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炳是真定(今河北正定)藁城人。他父亲是蒙军将领,在抗击金兵时战死。元太宗七年(1235年)董文炳因是功臣之后而被任为藁城县令。藁城县一向贫困,又加上旱灾蝗灾、上级的苛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文炳将自家粮食拿出数千石,交给本县,以解老百姓饥馑,使许多无米为炊的人家渡过难关,得以活命。前任县令因上缴的军费不足,曾向有钱人家借高利贷,许以年息为本金的一倍,打算来年以百姓的蚕丝麦粟偿还。文炳为减轻百姓负担,在接任后,出卖自己家田产为百姓还债,又将县境内的闲田分给贫民耕种。因此,流离在外的人口相继还乡,数年之内逐渐家给人足。朝廷来清查户口,宣布敢于隐瞒者诛杀并没收家产。文炳使百姓多家合为一家而居,这样户数可以减少。大家认为不可,查出来县令吃罪不起。文炳说:“为民获罪,我心甘情愿。”因而该县被征收的赋税额大减。有人到府里去告他的状,府衙想陷害他。文炳说:“我决不能压榨百姓来保我自己。”便弃官而去。
宪宗三年(1253年)秋,董文炳参加了忽必烈征讨南诏(今云南大理)的队伍。
在多次的随军征讨中,屡立战功。忽必烈当上皇帝后,提升董文炳为山东东路宣抚史。刚要起程赴任,朝廷建立侍卫亲军,元世祖忽必烈认为这支亲军非董文炳统率不可,就任命他为亲军的都指挥史,佩戴金虎符。
后来,董文炳多次带兵征战,所到之处,严肃军纪,安抚百姓,所经之战,总是采取孤立打击顽抗之敌,争取劝降绝大多数,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人们称他为“慎杀将军”。
至元七年(1270年),元世祖改任文炳为山东路统军副使,首府设于沂州。此地与宋辖地接界,守军给养一直靠内郡供应。朝廷改而命令就地购粮。文炳大胆收回已发给州县的购粮指令。大家劝他慎重,认为这是违背圣旨。文炳坚定地说:“暂不征购。”立即派人入奏皇上:“敌人与我接壤,这样大举征购,肯定会让敌人知我虚实,此一不可;边民供应军需,已很劳苦,不能再增加负担,此二不可;把我区百姓弄得贫困不堪,别处的百姓就不敢再来了,此三不可。”世祖顿时醒悟,停止向该地区征粮。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董文炳率军至盐官。盐官是临安(今浙江杭州)的重要县城,正等待援兵加强防务。文炳两次派人去招降,都不肯听从。将佐们要求攻下后大屠杀。文炳坚决不许,严肃地对部下说:“这里离临安很近,声气相通,我们对临安已许诺,投降就不杀人,若轻杀一人就有害于战争大局,何况你们要屠杀一县之人!”再次派人入诚去劝说,示以元军战无不胜的声威,并再三表明招降主要是避免生灵涂炭。这个县的守将终于投降。于是文炳与主帅伯颜会师于临安城北。
由于南宋朝廷几次请降,伯颜命文炳入临安城,废除宋官府,解散宋军,封锁库藏,没收礼乐器及图书文册。文炳特将宋皇帝玉玺送交伯颜。伯颜要亲送宋降帝到京师大都去觐见元世祖,命令文炳留守临安,一切事务都委托文炳办理。文炳带兵轻骑入城,禁止豪强横行,抚慰百姓,以致很多宋民不知道国家已经换了皇帝。翰林学士李槃奉诏招宋朝的读书人到临安,文炳对他们说:“国可灭,但史不可湮没。宋朝统治天下三百余年,经历了十六个皇帝,史料都应收集保护,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得散失。”经认真整理收集,得宋史料及各种注记五千余册,都送存国史馆。
宋宗室福王赵与芮赴元京师,将其家藏珍宝馈赠元朝廷诸贵人,只有董文炳拒不接受。元官府登记赵与芮的家产,籍册所记载的接受馈赠的大臣名单中,唯独没有董文炳的名字。伯颜入朝奏报:“臣等奉天威平宋,招引与安抚百姓之功,董文炳居多。”世祖说:“文炳是我朝旧臣,其忠勤朕所素知。”乃拜为资德大夫,中书左丞。
张世杰奉命占据台州,福建仍为宋人所据。文炳奉命进军,明令部下:“兵马经过之处,不得践踏百姓庄稼。”他对部下将领说:“仓库的粮食我们吃了,如果在野的禾苗被你们践踏,新区百姓如何生活?”因此,人民无不感激,都不进行武力反抗。文炳进军台州,诸将俘虏台州百姓。文炳下令:“台州人民首先效顺于我军,只是我军来不及到此,故被世杰占有,人民何罪之有?敢有不释放所俘平民者,将以军法论处。”因此,幸免为奴者数万人。元军至温州,温州尚未攻下,文炳下令,不准掳掠百姓子女及财物。众将皆愿听命。相反,宋温州守将纵火烧城后仓皇逃窜。文炳急令官兵灭火,并追擒这名宋将,列举其害民之罪,当即斩首示众。
宋民风闻文炳军威纪律,进入福建,百姓扶老携幼来迎,漳州(今福建漳州市)、建宁(今福建建宁县)、邵武(今福建邵武市)诸郡都是兵不血刃,诚心归顺。福建人民对文炳感恩戴德最深,纷纷建生祠祭祀。
(见《元史·董文炳传》)
赞曰:县令真情系庶民, 家粮千石赈饥贫。
千方百计扶民困, 执政为民一典型。
政绩频频出藁城, 军功屡屡誉朝廷。
将军慎杀诚高策, 懂得攻心便是仁。
※诗作者:余品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