说:“这有何难!”说罢提起筷子指了指酒桌上的一盘红烧鲤鱼说:“老夫啃头,贤婿嚼尾,剩下中段给我宝贝千金,她便会赏你美酒。”
程敏政一听,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鱼”字除头去尾,谜底是“田”字。晚上,程敏政便笑着对妻子说:“我已经猜出谜底,是个‘田’字。”李小姐一听,很高兴,便与丈夫对饮三杯。
感君常念波罗蜜
明朝嘉靖年间,贵州有个姓赵的举子赴京考试。路上住在姑母家,姑母家有个婢女,年方17岁,长得美丽异常,冰雪聪明,见赵生学识高妙,人也长得儒雅俊秀,便对赵生产生了爱恋之情。
晚上婢女到书房送茶,赵生以礼相待,并问姑娘的芳名。姑娘羞答答地答说:“贱名‘加夕’,不堪以闻,蒙相公动问,感激衷心。”赵生点头会意,便说:“姑娘‘移禾’,雅致!雅致!”姑娘听了,知道对方已听懂,更加羞赧,含情脉脉地看了他一眼,转身走了。
第二天,婢女来送莲子羹。赵生又问:“前日动问芳名,尚未明示,如蒙不弃,再请见教。”婢女便在书案上写了“韩信点兵”四字。赵生一看,也在书案上写了四个字:“颜回言礼”。婢女见了,羞答答地说:“相公才如子建,贱婢怎敢有非分之想?”
又一日,婢女来书房为赵生研墨。赵生说:“请文君再赐一联,相如愿得一知音。”婢女便拿出一方手帕,上写:“感君常念波罗蜜。”赵生接过手帕,在上面接着写了“思卿维求福寿男。”婢女看了,十分感动,两人便定下以终身相许。
赵生告诉了姑母,姑母也欣然同意,不过要求赵生必须赴京考中之后,才能相定。结果赵生果然考中,姑母便作主,成全了他们的美满姻缘。原来婢女名“多多”,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因暴病而亡。她因葬父而卖身到赵的姑母家为婢,见赵生有才,才以谜相示,以身相许的。两人对话中的“波罗蜜”是佛经语“波罗蜜多”省去了“多”字,原文为从此岸渡到彼岸之意。“福寿男”乃是称为“三多”的“多福、多寿、多男子”省去了“多”字。
张居正巧解灯迷
张居正,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
明朝万历十年(1582)的元宵节,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李太后、陈太后一起观看紫禁城中的鳌山灯会。随从的还有内阁首辅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
众人走到灯街的人口,看到一座璀璨夺目的梅花灯阵,打头的第一盏灯,高约八尺,通体透明,花蕊间插着一个精致的黄绫绢轴,冯保命守灯的小伙将其取下,恭恭敬敬地送到朱翊钧手中,朱翊钧抖开一看,上面是一首诗:
闯关踏隘气吞吴,
驰向中原拜洛书。
尽载英雄朝帝阙,
忠心岂肯赤龙孤。
诗下面还有三个工整小字:打一字。
朱翊钧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端倪,忙问身边的张居正。张居正打一看到诗谜就开始琢磨,这会儿从容答道:“这个字谜,若从字的笔画架构上去寻思,肯定是猜不出来的,这是一个会意的字谜。”朱翊钧问道:“会意?那它是什么字?”张居正说道:“马字,骏马的马。闯关踏隘,驰向中原,都是说宝马的故事,三四句语意更明了,烈马载天下英雄尽朝帝阙,辅佐皇上开创千秋盛世。玉龙指的是皇上,皇上上应天命,降临人间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这一年是壬戌年,壬戌五行属水,玉与金配,属金,金生水,玉龙乃皇上天命之意。如今骏马来朝,皇上就不会孤单了。”朱翊钧和两位太后听完之后连声称赞张居正的解释精妙,合情入理。
高攀龙以谜对谜
高攀龙(1562-1626),字存之,别号景逸,明代文学家、政治家。明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官至左都御史。
高攀龙的妻子王氏是一个很有才识的女子。有一年元宵之夜,夫妻二人对月饮酒,王氏说:“夫君,我说个 字谜你猜猜,如何?”高攀龙欣然同意。王氏便道:
颠倒没来由,
逢丸撇不留,
两人同出一人体,
可意儿难开口,
抛却勾心事,终成就,
巴不得一点在心头,
莫向平康八字求,
十字街上立,
任他人去恨悠悠,
兴发(發)始,天助酬。
高攀龙想了半天也没有头绪,而且句子太多,更是乱了思绪。王氏说:“夫君,不要着急,像这样猜的谜语,其实都是虚张声势,比如第一句‘由’字颠倒,是个‘甲’字,其余的也都类推即可。”高攀龙听了妻子的提示,心中豁然开朗,又琢磨了多时,终于猜出了谜底,他说:“这谜底必定是天干的十个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王氏点头称对,二人举杯对饮。
过了一会儿,高攀龙灵机一动,说:“我也有一个谜语,请夫人猜一猜。”然后念道:
身在匣中不自由,
十事九误意如钩,
赖内助,一事求,
何不该添人进口,
茂林芳草不须有,
贵妃屏风半遮羞,
高唐脚下遗印痕,
有幸书来一字体。
任凭他,人儿溜,
自揆才少天意留。
王氏听完,哈哈大笑说:“夫君,我的谜底即是你的谜底呀。”高攀龙拱手说:“邯郸学步,献丑了。”两人又高兴地喝起酒来。
绿水湾头问老僧
明朝有个叫张冀的人,自己并没有什么才学,却一心想金榜题名。在他去参加考试前,有位朋友送了他几句话:
成不成,平不平,
绿水湾头问老僧。
他虽然不怎么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可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前去赶考。考试完了,一张出榜来,果不其然,他名列劣等,便垂头丧气地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