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今属山西省)人。小时候就爱学习,读了不少经史。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召他为中外府记室,后又出京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总管掾。周武帝亲政后,授他为习武中士,后转任郑县县令。柳彧为人正直,对朝廷忠心耿耿,看到有不对的地方,不管是皇帝或大臣,都大胆进言,批评建议,不避权贵。这样的事例很多。
隋高祖受禅后,柳彧多次升迁,直至任尚书虞部侍郎。当时的制度是,三品以上官员,门口都派士兵持戟守卫。左仆射高颎的儿子高弘德,封为应国公,也申请列戟。柳彧对此批示说:“高弘德没有和父亲分居,父亲的戟已经列在门外,尊长有压卑下之义,儿子有避父之礼,怎么能重复列戟呢?”最后不同意办。高颎知道后,对柳彧这样处理问题非常叹服。
当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一般都不称职。柳彧上表说:“如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定,治理百姓,要任用有治民能力的人。现在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今河南省杞县)刺史,其人年近八十,如钟鸣漏尽(指深夜,喻残年),垂垂老矣。政务由一群小人把持,贪污贿赂之风盛行。百姓用歌谣讽刺说:‘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枯干的禾苗不早拔除,发霉的种子将会污染良田)和干子弯弓骑马,是其所长,至于治理百姓的政事,他不懂也不胜任。如果优待老臣,崇敬长者,可以多多赐予金帛,使其安享晚年,如让当州郡长官,给国家带来的损失就太大了。”皇上认为他的意见很好,就免除了和干子的刺史职务。
应州(今山西应县)刺史唐君明,在服母丧期间,娶了雍州长史厍狄士文的堂妹。这在封建礼教的规范下是绝不能允许的。柳彧弹劾他忘记了丧母的悲痛,在丧服上面套了华丽的婚服,享受新婚燕尔的快乐,这有悖人情,有伤风化;厍狄士文在我神州为官,在人服丧期间嫁妹,有违六礼的规定,也应禁锢终身,永不录用。这两人都因此而获罪。隋朝在天下大乱之后,风气败坏,柳彧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矫正工作,皇上很赞赏他。
当时,社会上浮华之风盛行,比如,每到正月十五日,民间自发地进行各种游戏,互相炫耀竞争,造成很大浪费。柳彧对此很不以为然,于是上奏说:“昔日明主治国训民,都按照礼仪,男女有别,让他们各行其道。现在我看到,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人们都拥挤聚集在街头,车马堵塞了道路,在一起狂欢作乐,鼓乐声震耳欲聋,火炬照亮夜空,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人们戴着各种兽形假面具,服饰鲜艳,有的甚至男扮女装,演戏杂耍,以淫秽为嬉戏,以粗野为欢乐,男女杂处观看,不相回避,高大的栅栏横跨在路上,巨大的帷幕像天空中的云彩。美味佳肴全都摆了上来,丝竹等各种乐器一起演奏,人们不惜倾家荡产,要比个高低,百姓万人空巷,全体出动,贵贱不分,男女混杂,黑白混淆,丑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此而起。这种坏风俗从京都到外地,近年来相沿成习,无益于教化,有损于百姓。过去的《雅》、《颂》非常好啊!一边走路、一边唱歌,且可表达太平的至乐。如今这种奢靡之风,不可蔓延,请命令天下,立即禁止。”皇上下诏准予所请,由此民间在节日的奢侈之风为之一变。
这一年,柳彧奉命持节巡视黄河以北的五十二个州,考察民情吏治,他发现了许多弊端,上奏朝廷后,一举免除了那些贪污的、玩忽职守的官吏两百多人,于是州县肃然,莫不震惧。皇上嘉奖他,赐他绢布两百多匹,授职为仪同三司。一年后,又提升为员外散骑常侍。仁寿初年(601年),又持节巡视了太原道十九州,回京后,又因功受到皇帝赏赐。
后无意中涉及两起谋反案件,被杨素诬陷而削职为民。在汉王杨谅的造反案中,柳彧察觉后,就诈称中风,坚持绝食,自称快死了,杨谅怒而囚禁了他。杨素早就对他怀恨在心,说他心怀两端,以待变化,虽无谋反行动,但其心与反叛无异。柳彧因此被流放到敦煌。杨素死后,柳彧才能上书自辩,于是诏令调回京师,但他因这场折磨,竟含恨死在返京的途中。
(见《隋书·柳彧传》、《北史·柳彧传》)
赞曰:积极进言矫弊俗, 赏罚公正皆知足。
用官得当重贤能, 勇斗权奸人尽肃。
※诗作者:张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