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上个世纪访问了印度之后说:“印度,你只要看一眼就永远忘不了,因为它同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一样。”这个古老神秘的国家对所有来访者都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所见所闻,让你惊讶,让你惊诧,让你惊奇。2006年10月我随中国财经记者访问团对这个国家进行了走马观花式的采访,我将如实记录我在印度的见闻,为我亲爱的读者,再次打开面向世界的窗户。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世界及其居民的活动,都具有神秘的、魅人的特征。”他还说过:“世界变化过程的整个和谐一致,由于它自身包含着的斗争、压力和矛盾,则使这种和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迷人。”那么就让我们感受一下当今印度的神秘的魅力和在斗争和矛盾中这个大国和谐的丰富多彩吧!
学学唐玄奘
对我们来说,那是一个神秘的国度。神秘是因为我们对它的了解缘于一个和尚“西天取经”的神奇故事。那和尚俗称唐僧,带领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去西天取经,远涉千山万水,战胜千妖百怪,经历九九八十一磨难。这个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取材于古典小说《西游记》。而这个故事真实的主人公姓陈名伟,法名玄奘,洛阳人。8岁时和当江陵县令的父亲陈慧学习儒家经典,13岁出家,云游四方,公元626年在长安与来自印度的高僧波罗颇密多罗相识,深受教益,下定西行求法的决心。公元627年从西安出发,远行5万余里,路途之艰险无与伦比,先后17年遍访西域100多个国家,取得600多部梵文佛经带回西安。据史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西安那一天,“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二月唐太宗亲自接见表彰他的功绩,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谢,潜心修研和传播佛教。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第一次为曾被我国称为“身毒”“天竺”“贤豆”的国家正名。他在此书上说:“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夫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此中国人知道了被称为西天的喜马拉雅山的那一面的那一个国家叫“印度”。这个词是唐僧从梵语音译过来的,原意是“河流”。
印度最大的河流是恒河,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在恒河谷地创造的文明,使印度成为和中国齐名的世界文明古国。而普通的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大概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宗教发达,经济落后。有点文化的人还知道印度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诗人泰戈尔、民族解放之父圣雄甘地和主张与中国友好的总理尼赫鲁和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印度驻中国的记者最近在北京街头进行了一次随访,老百姓对印度的了解竟来源于电影《流浪者》《大篷车》,而且人人能唱几句《拉兹之歌》,“啊,到处流浪,到处流浪……”关心时事政治的人们最近突然发现,现在关心中国同时关心印度的国际观察员越来越多了,他们纷纷议论:中国和印度这两条亚洲巨龙,究竟谁的发展模式更具持久性,谁又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经济强国?甚至有人预言,要不了多久,印度的经济将超过中国!看来,我们对印度这个老邻居不能等闲视之了,我们也应该学一学我们的先贤唐玄奘,去看一看那个古老的国家是什么样子,它到底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于是中国记者协会派出了我们一行——中国财经记者采访团飞越喜马拉雅山,到恒河去,到新德里去,到孟买去,到友好的印度人民中间去。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真经。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他的行程“经途险阻,寒风惨烈”,一路上“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有了现代的交通工具,我们完全不用再像唐玄奘一样艰辛劳顿了。10月23日晚19点,我们乘坐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两个多小时飞到上海,23点再从上海出发,经过6小时30分,在当地时间凌晨3点,到达还在夜色中沉睡的新德里的巴勒姆国际机场。如果我们再晚走一周就可乘坐国航从北京直飞新德里的班机,全程只有五个多小时。这条航线的开通标志着中印交往的进一步增加。早就听说印度的交通设施比较落后,但是还是没有想到作为一个大国首都的机场是这样的简陋,这样的不“国际”——空间狭窄,设备陈旧,顶棚低矮,灯光昏暗,扑面而来的酸腐味。过关的手续不复杂,和蔼可亲的官员很快在电脑里找到了我们的名字(印度的软件业世界领先),然后在我们的户照上盖了一个章,我们就走进了这个热气腾腾的大国。离开北京的那一天,是摄氏10度,新德里的地面温度是摄氏20多度。我们依稀看见了机场外草坪上棕榈树高大的身影。机场的出港口,人声熙攘,穿白色长衫的小伙子,头缠红布的大胡子男人,身披彩色沙丽的妇女,还有穿着西装的官员,一齐望着推着行李车的我们,满脸的微笑。在印度无论富人还是穷人,他们总是笑对人生,笑对社会,笑对客人。据统计,印度人的幸福指数在亚洲高过日本,高过韩国,也高过中国。几个穿着短衫光着脚的面色黝黑的年轻人跑过来,要帮我们推行李,我们谢绝了,因为还没换卢比,我们没法付小费。他们问:“日本?高丽?台湾?”我们回答:“CHINA!”他们很惊奇,因为中国大陆人到印度的并不多。据统计,共有24亿的中印两国每年来往人员40万人,不及新加坡的四分之一,而我们和韩国每天来往1.5万人!
