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的雪野,
独自前行。
雪飘似泪,
风啸如刀。
在徜徉中,
无意地转过头,
却发现自己留给大地的仅仅是苍茫与荒凉,
便用沉默代替了叹息,
在残冬里轻轻舔舐着自己的伤口……
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不是枷锁,也不是牢狱。对一个人最高的奖励不是金钱,也不是桂冠。
镜子的惩罚与奖励●曾奇峰
他上初中的时候,染上了偷东西的习惯。特别是偷书。他惯用的伎俩是,走近一个书摊,弯腰,用手同时拿起两本书,假装翻看,趁摊主不注意,迅速地将其中一本藏在腋下,再翻看一会儿手上的书,然后放下它,扬长而去。他从未失过手,直到他那个五层的小书柜被偷来的书塞满。
高中毕业以后,他没考上大学。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开了一个小小的自选商店。一天,他坐在收银台内,无意间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货架上拿了两盒巧克力,迅速地藏了一盒在腋下,然后将另一盒拿在手里。他像见到了天下最可怕的事情一样呆坐在那里,直到那个男孩付了一盒巧克力的钱后从容离开,他还没有清醒过来。
从此以后,他的情绪一落千丈。在那间堆满了他偷来的书的房间里,他反复想着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这样的一个人活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不是枷锁,也不是牢狱。最严厉的惩罚是:给他一面镜子,让他看看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她15岁的时候,身体几乎还没有开始发育,在学校的成绩也不算出色,虽然很努力,但总是中等水平。跟几位洋溢着青春气息、成绩又很好的同班女同学相比,她一直都很自卑。自卑得不敢大声说话,自卑得不敢跟男生打交道。偏偏她又暗恋上了班长,一位成绩优秀、意气风发的男孩子。她总觉得自己配不上他,所以一直把这份感情深深隐藏着,从来都没有向人流露。
初中毕业后,同学们考上了不同的高中。暑假期间,她收到了一封信封上落款为“内详”的信。打开一看,竟然是那位曾令她朝思暮想的男同学写的。内容很简单:你知道我为什么学习那么努力、打球那么拼命吗?因为我想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多看我几眼。
看着这几句话,她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她想起了往日那个心怀揣度犹豫着的女孩,想起她的放弃与隐忍。与此同时,她的自我印象却因为这几句话逐渐地接近了真实与客观。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从心底升起,并且慢慢地扩散到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对一个人最高的奖励不是金钱,也不是桂冠。最高的奖励是:给他或她一面镜子,让他或她看看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大家耐住性子等了一会儿,悄悄回去一看,发现乞丐仍安然无事,便放心大胆,回来饱餐一顿。
吃河豚鱼●陈明
一日,数人相聚,其中一人说:“有人送来河豚,谁先尝一下?”
俗语说:“想吃河豚又怕死。”无人自告奋勇,于是有人建议:“桥头上有个乞丐,我们不妨让他先尝尝。”
众人说好,他们烧了一锅河豚汤后,送给乞丐一碗,说:“这是河豚汤,送你一碗。”
乞丐道谢,伸手接了过去。
大家耐住性子等了一会儿,悄悄回去一看,发现乞丐仍安然无事,便放心大胆,回来饱餐一顿。吃完后,这几人得意地走上桥头,问乞丐:“河豚味道不错吧?”
乞丐反问道:“你们已经吃过了?”
众人说:“吃了,味道好极了。”
乞丐说:“既然如此,那我就不客气了。”
说罢,端起一直放在旁边的那碗河豚汤,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自以为得计的这几个人面面相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世上没有完美的爱,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带着缺憾去生活。
没人喜欢我●KarenLsere
你自边有这样的人吗
有个同事没跟他问好,有个朋友忘了他的生日……总有那么多让他抱怨的理由:“没人喜欢我!”心理治疗师勒巴斯蒂说:“成人世界充满了这样的人。”实际上,每个人对于爱的渴望和他们实际感受到的爱之间都有一条鸿沟。“很多时候,我们渴望得到的爱,也许只有孩子才能得到,那种母亲对孩子的完整而毫无保留的爱。”而进人成年,即使在最热烈的情侣之间,爱也只是一种彼此的付出和收获。我们的爱,不再像母爱那样纯粹,那样不求回报。
情感缺乏
在一切成熟的人际关系中,都免不了失望的成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面对失望。但为什么有人做不到呢?心理治疗师莫·勒阿在巴黎主持一家心理咖啡馆,她解释说:“罪魁祸首就是这句抱怨:‘没人喜欢我’。”在她看来,这样的抱怨总是来自那些童年时期缺乏爱,或至少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爱的人。她认为:“没有哪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表达他们的爱。”
溺爱
那么溺爱呢?“被溺爱的孩子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宠护着。成年之后,他们会向别人成倍地索求,觉得人人都该对他好。”他们对爱的无度索求和永不满足,往往吓跑身边的人。当然,毫不奇怪,其他人的这种反应更是让他们确信:“没人喜欢我!”
