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隐者,《道德经》区区的五千字,每一个字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从它诞生到今天,三千多年,它的影响深远是绝无仅有的。老子的智慧是利益一切。有人说,老子的思想是柔弱的,是低下的,是不争的,是委曲求全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不了解,是片面的。老子思想的博大在于它的无分别,一切都顺应自然,以自然为准则。
《道德经》一书最闪光的智慧便是对自然界中存在的朴素的辩证关系的认识,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之间互相对立,却又互相依赖,事物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另一面,而这两面之间在某种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此消彼长”正是我们看待事物所需要具有的眼光,而将万事万物看死,以不动的观点认识事物,只会流于表面。而“道”的一大特质就是动,世间万事万物周而复始,如四季更替,草木枯荣,都是在不断演绎自然的法则,也就是道的真意。
老子说人们向往美好的时候,丑恶的也就存在了,人们在行善的时候,不善的事情也已经有了。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联,互为转化的。有生无,而无中也可以生有,难的和容易的总是相对存在,长短总在比较中被认识,高的和低形成互补,音韵和声和谐存在,前面的和后面的总是相互跟随,这是恒久不变的事情。《道德经》中“道法自然”这一概念是极其重要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在自然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道的存在,离开了自然就无从言道,而“有无相生,难易相承”这些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因果关系正是道的体现,人们在认识自然的时候,也感受到了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自然界一切源于道,而道的本质就是自然,道不是高深莫测、无法理解的,认识了自然,也就可以体会到道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法解释了自然界中一切都是有对立关系的,而这些关系之间的转化就是道的“动”,或者说“道”在演绎着自然界中的一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这些朴素的关系正体现了“道”的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辩证的、统一的观点,不把一切看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道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更清楚地解释了道的这种“动”的观点,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都体现了事物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因而认识事物,时机很重要,“得时而动,无往不利。”而要看准时机,就要我们对事物发展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而事实上万事万物都是“得时”而动,如春风来了,大地复苏,北风吹来,落叶归根,都是“得时”,不符合这个时机,就会受损。在人生的漫长过程中,人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和低潮的时候,要认识到在困难中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在最艰苦遭遇里,可以磨炼坚毅的品格,而这些正体现了人内在的一种转化,人对自然的认识的转化,俗话说:“温室里的苗,经不起风雨。”人在困境中往往会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提升。如果顺境是人生的一面,那么困境便是另一面,历经困境和顺境,才是完整的,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生,理解人生之“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一句俗语,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都在变革中,社会在变,我们自身也在变。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都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不求变,不求发展,不求再认识,那么我们就会落后,就会处于劣势。那么如何改变自己,如何谋求发展,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难事从简单做起,而大事情则从细微处着手,但是很多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总会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破解困局,在面对大事情的时候,总会将事情考虑得过难,在处理事情上不注重细节,而成败在很多时候都是由细节决定的。从简单入手,从细微开始,逐渐地改变,那么事情便会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最后使事情本身发生改变。当面对困境的时候,要从自身去找问题的所在,外在的因素固然可以影响一个人,但是决定人的问题往往是人本身的问题,“知人者智,自知之明。”要认识自我,把握自我,从细处开始要求自己,改变自己,这是摆脱困局极其有用的办法。事实上,人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想到的往往是许多客观的条件,对外在因素过分地强调,而对自身的问题,内在的因素却极少考虑,“吾日三省乎吾身”,这是孔子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自我反省,自我提升,就能够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个“动”的道理落到实际上来,就能够使一切处在动态,能够使不利的因素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自我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