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任广西罗城(今广西北部罗城县)知县时,已经四十五岁。
罗城位于万山丛中,是气候湿热、疾病流行之地。遍地荆棘,县中居民仅六家,没有城郭和办公房屋,条件极其艰苦。于成龙就在居处的院落里垒起土台办公,搭起炉灶做饭。他安抚吏民,治盗贼,抓治安,并报请宽免徭役,疏通盐路,建立学堂,救济贫困。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尽力耕耘,发展生产。罗城百姓跟他相处得如同一家人,都把赋税亲自送到他的手中,有的还多放几个钱在他的桌上。于成龙问这是为什么。百姓回答说:“阿爷您不要衣食烧柴,连酒也不买点吗?”于成龙感激他们的关心,只留下买一壶酒的几文钱,以免拂逆了人家的好意。于成龙久居罗城,原来跟随的仆役或死或走,身边无人照顾,罗城人民更加关心爱戴他,早晚都有人来问安。有时还自动凑集一些钱,跪着献给他,并说:“我们知道阿爷您的生活十分清苦,我们只是供应一些盐米钱而已。”于成龙笑着辞谢说:“我有自己的薪俸,而且我一个人哪里需要这么多钱呢?你们拿回去买点好吃的东西孝敬父母,这跟送我一样。”百姓们没办法只好失望地把钱收回去。
有一天,听说于成龙老家来了人,大家高兴得奔走相告,又相约凑了钱送去,想让来人带回于大人家中。于成龙又笑着说:“这里离我家有六千多里,他一个人带这么多钱,既不安全,又是很大负担。”他感谢大家的一片好意,坚决不接受。百姓们感动得跪在地上哭起来,于成龙也跟着一起掉泪,推来让去,始终没拿一文钱。
后来,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罗城百姓聚集道上大声呼喊:“阿爷您走了,我们就没有天了啊!”许多人哭送几百里而返。有个独眼人一直跟着他不愿离去。于成龙问他为何还不回去,他说:“小人学过算卦,我估计您囊中的钱不够千里的花费,我的这点技艺还可以给您帮点忙。”于成龙感激他的好意,没勉强让他回去。途中遇连绵阴雨,钱用光了,果然依靠这个算卦人算卦得来的报酬作为盘缠,才到达目的地。
于成龙在任福建按察使时,命人买几担萝卜随行,当作途中的口粮。这时郑成功攻击泉、漳(今福建泉州、漳州)诸州,百姓以通海获罪被株连的数千人,如果最终定罪,都得被杀。于成龙向康亲王上书求情,说受牵连者都是一般百姓,请予宽宥。康亲王一向敬重他,听从了他的建议,数千人都获释活命。当时,军队多掳掠良家子女为奴婢,于成龙就想法集资赎回他们并遣归故里。巡抚吴兴祚上疏朝廷,举荐于成龙为“廉能第一”。不久升任福建布政使,军中每月征发准备军马饲草的民工数万,百姓负担沉重,于成龙也呈请康亲王免除了这一徭役。于成龙在升任江南(今江苏、安徽二省及江北各地)、江西(今江西省)总督之初,就集合属吏,命令革除过去一切加派给老百姓的钱粮,剔除积弊。他办公不辞辛劳,常常通宵达旦。他经常微服私访,考察民间疾苦与属吏的好坏。于成龙在生活上非常俭朴,每天吃的只是粗粮蔬菜,用具也都粗陋。江南向来富庶,民俗大都奢华,有感于成龙的俭朴,都纷纷换穿布衣,士大夫家也都减少了车轿仆从,抛弃彩饰,婚嫁礼仪不用音乐,民风大为改变。
说到于成龙的清廉俭朴,他有个“于青菜”的绰号,还有一首“半只鸭”的民谣。那一年他从直隶(今河北省)至江宁(今江苏江宁)途中,与幼子雇驴车一辆,自带一点钱,自行投宿,从不烦劳驿站公馆。在官府中,他每日只吃青菜,被江南人呼为“于青菜”。他喝水不用茶叶,只采摘庭院中的槐树叶泡水,以至满院槐树为之光秃。每遇荒年,则以碎糠和米煮粥而食,而将正粮捐出救济灾民。在担任黄州(今湖北黄州)同知时,前来探望他的长子将要北归,此时身边只有一只腌鸭,他命人剁下半只送子上路,以至民间流传一首歌谣:
“于公豆腐量太狭,公子临行割半鸭。”
于成龙一生从地方府宰直至封疆大吏,从不携带家眷。去世时,竹箱中只有一套旧粗绸袍子,床头几坛豆豉、数升粗米。百姓罢市聚哭,悬画像祭奠他。
康熙帝勉励官员们效法于成龙的“正直洁清”,又说:
“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见《清史稿·于成龙传》、《郎潜纪闻》、《清稗类钞》)
浪淘沙·赞于成龙
廉吏受人尊,典范堪钦,名留史册永芳馨,大治图强安禹甸,热爱黎民。
傲骨铁铮铮,玉洁冰清,秉公办事不徇情,嫉恶如仇扬正气,磊落光明。
※词作者:谭宪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