这时,一位穿着西装留着小胡子的中年人走过来,我看到他举着写有“中国记者”几个汉字的牌子。他身后跟着一个小伙子,手里拿着一串花环,那花是金黄色的。那个穿西装的印度人说:“我叫阿伦,是你们的导游!欢迎你们来我们印度访问!”说着他把那金黄色的花环戴在我们每个人的脖子上。阿伦是一家旅游公司的老板,他在尼赫鲁大学学的汉语,是新德里最好的汉语导游之一,这次他亲自出马接待中国记者。阿伦是他的汉语名字,他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我们乘坐的中客穿过机场上拥挤的人群(有的人在等工,有的人就躺在广场上过夜),在微露的晨曦中,向新德里城驰去,路不宽也很颠簸。(后来听说,要不要修机场高速公路,印度议会已争吵了好几年,现在还没有结果。在中国大概找不到一个没有高速公路相连的国际机场。)望着窗外不断闪过的残破的土房,我很疑惑,这就是世界名城新德里吗?这就是正高速发展的印度吗?
德里的老
天亮以后,我们才发现我们住在德里郊区的一个小旅馆。院内的草坪一片葱郁。在印度,落后的宾馆业跟不上旅游的快速发展,只能虚报等级,高价收费,以缓解床位的紧张。这个相当于汽车旅馆的小店竟是三星,住一日要收300美元。院中那个碧绿的小泳池,就是星级标志。室内设施相当简单,空调是悬挂式的,电视大约12寸,卫生间很干净。穿着整齐的服务人员正在清扫院子,见了我们弯腰致敬,用英语问好。在印度所见的服务人员,都是那样的谦恭有度彬彬有礼。在客人面前,他们总是低眉顺眼的尽职仆人。阿伦说,这是英国殖民统治时养成的习惯。硬件差,软件好,这是我们对印度服务业的总体评价。对比中国,我们大概是硬件好,软件差了。
德里是分老和新的。我们乘坐的中客车一走出院子汇进公路,映进我们眼帘的尽是破旧、拥挤和混乱。路很旧,路上跑的车也很旧,路两旁的建筑也很旧。路口处、停车站,涌动着面色黝黑、衣裳简单、赤脚站立或行走的人流,他们是城市的劳动者。最让人吃惊的是,路上并排跑着有灰突突的小轿车,外面挂着乘客的公交车,拉着重货的卷起滚滚烟尘的大卡车,竟还有趾高气扬的骆驼车,慢悠悠的牛车……更令人吃惊的是,傲慢的大象在路边散步,疯狂的猴子在路上横冲直撞,成群结队的小孩子自由穿行,忙着兜售报纸和食品。路边的繁华处,更有乞丐追逐游人。谁也不管谁,各行其道,各行其是,这真是只有印度才有的路上风景!
眼前的风景,使我们有些着急,甚至有些紧张。阿伦说,你们别看乱,乱中有序,和谐相处,德里就是这样的。其实德里社会治安很好,交通很安全,很少发生事故。他的说法被以后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印度十天,跑了四个城市并没有见到一起交通事故。磕磕碰碰的事总是有的,但是多数车都很破旧,谁也不在乎,双方打个招呼,接着赶路。印度人的脾气也好,没见谁吵架。在印度工作的中国钢铁总公司的王总告诉我们,印度贫富差别很大,但没有强抢的,很少有偷窃的。没有听说有吸毒的、卖淫嫖娼的,更没有拐卖妇女的。也许有,但比中国少多了。什么原因呢?他说是因为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信教。信教的人一般都向善而不敢做坏事。这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我们问阿伦,这里到底是新德里,还是老德里?阿伦说,两个城市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我也分不清,反正老德里路窄,人多,建筑陈旧;新德里路宽,人少,外国式的建筑多,树多公园也多。他说,从地理位置上看,德里位于恒河和亚穆纳河交汇的平原上,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过千万。德里旧城在城的北部,为有名的古都,据历史考证,公元前约1400年,印度的大史诗《摩克婆罗多》中的般度族英雄在此建都,取名“因陀罗普拉斯特”,意为“因陀罗神(雷神)之住所”。在以后,这一带曾出现7个德里城,每一个城市都记录了一个部落和王朝的兴衰,这些古城只留下些残垣断壁,常让考古专家们流连忘返。就对这城市建设来说,公元前1世纪的印度王公拉贾·迪里和公元1648年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沙贾汗的贡献最大。前者是城市的重建者,并正式命名德里;而后者建成了现在还留存的相当于中国故宫的红堡等许多古建筑。莫卧儿王朝的开创者巴卑尔是帖木儿的第五世孙,其母系可上溯到成吉思汗,由他开创的帝国便称“莫卧儿”,是阿拉伯或波斯语“蒙古”帝国的意思。这个外来的有蒙古血缘的帝国统治了印度三百多年。
