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人手一个QQ号,当中的很多人还长期活跃在线上。也许他们对于“增值服务”这个名词会觉得陌生,但如果提到“QQ秀”“Q币”“欢乐豆”等,他们一定会恍然大悟,感叹道“原来就是这些小玩意儿啊”。不要小瞧这些“小玩意儿”,对于腾讯来说,网络游戏和这些“小玩意儿”占腾讯总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这两方面的销售收入每个季度都在迅猛增长,是它们保证了这家公司足够的经济实力,并且为腾讯在门户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腾讯于2001年开始大规模发行120元一年的Q卡,后来付费的服务QQ秀和棋牌游戏相继开发出来。现在QQ秀项目已经成为腾讯最赚钱的项目之一,也是腾讯在增值业务进行扩张的开始。在最开始的时候,QQ秀项目在腾讯内部的审批过关时,全体高层曾对一个长达80多页、逻辑缜密的PPT进行了详细讨论。
另一方面,腾讯也开始着手进军网游。就网络游戏而言,由于能够从消费者直接获得现金,因此正好成为腾讯危机时期的避风港。
腾讯在2003年才开始对网络游戏进行摸索。当时盛大和九城都已经做出了不俗的成绩,看到别人的成功,有百余家公司也希望通过网络游戏淘到一桶金,腾讯自然未能免俗地加入了其中。马化腾承认,在网游这个领域,腾讯的动作比较晚。最开始的时候,腾讯在考察了一圈之后,首先选择了从韩国代理游戏,虽然没有出彩,但马化腾从这次经历中积累到了心得:一是,腾讯认清了自己的实力,暂时还没有开发大型网游的基础,所以退而求其次,从棋牌游戏入手。二是,马化腾明确了,网游的研发必须自己做,必须能够控制住进度。
后来腾讯只用了4个人启动了一个项目,就是把传统的棋牌游戏加上比较强的用户感,即与QQ结合起来——这正是现在腾讯内部很常见的孵化器。他的短期目标是,通过两三个月就推出产品。结果仅用了一年时间,QQ游戏的风头就直逼棋牌游戏领域的传统霸主联众,当前同时在线账户数达188万。之后腾讯又开始了一个更富有雄心的长期目标:在没有游戏内容的情况下,先把大型网游的框架做起来,比如大型游戏在后端服务器的支撑。终于,大型网游“QQ幻想”推出了,2005年11月4日,“QQ幻想”宣布公测11天同时在线人数突破30万人。
马化腾认为,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发行商的力量,只有等到生产商、发行商、运营商分工明确时,真正的网络游戏工业才可能实现。在马化腾看来,目前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仍然出于比较混乱的局势,“暴利搅得人心浮动,好多小公司凭一款游戏就做运营商,连煤老板都在投资网游,还梦想要上市”。
腾讯之所以开发五花八门的增值服务,后来又运营网络游戏,最后更进入包括搜索和门户在内的全业务竞争,都是源于马化腾的某种危机感:门户可以黏住用户,网络游戏也可以,增值服务也可以,既然我们在即时通信已满足了90%的要求,为什么不多做尝试?