自恋
不习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总是归罪于他人,怪别人没有对自己付出更多,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勒巴斯蒂认为:“他们对一切的解释都是从自己出发的。”在这种自我中心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我陶醉和过度敏感。艾丽·昂贝则认为,对他们来说,被人爱总意味着:“最受宠爱”。她说:“他们寻求的不是爱,而是最爱。”为了保护自己,这种人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人,就像勒巴斯蒂所说:“跟自责相比,责怪他人不爱自己当然更为容易。”
缺乏自信
抱怨“没人喜欢我”的人永远需要更多的赞美来肯定自己。这种对爱的依恋其实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莫·勒阿认为:“如果父母给了孩子足够的支持和肯定,那他们就能顺利地构建自我,而不需要他人额外的肯定。”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吗
回溯童年经历
既然爱的感觉源自童年,那我们就该回溯到童年。可以一个人出发开始追溯之旅,也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引下进行。我们可以问自己:“小时候觉得有人陪在自己身边吗?觉得有人爱自己吗?”问这些问题不是为了声讨父母,而是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一味将它归咎于别人身上既没有用处,也不公正。
想想那些爱我们的人
“没人喜欢我”肯定是一种夸张。不妨试着举出五个关心自己的人,想想他们最近对自己的关心:电话、邀请、赞扬……这些举动虽然不是爱的证明,但至少表明了自己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一个位置。
清点自己的付出
“我又做了什么事让他们注意到了我?”反过来想想自己最近一次对他们的关心。要知道,爱是相互的,是一种交流。我们会发现,给予也是快乐的。
带着缺憾生活
世上没有完美的爱,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带着缺憾去生活。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家所称的“净化”过程:把缺失的爱(例如父母的爱)转化为一种力量,寄情于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创造性的活动。总之,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净化”之路。
赢了身边的人其实并没什么,赢了自己才是真的赢。
世界并不是只有我和你●吴浩然
兄弟二人分父母留下的两间破草房,哥哥斤斤计较,破坛破罐都不放过,还千方百计霸占属于弟弟的那间破房子。弟弟一气之下索性把家产都给了哥哥。独自去外面闯世界。多少年过去了,弟弟历尽艰辛终于发家,而在家的哥哥却依旧穷困潦倒,仍住在破草房里。弟弟却淡然一笑:“你算计了我,只想着在家里怎样战胜我,我却想着在外面怎样战胜更多的人,所以我们兄弟才有不同的结局。”细细想来,弟弟的话的确不无道理。从古至今,凡兄弟分家时,计较得最厉害的那个往往最后是过得最一般的,相反不争不抢的那个却会在后来过着红火的日子,远胜于工于心计者。故事里自以为聪明的哥哥以为算计了弟弟便得到了幸福,结果却恰恰相反。他不知道,这世界其实并不只有他们兄弟两个人,打败了弟弟并不意味着拥有了整个世界。
还有一个故事。有同窗二人,同样勤奋,同样优秀,又属同乡,交情甚好。只是一个家富,有钱购买大量的复习资料,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一个家贫,买不起那些宝贵的资料,成绩稍逊。于是家贫的屡屡向家富的求借资料,而家富的也总是有求必应,家贫的因有了这些资料,成绩直线上升,很快进入班里前三名,大有赶超第一之势。这时候,家富的心里起了变化,担心被家贫的超过,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便开始藏了心眼,于是友谊悄悄地变了质。以后,凡家贫的来借资料时,家富的便找出种种理由予以婉拒。家贫的多次被拒后,终于明白了此中的缘故。但他并未指责对方,只淡淡地说了句:“世界不是只有你和我。赢了我不算真的赢,赢了自己才是真的赢。”家富的怵然一惊,几经反省后,不禁自愧于自己视野的狭窄,于是重又欣然把资料借给家贫的。两人的友谊又深厚如初,在学业上彼此鼓励相互探讨,后来双双考入理想的大学。
不可否认,这个世界的竞争是激烈的,但我们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有时也不免陷入这样的误区:过多地注重自己与别人的竞争,却在无意中忽略了自己与自己的竞争;过多地追求事业的无限“大”,却在无意中进入了自己内心的无限“小”。从这个意义上说,赢了身边的人其实并没什么,赢了自己才是真的赢。
世界并不只有你和我。它大着呢!正像每个人的心胸一样,不是吗?
