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色难,难就难在没有分别心,看到自己喜欢的,和颜悦色,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恶的神情。对待亲人,对待朋友,对待陌生人,对待丑的,对待美的,对待熟悉的,对待陌生的,谁能够一视同仁,不以个人的好恶来看待他人呢?要做到色不难,并不容易,人有时候可以宽容别人,却无法宽容自己,越是自己熟悉的,越是要求很多,越是亲近的越觉得无法接受对方的不足。老子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恭敬和怠慢相差很远,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喜好和厌恶同样相差很远,人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啊。在这里,老子说的畏惧是什么呢?是善恶,是美丑,还是恭敬和怠慢,我想人所畏惧的是自己的态度,人立足天地之间所应该持有的态度,也就是畏惧的态度。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有浩然正气,有道存在,人应该依道而行,不能逆天而为,人应该有所畏惧。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畏惧,不懂得将自己放在天地之下,那么这个人便是狂悖之人,终会受到天地的惩罚。顺应天意是做人的根本,这里的顺应天意,不是说让人迷信,而是顺从自然的法则,一切以审慎的态度看待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理解问题,多一份包容,多一些行动,少一些怨天尤人。人应该像水一样,放在低处,处处为人所想,这样才能成就博大,才能无为而有为。那些狂妄的人,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什么都不放在眼里的人,或许可以逞一时之勇,可是他却不懂得“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样的人所做的事情,往往不合天道,最终被天所弃。
君王需要畏惧,畏惧天下百姓,应该胸怀天下;百姓需要畏惧,畏惧自己的言行,需要守本分。人都有是非心,能够分别善恶、美丑,如果不懂得是非,不懂得畏惧,那么人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对待亲人会色难,不守孝道,对待朋友就会不守信义,这样的人就会失了根本。有些人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在人前是一套,在人后是一套。答应得很好,让他办事情却很难,这样的人觉得没人能够管他,也没有人能够管得了他,因而他才为所欲为,无所畏惧。但是天道昭昭,人的行为,人家可以看见,自己也可以看见,“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坏事情做过了,做多了,肯定会受到惩罚的,就好像走夜路多了,总会碰到鬼一样。
懂得畏惧,就要不忘根本,要时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的言行。做好人难,做坏人容易,好名声需要做一辈子的好事来维持,而坏名声只要做一件坏事就够了。有的人在人前表现得很好,可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有的人做事做人都很好,可是心里不好,不停地抱怨他人,甚至暗暗地咒骂他人。这样的人虽然有畏惧之心,却不能真正明白,“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道理。这种畏惧不是强迫的,而是自发的,是自我的约束、自我的管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胸怀。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呢,虽然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但是一切都是有限度的,如果说人的生存出现了问题,那么畏惧还有什么意义呢?因而人和人之间应该多一分包容,多一些宽厚,这样相处起来就会容易很多,而彼此也能够保存畏惧之心,能够彼此尊重、理解。
在家,对父母,应该有敬畏之心,那些在家做小霸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的人,绝不会是个孝子。在学校对老师应该恭敬,有所为,尊师重道是美德,也是读好书所必须的。一个学生如果对老师不恭敬,很难相信他能学到什么,不懂得尊重老师,就不懂得尊重老师的言传身教,就不能很好地学习,所谓身心一致,心如果认可老师,言行就会顺从,就能够把知识学好。“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敬畏之心,是自我的约束,不懂得约束自己的人,就不守规矩,无视道德,这样的人是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老子说,天地之间有道,这个道就是人需要尊崇的,也是应该畏惧的。畏惧道,则言行举止就会符合道,如果无视道,逆道而行,则显得狂悖,为人所不齿。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胸怀大志,应该从修身开始,从自我的言行开始,应该对善顺从,对恶有所畏惧,处处自省,时刻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