后来,腾讯在进入网络游戏和门户之后,又于2004年陆续集成了音乐、网络广播和视频服务。马化腾自然看到了当中的潜在利益:一旦视频传播成为互联网新的主流,QQ很可能成为一部分人首选的收看终端。2005年下半年,腾讯又做出一大冒险举动:先是进入C2C电子商务领域,随后联合几乎进入了所有已经成熟的网络业务的Google进入搜索市场。
这接二连三的动作让人们完全有理由将马化腾的QQ理解为一个网络版的通用电气:随时将赌注放在那些有望增长最快的领域。当人们问道“三五年后的腾讯会怎样?”的时候,马化腾低下头,思考了几秒后说:“三年后,网游和无线差不多都是100个亿,但网游应该会遇到瓶颈了。广告30来个亿,搜索是几个亿,再久一点搜索才会跟广告持平。”业内根据对数字的测算,估计马化腾对三年后腾讯公司的要求是:做到休闲第一和大型网游前三位。
相比网络游戏,做资讯门户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就是开拓互联网广告市场。广告投放者更愿意在有影响力的网站进行投放,而资讯门户可能是建立影响力最有效的方法。马化腾认为,网络游戏的市场盘现在虽然超过网络广告,但后者的增长潜力不可小视,因此打造门户势在必行。
终于,通过马化腾多领域的努力,腾讯不仅没有死,而且又为“小企鹅”渡过下一个寒冬找到了足够的“食物”。
上市后如何布局
1999年下半年,刚刚碰上IDG和盈科数码的腾讯,得到了第一笔融资。有了钱,腾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崛起。
2000年4月,QQ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了500万大关,5月,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万,6月,注册人数便已过千万。同时,移动QQ进入了联通的“移动新生活”。2001年6月,盈科在最后一刻松了口,南非公司MIH以3000万美元持股腾讯,直至今日,仍是腾讯最大的股东。马化腾坦言,腾讯赢利就是从那时开始的。2002年3月,腾讯QQ注册用户突破1亿大关。
2003年对于马化腾以及腾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不仅注册用户达到2亿,且腾讯开始做全面多元化业务转型,并且决定上市。但是,马化腾并没有选择美国的纳斯达克,谋定而后动,将腾讯送进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大门。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效果不错:2004年6月16日在港上市以来,腾讯的股价一直在稳步上升,直到今日,仍然是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上市公司。
马化腾在公司上市前后,一直致力于基于IM(即时通讯)的全面业务布局,这些业务几乎涉及了中国互联网的所有成熟模式:即时通信、互联网增值、网络媒体、电子商务、无线和固网增值、网络游戏、互动娱乐等。
有人说,马化腾5年前做门户,现在流量第一。后来又投身休闲游戏,超越联众成为老大,之后又进军大型网游,长势很猛,与陈天桥和丁磊狭路相逢。2005年的时候,腾讯又开始追赶马云,在网络拍卖和在线支付上出手。此后,在取得Google支持下,冲入多方混战的搜索市场,李彦宏又成为其追赶的对象。
腾讯在QQ平台上繁殖了数不胜数的小业务,其实中国互联网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不在少数。但除了腾讯,几乎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在两条以上的业务线上同时做到领先。
马化腾认为,2004年腾讯上市,对腾讯所有员工、公司创始人、股东都非常重要。第一是融资,第二是提高形象,第三是股份流通和期权。有期权这种长期激励手段可以用,对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来说很重要。对马化腾个人来说也很重要,如同完成一个历史阶段。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短时间内中国互联网领域不可能再出现一家类似腾讯差不多覆盖全网用户的公司,但马化腾始终觉得还有很多威胁和挑战,所以还不能放松警惕。
庆幸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客观地说,在中国的IT业,和马化腾一样出色甚至比他更出色的人不在少数,但更多的人才创业却最终以失败告终,原因竟然是因为创新。“大多数都是因为‘死’得太有理想”——有人曾经如此评论。而马化腾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其他创业者往往容易进入的误区——只有“绝对的创新”才能成就中国互联网。
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在个人创业上,如何选对一条有发展前途的路往往是最重要的。“抄袭”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条路的前途是否光明。
深圳是一个能够强烈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度的地方,创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深圳互联网业的主旋律。不过事物总是有它不利的一面,在深圳大把的新机会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鲜事物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虽然模仿ICQ做OICQ是当时马化腾唯一能够选择的一条道路,但大环境也使得马化腾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对于当时的马化腾而言,只有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事情。当时的门户网站、邮箱等热门业务,并不是他的特长,因此他最熟悉的互联网软件ICQ就成为了唯一的切入点。
原8848总裁王峻涛在谈到短信的崛起时说:“和疲软的西方经济比较,中国经济能够出现巨大的奇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无聊的方式不同。”这一论断非常准确。中国用户对中文环境ICQ的服务有极大的需求,而市场上流通的各种版本并没有完全符合中国特色。
在当初计算机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对用户而言,ICQ并不便捷。因为ICQ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信息只能保留在单机上,一旦用户更换机器登录,所有联系人的信息都将丢失。而之后QQ的诞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成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许多专业分析人士纷纷指出“QQ能够在网上风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符合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和沟通方式”。
