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再次到达长安的时候,除了找到独孤明,其实还找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哥舒,也就是哥舒翰。
哥舒翰是突厥族人,他是唐朝一位非常骁勇的将士。据史料记载,他也曾经像李白一样,因为嫌弃自己不被重用而“撂挑子走人”,与李白不同,他是放弃了一个小小县令的官衔,到边疆杀敌立功。在河西首府凉州,他深得长官的重用,被提拔为衙将。后来,天宝十二载(753),王忠嗣因为违抗玄宗皇帝的命令,又被杨国忠诬陷,被玄宗皇帝罢了官,玄宗因此任命哥舒翰为鸿胪卿,让他专门负责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不久,哥舒翰听说了王忠嗣的事情,他本来就是一个忠肝义胆之人,怎能看同僚被陷?于是,他在唐玄宗面前慷慨陈词,声泪俱下,最终说服唐玄宗,让他轻判王忠嗣。
唐玄宗想攻打吐蕃石堡城,由于王忠嗣拒绝,他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哥舒翰。哥舒翰率领十万少数民族骑兵,用了不到十天,就把石堡城拿下了,唐玄宗由是更加对哥舒翰刮目相看。
天宝十二载(753),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越积越深,他想通过壮大哥舒翰的势力来与安禄山抗衡,便在玄宗面前极力举荐哥舒翰,玄宗于是封哥舒翰为凉国公,兼任河西节度使。没过多久,又被封为西平郡王。
值得注意的是,哥舒翰和安禄山两人并不和。天宝十一载(752),杨国忠举报安禄山谋反的时候,玄宗曾召见哥舒翰、安禄山两人一同入朝,一来观察安禄山的忠心,二来劝他的两位“重臣”和好。不过,哥舒翰仍旧不买安禄山的账,时常在言语上顶撞安禄山。
也许真是因此,李白才对哥舒翰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而李白在长安再逢杜甫,也给他帮了不少忙。原来,杜甫认识哥舒翰的一个叫田梁丘的亲信,正是通过他,让李白得以找到哥舒翰。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
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李白在诗中看似对哥舒翰大拍马屁,实际是想借此暗示哥舒翰以拯救国家为己任,发兵剿灭安禄山。在此之前,李白和杜甫都在诗中批判过哥舒翰穷兵黩武的鲁莽,可见李白在此诗中并不是赞颂从前的哥舒翰,而是赞许剿灭安氏之后的哥舒翰,其用意之深可见一斑。李白不仅把哥舒翰比作“骏马”,更希望他能像从天而降的骏马一样疾驰而来,所向披靡,“纵横逸气走风雷”。
李白对哥舒翰寄托了如此的厚望,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的哥舒翰已经不是年轻气盛时候的哥舒翰。他人至暮年,盛气全无不提,更无奈的是,那时他已经身染疾病。
李白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哥舒翰身上,最后却得知哥舒翰身患顽疾,心情自然异常沉重。
天宝十三载(754)的时候,全国上下都看出安禄山有造反之意,不少大臣都向玄宗谏言,但玄宗非但不信,还把举报安禄山的大臣都扭送到安禄山那里由他处置。最后,太子亲自出面举证安禄山,玄宗竟然也不相信。此后,再没有人在玄宗面前提及安禄山谋反之事。
这一年,杨国忠权力更加集中,他肆意妄为,迎合玄宗穷兵黩武的思想,好大喜功,到处征战。他多次命令部下率兵攻打南诏,但是都惨遭失败,但他仍不收手,单南诏的战役,就损失兵力二十余万;他又经常发兵攻打边疆少数民族,导致边疆死尸遍野,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同一年,安禄山利用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成功地拉拢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让他们成了自己的亲信。仅天宝十三载(754)一年间,他拉拢的奚和契丹的重要将领就达到了两千五百人之众,他给这两千五百人各个封了官衔,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在全国局势一片紧张的时候,54岁的李白仍然在他的春游途中。这年春天,李白先来到崔宗之所在的金陵游玩,又在五月的时候到达扬州。在扬州,他遇到了魏万(魏颢),魏万仰慕李白之名已久,他是专门到这里拜访李白的。李白听说后,遂邀请他一起到金陵游玩,并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给他。
之后,李白又游历了南陵、秋浦、泾县等地,还在青阳县把“九子山”改名为“九华山”。
途径泾县的时候,李白与好几位朋友短聚,其中有一个最著名的,就是汪伦。临别前,汪伦跑来送李白离开,因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处游历期间,何昌浩又书信找过李白一次。这一次,他显得信心满满,因为他知道,此时离安禄山出兵已经没有多少时日了。他劝李白跟他走,一起为安禄山效力,等到安禄山造反成功后,李白定能飞黄腾达。
有趣的是,这一次李白非但没有跟他走,反而做起了何昌浩的游说工作。他寄给何昌浩一首《寄何判官昌浩》,极力劝阻何昌浩回到安禄山身边,并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归隐山林。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朝廷任命哥舒翰为统帅,让他抵挡安禄山的叛军。潼关本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当时宰相杨国忠起了妒忌之心,他不想让战事这么快平复,就唆使哥舒翰出兵20万反击,最后哥舒翰打败。事实也证明,哥舒翰确实无法承担抗衡安禄山的重任,李白对哥舒翰的期望,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