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参天大树,从幼小的苗开始成长;九层的高台从堆土开始;千里的路途,一步步地去走完。这些朴实的语言反映了事物从简单开始,通过漫长的时间,积聚或者叠加,才能有巨大的成就。人生处世,需要从简单开始,需要懂得积聚的力量,更需要有永不止息的信念。量的积累虽然可以达到人生的目标,但是达成目标并非易事,其中漫长的过程需要历尽艰辛。小小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历经风雨和烈日,只有那些在自然的考验中能够慢慢成长的树才能够成为有用之材。人要实现人生的目标,也要有坚韧的信念、不屈的性格、持之以恒的付出。老子说:“强行者有志。”遇到困难,不畏艰险的人是有志气的。这里的志气对人来说很重要,有志气才有动力,才有信念去实现千里之行。
人生目标的实现除了有志气外,还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一味地蛮干,只知道做,却不去想如何去做,有时候往往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要多学、多问、多思考,要有辨别的眼光,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人生的目标。有些人喜欢急功近利,只有半桶水的本事,却表现得十分自满,结果碰到点困难就傻了,原本可以克服的困难,在他眼里也会变得无法逾越。这种胸怀大志,遇到点事情就不知所措的人很多,当然这样的人往往也很难成功。
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如果说不懂得自己,一味地强求,哪怕再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不懂得把握住自己,往往是失败的根源;过分执着,却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懂得循序渐进,不懂得因势利导,自然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很多并不困难的事情,在有些人面前却比登天还难,这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时机的问题,天时地利人和,都会影响成败,不懂得顺应天命,过分地要求自己,将会让人进退两难。老子说,人懂得放下,懂得无为,顺应自然的规律,那么人就不会失败,不会因为执着而失去自我。但是在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处乱不惊,能够在纷繁的纠葛中理出头绪,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办事情呢?我们说人生有境界,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界,我们的境界达不到,我们就无法看清事物,就会“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只有境界达到了,才会“无为而无所不为”,才会“无为而无败”。
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我们总是从一次次的失败中站起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升自我。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好方法,一切事情都要从容易开始,从细微处着手,这样顺着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到达一定的阶段,便可实现突破,用科学的话语说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我们脚踏实地地做事情,时间久了,自然就会获得突破,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强求,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实现。卖油翁的技术虽然让人吃惊,但是也只是熟能生巧而已。庖丁解牛,眼前目无全牛,也不过是熟悉牛,能够将刀用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而已。而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领悟,需要实践,并不是想想能够想出来的。
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里说,很多人做事情,总是功败垂成,这是什么原因呢?“慎终如始”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因而失败了。做事情严谨认真,要和开始的时候一样,才不会功败垂成。做事情虎头蛇尾,是很多人的习惯,而在失败的时候又不懂得反思,总是怨天尤人,将失败归罪于天意,说是老天不帮忙。其实老天是最公平的,对谁都一样,不一样的是人,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归根结底在于人的差别。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有困境顺境,都会有难处,也会有让人飘飘然的时候,如何把握自我是十分重要的。在逆境中,我们需要不骄不躁、不屈不挠地去做事情,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时刻都不松懈。在顺境中,我们需要时刻警惕,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根本,不要脱离了正常的轨迹,如果说因为有点小成功就自满起来,那么前面的路就会变得难走起来,原本的顺境就会转化成逆境,就会让人面临大挫折,甚至再也无法站起来。因自满而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说自满是人生的大敌,是我们内心最需要克服的东西。只有不自满,才能“慎终如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而开好头更难,如何开好头很重要。有个故事,说两只青蛙,夏天的时候,原先生活的水洼里的水干涸了,于是出去找新的地方,它们看到了一口井,井中有它们希望中的水,它们站在井口犹豫不决,是跳进去,还是离开。我们很多时候为了一点点眼前的好处,结果放弃了所有,成了井底之蛙。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困境,是我们自我的牢笼,要脱离“井”的诱惑,需要勇气和智慧,需要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并不只是一个开始,而是每一步,是漫长的生命旅程中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