做出一套服务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对于一个技术人员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将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产生全新的效应并受到网民的追捧,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不过马化腾做到了,当他把QQ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后,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了500万用户,这个结果连马化腾自己也感到吃惊。
马化腾在QQ获得成功后并没有思考新的模式,因为“等新的模式开始赢利的时候,腾讯很可能已经担负不起OICQ的运营费用”。所以在腾讯不再为用户数量发愁的时候,马化腾才开始着手积极寻找各种可能的赢利点。
他从韩国同行那里找到了OICQ赢利的可能性,从QQ秀开始腾讯才真正生存了下来。马化腾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方向,“如果做其他不熟悉的业务,腾讯也许很早就死掉了”,后来马化腾坦然承认腾讯在发展初期确实危机重重,不过正确的道路最终让腾讯发展壮大。
活着的唯一法则:不只关注眼前利益
2006年腾讯第一季度营收超过8000万美元,为中国互联网之最,但当初马化腾的想法竟然是想等QQ成熟后卖掉套现。从当时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来看,马化腾的最初想法无疑是正确的。
不过推销产品也是门需要学习的课程,对于技术型创业的马化腾而言也不例外。在研发出OICQ之后,欣喜被现实的残酷浇灭。OICQ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
运营商的态度其实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在ICQ风行的时候,运营一个新的聊天工具确实有很大的风险,毕竟营利是运营商最根本的追求。
虽然也有一些想购买OICQ的公司,但两者之间的谈判也并不顺利,对方公司表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丝毫不理解腾讯技术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出价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万元。最后,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预计的100万元底线。
后来腾讯成功后,不乏网络业高管以惋惜的口气回忆说,自己的公司曾在什么价位上试图买下腾讯,但最终失之交臂。业界谈论腾讯最多的,并不是它如何以及为何成功,而是有多少人打过它的主意。
当时马化腾没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以60万元卖掉QQ,这要庆幸在关键时刻他从老友丁磊获得风险投资的经历上看到了希望。网易的经历使马化腾意识到了互联网还有其他的“玩法”,也使马化腾意识到QQ可以“玩”出更大的空间。
一开始,马化腾和其他合伙人为了获得风险投资一共做了6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份都有20多页,但全部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还好在1999年的深圳高交会上,凭借OICQ仅半年占领的市场地位,马化腾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这无疑为腾讯找到了活路,马化腾和他的腾讯有救了!
当腾讯在香港上市后,马化腾回想当年,感慨地说:“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QQ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这句话被收录在《马化腾的腾讯帝国》一书中。
做最有把握的事情
马化腾信奉的哲学是“先做最有把握的事情”。“腾讯的步伐过于谨慎”,不少业界人士如此评论腾讯,“如果腾讯能冲劲更足一些,腾讯的规模会比今天更大”。对于这种评论,马化腾承认在发展问题上自己的确显得比较保守。
当今的互联网市场变化得太新太快,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会出现很多新事物,仅仅由自己主观来判断,就会导致出错概率的增大。相比之下,如果有“先行者”,就可以观察别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然后再改进。但是,马化腾不想争第一。他认为,新产品一出来就要保证稳定,不能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要慎重。
马化腾在开展每一个新业务之时,都要求包括自己在内的相关人员自我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具备成功的条件,能否做成?如果没把握,马化腾就宁可不做。
业界甚至有着这样一段调侃:马云是完全不看底牌、把自己全部筹码压上“豪赌”,而马化腾是完全相反,回回看底牌,精打细算的玩法。马化腾的行事态度与马云截然不同,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也正是马化腾谨慎小心的行事作风,使得腾讯能够在短短的7年中发展到如此的规模,也使得腾讯在许多新业务上没有走太多的弯路,这些都和马化腾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从腾讯没有盲目从众奔赴纳斯达克上市就能看得出来。
当腾讯决定上市的时候,咨询的顾问中有6家建议在香港上市,4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上市,3家建议两边同时上市,当时的马化腾面临着抉择。从顾问的建议中不难看出,腾讯选择香港上市无疑把握会更大一些。尽管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要比美国低,但选择香港上市无疑更符合马化腾的理念。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效果不错。
腾讯的股价从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上市以来,一直在稳步上升,远高于美国上市的网易和新浪。丁磊也曾公开表示,准备炒一炒腾讯的股票。
在业务扩张的问题上,马化腾也面临着相当的压力。当时腾讯高层争论最为激烈的就是从何种业务开始入手,高层观点各不相同,尤其集中在做电子商务、搜索还是门户的问题上。当时的形势是微软旗下的IM平台MSN开始进入中国,毕竟IM有着邮箱、游戏等其他任何业务所无法比拟的黏性,所以当时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在随着微软的脚步纷纷向腾讯宣战,腾讯遭遇到了成立以来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