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是辽圣宗时期的左丞相,受封韩王,是辽圣宗宠信的贤德之臣,当圣宗病重时,张俭接受“托孤”,奉遗诏辅立太子,这便是辽兴宗。兴宗拜张俭为太师、中书令、又加“尚父”(意为可尊尚的父辈,皇帝优礼资深大臣的称呼)。
辽兴宗(耶律宗真)五年(1035年),皇上亲临礼部贡院及亲自考试进士,都是张俭一手安排的。进见时,皇上为尊崇他,不直呼其名,并且赐诗加以褒扬赞美。张俭的地位和名望可想而知。
张俭位高权重,却不居功自傲,他为官十分清廉节俭,只穿粗丝织成的绢帛,每餐饭只用一道菜。每月薪俸常有节余,便用以帮助亲友。一次,正是隆冬季节,兴宗在便殿接见张俭,听他奏报事务,看见他的袍子很破旧,暗地里叫近侍用烧红的火夹,乘他不注意时,在他袍上烫了一个洞,作为记号,看看他是不是每次面君时都穿这件袍子。以后每次召见,都发现他总是穿着这件被烧了一个洞的袍子。兴宗问他,“为什么总是穿这一件袍子呢?穿了多久了?”张俭说:“我穿这件袍子已经三十年了。”当时社会风气崇尚奢侈华丽,张俭以身垂范,用这种做法微言讽喻皇上。兴宗有感于张俭的清贫,便让他在内府物品中任意挑选一些东西。张俭奉旨后,只拿了三匹布。因此更加受到嘉许重用。
张俭有五个弟弟,皇上想一并赐给他们进士及第出身,张俭坚决推辞了。官府捉住了八个怀疑是盗贼的嫌犯,证据不足就仓促杀掉了。不久又抓了真正的凶犯,不仅证据确凿,而且犯人也供认不讳。这就证明先前杀掉的八人是杀错了。这八人的家属申诉冤屈,张俭接连三次请求重新审理。皇上大怒说:“你难道要朕偿命不成?”张俭说:“冤情绝非皇上责任。但这八家老小,冤苦无告,如果给他们伸了冤,并给予慰问抚恤,使他们能够收尸下葬,就足以安抚生者和死者了。判错冤案的官员还应给以惩处,为草菅人命者戒。”皇上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张俭任丞相二十多年,对皇上大有辅弼补益之功。
张俭年老辞官准备回老家。适逢宋人来信,文辞不符礼节,皇上大怒,准备南下御驾亲征。亲征之前要为张俭告老还乡送行。掌管皇帝伙食的官吏要事先带人到张俭家准备御膳。张俭谢绝,并说一切由自己准备。到时候,张俭进献了葵羹汤饭,皇上吃得很开心。皇上要张俭说说征宋一事的对策,张俭极力陈说战事利害,并建议说:“只需派一名使者去责问就行了,何必大动干戈、劳民伤财并劳皇上远征呢?”张俭的一番陈词入情入理,皇上听了,恼宋的情绪渐渐冰释,南征之事便作罢了。古人所说,“一言可以兴邦”,真是一点也不错。而张俭劝戒皇帝放弃征宋主张,真可谓一言弭战啊!
(见《辽史·张俭传》)
赞曰:粗丝绢帛作衣穿, 一件官袍三十年。
御驾亲征询决策, 一言弭战世称贤。
※诗作者:余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