朋友们之间“借钱”,其实是把人放在天平上过一次秤。
借钱●佚名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某日到一位教授家拜访,适逢教授的一位朋友去还钱。那人走了之后,教授就拿着钱感叹说:“失而复得的钱,失而复得的朋友。”
刘墉听了,不解地问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授说:“我把钱借给朋友,从来不指望他们还。因为我想,如果他没钱而不能还,一定不好意思来;如果他有钱而想赖账,也一定不好意思再来,那么我吃亏也就一次,等于花点钱,认清了一个坏朋友。谈到朋友借钱,只要数目不太大,我总是会答应的,因为朋友应该有通财之谊。至于借出去之后,我从不去催讨,因为这难免伤了和气。因此每当我把钱借出去时,总有既借出钱又借出朋友的感觉,而每当他们把钱还回来时,我便有金钱与朋友一起失而复得的感觉。”
在社区边安静的小路旁,一位娇小的女孩诚心诚意地对着她的乘客离去的方向深深地弯下腰去。
无人看见的鞠躬●吴悦月
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东京坐过一次小巴,是那种很不起眼的小型公共变通工具,从涩谷车站到居住社区集中的代官山。上车就注意到司机是位娇小的女孩,穿着整齐的制服。戴着那种很神气的筒帽,还有非常醒目的耳麦。我们上车的时候她就回头温柔地说“欢迎乘车”,我立刻就觉得这样的车程是温馨愉快的。路途中我发现这样的司机最忙的可能是嘴。因为她戴着耳麦,时刻都在很轻柔地说着什么。比如“我们马上要转弯了,大家请坐好扶好哦”,“我们前面有车横过,所以要稍等一下”,“变绿灯了,我们要开动了”,“马上要到站,要下车的乘客请提前做好准备”。
我觉得这样也挺有趣,一边坐车一边还可以猜猜人家说的是什么。到了其中一站的时候,司机讲了很多话。正当我们猜测得难解难分的时候,车门打开了。上来一个同样打扮的女司机。她朝车里的乘客们深鞠一躬,说:“接下来由我为大家服务,请多关照。”
哦!原来她们是要交接班了!然后她下车绕到驾驶位,和之前司机交接工作。她们简单交谈了几句。然后互相深深地鞠躬,接着交换位置。新司机握好方向盘,同样温柔地说:“我们马上要开动了,请大掌注意安全。”这时之前的司机在路边对乘客说:“谢谢大家,祝大家一路平安!”车开动了。我无意中回头,发现之前的司机静静地在朝我们行驶的方向鞠着90度的躬,许久许久。
我注意到那次乘车时的细节,重点就在这个无人看见的鞠躬。那天下着小雨,在社区边安静的小路旁,一位娇小的女孩诚心诚意地对着她的乘客离去的方向深深地弯下腰去。这个场面让我当时就相当有感触,平平静静地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很多人都觉得日本人的礼数太啰唆。我亲身经历的那次交接班的过程也很可能会让你觉得过分复杂和矫情。我也无意推崇某些具体的做法,我甚至也觉得过多的客套话和没完没了的鞠躬其实已经不太适合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可是我感动于这个无人看见的鞠躬。这让我觉得,职业的操守、行为的准则不是遵守给别人看的。如果你没有从心理理解和接受一种做法,你就没有办法发自内心地把它做得透彻到位。别人监督的时候当然可以很好地表现,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呢?是否也能同样地好自为之?其实,我们的操守教育也好,诚信教育也好,就是期待看到大家在人前人后都能以一贯的标准要求自己吧!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在他向我告辞时,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颊。
人性的光辉●埃尔达
我很容易动情。有一次基罗夫芭蕾舞团的“天鹅舞”落幕时,我泪如雨下。每次在纪录处理城看到罗查·班尼斯达创出“不可能打破”的记录,不到4分钟跑完1英里时,我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我想,我一看到人们表现人性光辉的一面,便会深深感动,而他们不必是伟大的人物,做的不必是伟大的事。
就拿几年前我和妻子去纽约市朋友家吃饭那个晚上来说吧。当时雨雪交加,我们赶紧朝朋友家的院子走去。我看到一辆汽车从路边开出,前面有一辆车等着倒进那辆车原先的停车位置——这在拥挤的曼哈顿区是千金难求的。可是,他还未及倒车,另一辆车已从后面抢上去,抢占了他想占据的位置。“真缺德!”我心想。
妻子进了朋友的家,我又回到街上,准备教训那个抢位的人,正好,那人还没走。
“嗨!”我说,“这车位是那个人的,”我打手势指着前面那辆车。抢位的人满面怒容,对我虎视眈眈。我感到自己是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他那副凶相也就不以为然。
“别管闲事!”那人说。“不,”我说,“你知道吗,那人早就等着那个车位了。”话不投机,我们很快吵了起来。不料,抢车位的人自恃体格魁伟,突施冷拳,把我打倒在他的车头上,接着便是两下巴掌。我自知不是他的对手,心想前面那个司机一定会来助我一臂之力。令我心碎的却是,他目睹此情此景后,开着汽车一溜烟地跑了。
抢位的人“教训”了我一顿以后,扬长而去。我擦净了脸上的血迹,悻悻地走回朋友家。自己以前是个海军陆战队员,身为男子汉,我觉得非常丢脸。妻子和朋友见我脸色阴沉,忙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只能编造说是为车位和别人发生了争吵。他们自然知道里面定有蹊跷,也就不再多问。
不久,门铃又响了起来,我以为那个家伙又找上门来了。他是知道我朝这里走来的,而且他也扬言过,还要“收拾”我。我怕他大闹朋友家,于是抢在别人之前去开门。果然,他站在门外,我的心一阵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