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九思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句容知县。在他上任不久,有一个小吏偷盖县印在空白公文纸上,准备伪造文件,谋取私利。徐九思要依法论罪,郡吏为此人叩头说情,九思坚决不答应,从此,人人敬畏。
徐九思为官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他从来不吃肉食,只吃粗粮加青菜,他在句容县衙的大堂上悬挂一幅青菜图。有人不懂这幅图的用意,他解释说:“古人云,为官者不能让百姓面有菜色,而自己则不能没有菜味。我挂这幅图是要提醒自己,以民为本,爱民恤民。”徐九思在句容知县任上围绕着以民为本这一宗旨,在恤民、减负、破陈规上办实事。
恤民的故事
句容县境内有座三茅山,传说山上有神仙,朝廷多次派遣宦官到三茅山求神、做法事,县民深受供应之苦。徐九思清查旧时案牍,发现有一笔盐税长久存贮在府库中,便奏请用这笔款作为求神所需经费,使百姓不再为此事而受侵扰。有一年歉收,谷价猛涨,巡抚发给仓谷数百石,以平价出售。徐九思认为:“来买粮的都是富豪,虽是平价,贫民也无力购买。”于是决定将其一半按市价出售以偿还官府,其余的煮粥以赈济饥民。远在山谷中的贫民则就近向富家贷谷,官府代为偿还。因此使很多百姓免于饿死。徐九思曾说:“即使天子施大恩于民,哪能人人都可以减免赋役,关键是我们这些做官的,在施行时能够斟酌缓急而已。”减负的故事
历年来,句容县每年都要从百姓中招募四百名军卒,每人年薪是十两银子,一年下来,光此项支出就需要四千两银子,这对句容这个小县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徐九思认为:根据句容县的情况,每年招这么多军卒没有必要,于是,他着手改变这一惯例。他把四百人分成两部分,每年只招其中的一半,这样每年就节省二千两银子,句容县百姓的负担为之一轻。
句容县位于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每年都要耗费一笔巨资,招待许多来往的官吏。不仅官府疲于供应,百姓也怨声载道。为减轻百姓负担,徐九思又采取了开源的办法,靠自力更生解决问题。他命令把县里的旧粮仓腾出来养鹅养鸡,把官池清理干净用来养鱼,还开辟一些菜园种植蔬菜。这些项目,一年可增收一万多两银子,用于迎来送往,而不必从百姓身上出,百姓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破陈规的故事
徐九思下功夫铲除地方陈规陋习,杜绝贪污。句容县有两个主管文书的官吏:一个掌管粮仓文书,一个掌管马匹文书。他们常用的生财之道就是收取例金。每年开仓收粮,掌管粮仓文书都要从收粮银中抽取八百两作所谓的例金,其中四百两用来贿赂主管粮仓的官员,另外四百两则进入自己的腰包。为了堵住这个漏洞,徐九思亲自主持收粮,抽取例金的陈规给破了。与此类似,掌管马匹的文书每年都要巡查一次马匹,登记在册的马有九百多匹,每匹抽一两银子,每年他就要抽取九百多两银子。徐九思又亲自巡查马匹,堵了这个马官的外快收入。徐九思考虑这些事偶一为之可以,总不能让县令每年越俎代庖总是来亲自收粮查马吧,于是明确规定,永远取消例金这个陋规,句容县的粮马例金从此销声匿迹。
临别赠言
徐九思离任时,家乡长老说:“在您临走时给我们留几句训导的话吧,我们一定像尊敬您一样来尊奉它。”九思深受感动,流着泪说:“我没有更多的话对大家说,只有‘俭’、‘勤’、‘忍’三字而已,希望大家记住,厉行节约就不会奢侈浪费,勤劳肯干就不会荒废家业,宽容大度就不会邻里纷争。这是治家修身的道理呀!”句容百姓雕刻徐九思画的青菜图,然后在上面写了“俭”、“勤”、“忍”三个字,称这是徐公的“三字经”。
(见《明史·徐九思传》、《官德》引《国朝献征录》卷一、《先进遗风》卷下)
赞曰:俭勤忍让有良箴,句容知县政绩闻。
惩恶反贪除陋习,赈灾减负惠黎民。
※诗作者:涂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