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果然不出吕不韦所料,在收到前线传来的军报之后,嬴政立刻遣小将辛胜带齐美酒佳肴犒赏三军,同时也让他向王翦传达旨意:让王翦活捉樊於期,令秦王亲手砍掉他的脑袋,方能解其心头之恨。
其实,嬴政更希望杀掉成峤,只是吕不韦苦苦阻拦,加上忌惮母后赵姬,所以嬴政决定暂时不发布这样的命令,待到大军获胜之日,再对成峤另行处置。
辛胜带着美酒佳肴前往前线,犒赏三军,同时传达秦王旨意。王翦等将士大受振奋。酒足饭饱之后即刻兵分三路夹攻屯留。
樊於期虽然骁勇善战,奈何不善兵法,中了秦军埋伏,一连几日都不能突围。为了确保城内安全,樊於期每天都留在城门处巡视,极少回去面见成峤,所以他并不知道此时成峤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杨端和。
杨端和乔装改扮趁人不备面见成峤,成峤此刻正坐立不安,突然见到旧时门客,登时大喜,问其从何处来。
杨端和示意成峤屏退左右,乃游说成峤归降秦军。成峤自然不从,杨端和又从天下形势分析,樊於期兵败只在旦夕,归附六国并非明智,当时已没有哪个国家有保全长安君的能力,所以长安君现在能做的,就是杀掉樊於期,然后率全城将士投降秦军。说罢还拿出王翦的信给成峤。成峤心里很矛盾,樊於期忠心为己,他怎么忍心杀掉他呢?
杨端和观成峤神色已然知其心意,于是再不多说什么。次日一早,杨端和便与成峤一同登上城门观战。樊於期固然凶猛,但是始终不是秦军的对手,没过多久就招架不住,呼唤屯留守兵开城门放自己进去。就在此时,杨端和突然发难,呵斥守城将士:“长安君已然率全城将士归降,有敢为樊将军开门者,斩!”成峤此时六神无主,守城将士不见成峤发话,谁也不敢开门迎进樊於期。樊於期长叹一声,只好杀入秦军,冲出一条血路,直奔燕国而去。
樊於期走了,但是成峤还在城中,被迫投降的成峤此刻被囚禁起来,秦王使者辛胜即刻赶赴京城将获胜的好消息告知秦王和丞相。嬴政得知樊於期逃走,即刻遣人发出告示:有能活捉樊於期者,赏五座城池。
辛胜问嬴政如何处置长安君,嬴政冷冷地说道:“就地处决,枭首示众!”太后赵姬此时已然得到了秦王欲斩杀成峤的消息,哭得死去活来,披头散发来求见嬴政,请他看在母亲的份上饶成峤不死,嬴政看着母亲,怒斥:“如果连反贼都不诛杀,那么以后秦国宗室的人都会起来反叛于我了!求情之事,母亲休要再提!”赵姬见嬴政丝毫不为所动,于是又转而求吕不韦,吕不韦试图让嬴政留成峤活命,嬴政仍然固执己见,态度十分坚决。吕不韦无奈,罢立一旁,再不多言。
其实,在这时候,秦国主政者还是赵姬和吕不韦,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嬴政已经开始展露出帝王的风范,敢于握权,敢于决策,行事颇有主见,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肯听从任何人的意见。这一点还是颇让吕不韦欣慰的,但是同时吕不韦也深深地感觉到,嬴政并非一个仁义之君,他对自己的弟弟可以毫不留情,任凭自己的母亲流泪悲痛,也不肯放弟弟一条生路,足见其虎狼本性,那么若有一日自己与他发生冲突,恐怕也难逃厄运。当然,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思虑太多,因为现如今他不得不面对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姬。
赵姬虽然生性放荡,但是对于自己的两个孩子来说,还是一位好母亲。尤其是次子成峤,天真烂漫,温驯可人,虽然因性格懦弱难以成其大气,但是对赵姬来说却是一个贴心的好儿子,此番被樊於期所诱而反,眼看就要失去性命,皆因吕不韦派遣他出兵而起。如果吕不韦不曾派他出征伐赵,那么他也不会有今日之厄运,而且赵姬越想越觉得整件事根本就是吕不韦的一个阴谋,一个17岁的孩子,又无权谋,怎能担当带兵打仗的重任?主持秦国朝政十余年的吕不韦怎么可能做下如此糊涂之事?思来想去,赵姬渐渐地把所有丧子的悲痛都转化成了一股怨愤之气,而其怨愤的对象,就是吕不韦,以及他的儿子嬴政!正是这两个当今世上最亲的人杀掉了她的儿子,她恨他们!
吕不韦得知成峤已死,便知道自己定然会招来太后的怨恨,但是事已至此,没有回头路可走,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尽能力去安慰赵姬,帮助赵姬解决她的问题,权作对她的补偿。
而嬴政,他本性残暴,完全不把放荡的母亲放在眼里,甚至还有一些鄙视她,所以无论赵姬怎么求他,他都丝毫不会心软,宁肯杀尽天下人,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胆敢背叛者!所以嬴政不但令大将王翦将成峤枭首示众,还令人将成峤反军全部斩杀,整个屯留的百姓都被迁往别处,屯留成了一座空城。成峤听闻嬴政号令,痛哭流涕,自缢身亡,尽管如此,王翦还是遵从嬴政的号令,砍掉了成峤的头颅,挂在城门上整整一月方止。这一年,秦始皇嬴政恰好20岁。
依古人之礼,二十弱冠,嬴政到及冠之时便可执掌王权,太后赵姬和吕不韦就应该返政于王,奈何此时赵姬正经历丧子之痛,根本没有心思为嬴政行冠礼。而吕不韦则为嬴政的专横残暴忧心不已,他担心嬴政过早将权力抓入手中便会不受控制,所以也故作忘记行冠礼一事。就这样,嬴政20岁时虽然已经做了一些帝王之事,但是终究还是没有名正言顺地把王权从赵姬和吕不韦的手中夺回,秦国已经分成了吕不韦、赵姬和嬴政三股势力,三者的权力分配之争也为后来嫪毐举兵谋反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