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为长寿国家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遗憾的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5人中就有1人患老年性痴呆。这个事实让人悲哀。
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痴呆被分为两类,一类因脑梗死等脑血管障碍引起(血管性痴呆),另一类起因不明。
防止因脑动脉硬化导致的痴呆,一方面应注意平常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还应注意血压的异常变动。
但另一类(起因不明的)痴呆,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效的预防手段及治疗方法。这类痴呆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就开始发现,年龄越大的人发病率越高。在国外,人们通常不使用“老年性痴呆”这个用语,而把这种病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Alzheimer dementia阿尔萃默氏病”( AD病、原发退行性痴呆)。
在大多数情况下,痴呆状态会不断加重。患者对时间、场所等事物的认识会逐渐淡薄,表现在弄不清“现在几点、自己在什么地方”,同时无法正确识别自己同他人的区别。
他们可能无视时间概念,深更半夜在街上徘徊走失;可能吃过早饭后嘴里嘟囔“孩子他妈不给我饭吃”;还有可能在屋里随地大小便。
这种病患给家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负担。夜间要数次起来照顾患者,还要不断阻止他们外出,所以肉体上的负担也十分沉重。
当家人精疲力竭,想要把这样的老年人送进专门设施(类似敬老院, 译者注)的时候,可能对方一时半会儿又腾不出房间铺位。而且,越是难伺候的老人,设施越不愿意收容。
有时候,兄弟姐妹几个人为谁来照顾老人难下决断。这边儿子刚刚心一横说道:“我照顾!”那边儿媳马上会说:“那咱们就离婚!”
因家中有痴呆老人而烦恼,又因这个原因而家庭破裂的例子,在日本太多了。
尽管如此,国家以及社会对受此种疾病折磨的老年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缺乏发自肺腑的同情心以及诚恳的援助意识,却不能不说是严重问题。在老年性痴呆的对策上,全社会必须发起一场旨在提高关注的、普遍性的国民运动。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说过“所有老人都会返老还童”。他把人生分为七个舞台。人生从婴儿的舞台开始,当走上最后的舞台时,老人会变回婴儿。
不过,痴呆老人在“变回婴儿”的舞台上会一直停留。
婴儿能很快长大并学会分辨事物,痴呆老人的婴儿期却很长,而且几乎没有转好的可能,他们需要被一直照顾下去。
人们一般不会将痴呆老人视做儿童。儿童做错事的时候,家长有可能会批评教育,也有可能认为小孩子不懂事而一笑了之。但因为老年人曾经经历了成年时代,周围的人往往期待老年人做得比儿童好。儿童不慎打碎了家中贵重的瓷器,家长可能会反省是不是瓷器的摆放位置不好;可如果是痴呆的爷爷、奶奶打碎了它,子女却立刻暴跳如雷:“怎么搞的!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
照顾痴呆老人是很辛苦,心情上郁闷不乐也可以理解。但大家能不能换一个角度这样考虑问题,“任何人都有被他人照顾的那一天!”
像大家现在照顾老人一样,自己老了以后同样需要他人来照顾。也就是说,自己也有被他人照顾的那一天。
大家可能是被自己的子女照顾,也可能是被国家、社会的某处设施照顾,这要看到时候的情况。不管怎样,“被照顾”是我们每个人不可逃避的命运。如果有谁不照顾老人,还想将来得到他人的照顾,只能说是异想天开。
这样考虑问题的话,不但可以减轻身心的疲惫,还能使头脑开动起来,思考一下如何能为老人做得更好。
老人即使痴呆,同样可以感知人间真情的冷暖。
“人都是一样的,正如自己老了以后渴望得到他人的照顾,在老人需要照顾的时候,提供他们温暖的照顾。”用这种心情去爱老人,用温暖、容让的态度去关怀老人,痴呆老人将打开封闭的心扉。
帮助老人回忆往昔,并同老人一起分享他们的回忆,这种努力能使病人获得内心的安宁,起到延缓病情的效果。
痴呆老人发病后生命将不长久。60%的人在6个月以内、80%的人在两年以内死亡。
儿童在出生后两三年的时间里会破坏物品、随意大小便,而且不如意时会大声啼哭。将痴呆老人看作还童的婴儿,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设施中,用温暖的心和包容的态度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