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康熙身体一直不太好。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时候,康熙的右手突然不听使唤,但他怕内侍擅权,因此不让人代笔。无奈之下,康熙只好试着用左手批折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冬天,康熙得了一场大病,两个脚肿得厉害,连站都站不起来。
康熙五十一年(1712),太子胤礽二度被废以后,康熙不愿意再提关于立储的任何事情,如果有大臣敢于在康熙面前提到此事,康熙往往会勃然大怒,导致万分严重的后果。康熙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康熙不愿意看见这些皇子们重复胤礽当太子时的骨肉相残;第二个原因是,康熙怕立了太子之后会威胁到自己对于皇权的统治和自身的安全。立储之事弄得康熙晚年愁闷不堪,成了康熙的一块心病,致使康熙有很多本想办的事情都没有精力再去继续完成。
但是,不立储的话同样有很大的弊端,阿哥们决不会因为不立太子而停止争夺,只不过因为没有明确的敌人而相互收敛一点而已。康熙五十六年(1717),大臣们为了国家大计,集体请愿,要求立储。康熙也知道此事决非小可,只好用缓兵之计,他借口当年太子胤礽的仪制逾规,下令重新制定太子仪制,但等群臣制定好了过后,却又没了动静。
康熙当然知道不立储可能会给整个帝国带来灾难,但康熙一向自信身体状况良好。况且即使那一天来临了,他自信也能在最后一刻宣布继承人选。但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天真到来的时候,康熙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而这也就有了雍正登基的千古迷案。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宪录》则记载说,康熙在十一月初七从南苑回到畅春园,次日有病,康熙还传旨说:“我偶然染上了风寒,今天已经出汗了。从初十到十五日这段时间静养斋戒,所有的奏章,不必启奏给我”。
但是从初七到十三日,不到一周的时间,康熙便突然驾崩了,康熙的死因一时成为谜团。但更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康熙的继任人问题。虽然最后四阿哥胤禛成功登基,坐稳了皇位,但在康熙死后,民间即传闻:康熙本来想传位给皇十四子胤,康熙生病时,四阿哥胤禛“进了一碗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胤禛就登了位。说是雍正帝阴谋将乃父毒死。还有人说,康熙帝死后,是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使雍正顺理成章地登基。更加令人生疑的事,是雍正五年(1726),胤禛借口将隆科多囚禁而死,隆科多是康熙死前少数在场的大臣,是不是为了杀人灭口?种种谜团,使人不得而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雍正是康熙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有种种迹象可以证明,康熙欲传位给四子胤禛。一是在康熙晚年,很多皇子都遭其猜忌,唯有胤禛在康熙病重期间,仍被委以重任。如十一月九日,康熙命胤禛斋戒代行南郊大祀礼。十三日改派镇国公吴尔占代行祭天,而让胤禛三次进宫。详情虽无人所知,但此举在斋戒期间是非同寻常的,充分说明了康熙对胤禛的信任。二是据《清圣祖实录》所记,康熙临终那天,曾召集皇三子允祉和隆科多近前,说:“皇四子人品贵重,能够深刻的了解到我的心意想法和辛苦,他一定能够继承皇帝的基业大统,即皇帝位。”
关于康熙死亡的具体时间,《清圣祖实录》、《永宪录》还有《皇清通志纲要》里的记载都是“十三日戌刻”,雍正本人钦定的《大义觉迷录》也是如此陈述,时间节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十三日康熙病情急剧恶化也是事实。争议最多的,恐怕还是胤禛在十三日白天曾进康熙的寝宫请安,之间到底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因为没有记载,这在后面也导致了很多的传闻。
康熙最终撒手人寰,走完了他人生最后一段路程。至于之后的大清王朝会发生什么事情,已经不是往日雄才大略的他所能掌控的了。
回顾康熙波澜起伏的一生,我们看见他幼年登基,继而丧母,在祖母孝庄太后的扶持和呵护下,在凶险的环境中稳固了皇位,击败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肃清漠北。在后来的统治下,整个帝国国泰民安,其个人所留下的种种功绩,足以让他在青史中留名而彪炳千古。作为封建时代的帝王,康熙一生始终能够以勤勉治国来自我期许,综观其一生,的确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英明统治者。
胤禛(后称雍正)即位后,大臣们给康熙上谥号曰:“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拟庙号为“圣祖”。至此,大清帝国的一个时代结束,而下一个时代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