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李白的爱好以喝酒为主。
作为一名诗人,李白超然洒脱的神仙气质是无人可比的,在他的诗文中,他的神仙风骨更是挥洒得淋漓尽致,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此同时,李白诗文曼妙无边的夸张想象,也为历代文人词客所惊叹歌颂。
诗如其人。在生活中,这位“谪仙人”又何尝不天真烂漫、超然洒脱、充满幻想呢?
安史之乱快要爆发的时候,李白已经从长安离开,前往南方避难。回想自己一生坎坷,曾经的慷慨豪情几乎被磨灭殆尽,但他仍旧不能忘了自己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
想到自己年轻时候,李白的脸上浮现了难得的笑容。
没有经历过世俗社会的浸染,李白的诗文多充斥着轻快明丽的基调。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初月》
青莲乡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李白15岁之前曾生活在这里。这青莲乡,有一个叫漫坡渡的地方,这里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的居民,民风淳朴。春天的时候,漫坡渡的水会蒸腾起袅袅的薄雾,透过这层薄雾向对岸看去,能看见岸边的树上已经开满了小花,清风一吹,能闻到淡淡的甜香。在河的两岸,不仅有能在春天开花的树,还有夹岸的翠竹,风吹过的时候沙沙作响。有时候,十多岁的李白在河边玩耍,会顺手折下一根竹子当剑来耍。
有一天晚上,李白在西园玩耍,准备回家的时候,明月已经高高地悬在天上了,花丛中泛起露水,有的船上还灯火通明,时不时传来歌舞管弦声。在舒适的轻风中,李白写下了《初月》这首诗,年幼的他竟然想到,当人们在管弦中享乐的时候,边塞的战士正在呐喊拼杀,可见李白自小就有忧心天下的思想。不过,毕竟是懵懂少年,这样的“愁杀”多少带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
没多久,李白的诗文就在乡里间传开了,人们都传言在青莲乡有这么一个孩子,他写诗词非常出众,远远超过同龄孩子的水平。他的诗清新自然,却又热情奔放,才十几岁写出的文章就能跟司马相如相媲美了。
李白从小就喜欢交朋友,在他诗名传遍大江南北之后,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人,李白并不避讳,而是和他们一同交游,还会为来客送上诗文一首,一方面可以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来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华。
在李白的众多追随者中,魏颢是比较有名的一个。魏颢又名魏万,家住王屋山脚下,他也是从小饱读诗书,13岁的时候就展现了对文章辞藻的天赋。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天天捧着李白的诗读来诵去,一边读,脑海中一边勾勒李白的形象。诗读的久了,魏颢就好像真的认识李白了一样,就对李白更加感兴趣。终于,李白在广陵一带游玩的时候,恰巧被魏颢遇见。魏颢表达了自己对李白的仰慕,李白并没有像陌生人一样对待他,而是邀请他一起游山玩水。在游玩的过程中,魏颢发现现实中的李白和自己想象中的李白不太一样。首先,李白并不是一个老气横秋的少年。相反,他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的眼睛不仅大,而且闪烁着常人没有的光芒,看了他眼睛的人,谁都会觉得,那双眼睛的后面藏着一个火热的灵魂;其次,他不是一个满脸忧郁的文弱书生。相反,他武艺超群,经常腰别宝剑到处游玩,还喜欢打抱不平,喜欢帮助弱者。尽管李白身上有着这么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但在后来魏颢回忆李白的时候,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眸子炯然,哆如恶虎”(《李翰林集序》)的双眼。
除了爱结交魏万这样的“粉丝”,李白还喜欢结交江湖上的豪义之士。魏颢对他的回忆中,就有“少任侠”的描述。
李白很小就学了武术,尤其喜爱的兵器就是剑。可以说,在李白的一生中,用过的唯一兵器就是剑。
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
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燕丹事不立,虚设秦帝宫。
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
——《结客少年场行》
也许因为年少不经事,也许是受到唐朝时期侠客精神的影响,李白少年时期写了不少“杀人”的作品,不过,毕竟因为年少,夸大其词的成分更大一些,所谓的“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大概也是李白醉酒后的妄言。
除了写诗、交朋友、喝酒、行侠仗义之外,少年时期的李白还喜欢追慕神仙道教,这可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关。
唐朝初年,道教兴盛一时,不光百姓迷信道教,就连王公贵族、皇帝公主都对仙家道术非常着迷。受大环境的影响,李白从小就迷恋上了神仙之术,他曾经一度认为世上真的存在神仙,而通过冶炼仙丹,就能够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在他仕途受挫的时候,他也经常回到深山中,追仙访道,甚至亲自冶炼“仙丹”,不过他从来没有成功炼出过让他得道成仙的丹药来(当然他也不可能冶炼出来)。不过,相比之下,他更迷恋的,恐怕是道教宣扬的远离红尘,逍遥自在的思想。也就是此时神仙们超然世俗外的生活理想,给李白带来了长达一生的影响。
史料记载,唐代时要想入道教修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仪式之繁琐、痛苦,把很多人都挡在了门外。据说,道教修行时,修行者要双手后背,像罪人一样一边向神忏悔,一边来回行走,一走就是七天或者十四天。在这十四天里,修道者白天晚上都不能睡觉,只允许吃少量的素斋,因此很多人在修炼之后身体都变得非常羸弱,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幻觉——也许,李白诗歌中色彩明丽的幻想境界,正是从他道教修炼而来的。
在李白的修道中,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入门老师元丹丘。在李白少年时期,曾经跟随他一起在山中修炼,在李白的《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闲城山序》中曾经说,他和元丹丘是“烟子元演,气激道合”,于是和他结成神仙般的友谊。他还说,虽然和元丹丘是两具身体,但与他却是“同心”,因此发誓要跟他一起和沧海同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志同道合的情谊,才使李白在安史之乱爆发前最后一次见元丹丘的时候,流露出“握手无言伤别情”的情绪。
李白的少年时代,就像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自由、奔放、毫无顾忌。当李白垂暮之年卧病在床的时候,他也许会忍不住感慨青春时光不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