我们走马观花地浏览了这座皇宫,它被绵延数里、高19米到33米的红墙环抱着,拥有两座正门三个边门。主门为拉合尔门,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时,印度的三色旗代替了门上的英国旗,尼赫鲁总理在此门前宣布印度这个最大的英国殖民地从即日起独立。以后每到这一天,在任的总理都要在门前演讲。
走进红堡,展现在眼前的都是伊斯兰风格的宫殿群,围绕这些建筑的是树木、花园、草坪、水池、小渠,环境十分幽雅。宫殿是分外宫和内宫的。内宫是供帝王与王妃宫主憩息、观赏的地方。外宫是皇帝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其中的觐见大厅颇为引人注目,厅中错落有致地耸立着60根红沙石圆柱,相当壮观;而石柱、墙壁、回廊和窗棂上都雕着精细的花纹,显示了当时这个古国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更让我们惊叹的是议事大厅的辉煌,这座白色大理石宫殿的穹顶由黄金和白银装饰,至今还光彩照人。据历史记载,这大厅上曾摆放过一座价值连城的御座,其主体是银阶金柱,单黄金就用了10万克。其背饰有一对用无数珠宝镶嵌而成的开屏孔雀。在宝座前的墙上,还有沙贾汗下令刻下的镶金的波斯文字句:“如果说上有天堂,天堂就在这里。”1739年,这座印度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孔雀宝座被波斯王掠走,后又被库尔德王从波斯抢走,他把宝座上的黄金和珠宝拆下,用于宫廷日常开支了,结果凝聚着印度文化和智慧的稀世珍宝就这样被毁了。看来印度也遭受过如八国联军抢掠和烧毁中国圆明园式的苦难。据说,当年红堡里有52座宫殿,现在只剩下27座了!
和红堡一道之隔的叫月光市场,是典型的老德里老街了。拥挤的小巷,破败的房屋,衣衫褴褛的人群,举目可见,那里居住了这个城市1280万人的绝大多数,那里才是这个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据印度政府1990年的统计,德里住贫民窟的人口占38%。现大概早就超过40%。印度的贫民窟当是真正的棚户区,只是个简单的棚厦而已,栖居着进城的打工者。印度自称是“迁徙自由的民主国家”,无地的农民拖家带口地拥进城市,见缝插针地找个地方就住下来,你住我也住,越滚地方越大,天长日久就成了贫民窟。那些地方连水电的供应都没有保证,卫生条件极其恶劣,老鼠在地上乱窜,苍蝇在空中横飞,成了这个城市的疽痈。政府早有改造贫民窟的规划,但总是难于动手,一方面政府手里的钱紧,另一方面即使有了钱也难以动手。印度的法律规定,凡是居住了30年的土地就为私人所有,几乎每一片的贫民窟都超过30年,早已人满为患,谁也拿不起动迁费。就这样拖下去,贫民窟越来越大,谁也没办法。
有人说,在老德里,作为皇宫的红堡是天堂,而贫民窟是地狱。我以为那不是地狱而是人间,那里才是普通印度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几天后,我们将坐着人力车对月光市场进行一次“胡同游”,到时我会详情相告。
德里的新
从老德里进入新德里,仿佛从人间进入天堂。污水横流、粪便随处可见的小街被宽阔笔直、绿荫拥夹的大道代替了;连片低矮简陋肮脏的棚户区被花木葱郁的公园和建筑别致的花园洋房代替了;残破陈旧的寺院古堡被高大宏伟的现代建筑代替了。
新德里的建设,是以姆拉斯广场为中心,城市道路呈辐射状、蛛网式地伸向四面八方。街树高大挺拔、浓荫如伞。街心公园花团锦簇,喷泉激涌,银珠跌落。更有雕塑耸立其间,那都是这个民族传说中的神和这个国家为独立而献身的英雄。新德里的所有建筑都掩映在绿树中,被绿茵茵的草坪环围着。每座建筑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主要建筑都是由印度独有的红砂石筑造的,在大片绿色的衬映下那红色的建筑显得十分鲜亮和昂然。国会大厦为大圆盘式建筑,四周转绕以白色的大理石的高大圆柱,显示了中亚细亚式的风格,但屋檐和柱头的雕饰又全是印度艺术,是我们在印度教寺院里常见的花饰。总统府的屋顶是个巨大的半圆形结构,鲜明地带有莫卧儿王朝的建筑风范。总统府门前的那条直通印度门的大道,比北京的长安街还宽阔,比巴黎的香舍丽榭大街还优雅,和世界上任何一条现代化的大道比都不逊色。
可以毫不讳言,新德里是英国殖民者建设的。万恶的殖民主义给印度带来说不尽的苦难和屈辱,这个不屈的民族和殖民主义进行了几百年的斗争。但是英国殖民主义也让这个古老的民族面向了世界,也让一个破败的都城新生,他们留下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法律规范仍在这个国家发挥着支撑作用。英语仍是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通晓英语使印度人走遍世界,比华人有更便利的谋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