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上了年纪的人记性都不太好。
据说是因为进入高龄后脑容量比年轻人减少了100克左右。所以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忘性大是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的自然生理现象。
人们又称这种现象为“健忘症”。在这里,“健”没有健康的意思,它的意思是“非常”“格外”。
老年人稍微显现出一些忘性,有些人立刻会把它同痴呆联系起来。这样简单武断地理解痴呆可以说是巨大的误会。
人的大脑内有140亿个脑细胞,但随着年龄增长,脑细胞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也就是说,会引起大脑视、听、运动以及记忆领域的障碍。这些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由于脑细胞记录视、听觉的能力(记铭力)下降,如果心不在焉地看、听,过后会想不起来。
但若是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事情以及自己关心的事情,记铭力可以完好保持。同时,由于判断力及统合力不会轻易衰退,老年人完全能够在某些事项上对年轻人做出指导。这种现象被称作“老人的智慧”。
尽管诗人泰尼森(1809~1892)在诗中赞颂“知识抛头露面风光无限,智慧凝神伫立不动如山”,但我们必须记住的是,调动老年人被隐藏的智慧是使老年人保持年轻的能量源泉。
有些老年人因骨折、肺炎等与脑病无关的疾病住院治疗,在医院,外界的刺激被阻断,由于没有机会使用头脑,行为上会出现一些痴呆的症状。症状表现在出现幻觉或不知道自己呆在什么地方等等。如果这些症状是短期行为,我们把它称作“假性痴呆”。
以前,有一位著名歌舞表演家的遗孀在圣路加国际医院住院,我每天要去住院部查房一次。有一次,那位夫人突然对我说:“医生,我在这里住院,您为什么总不来查房?”我说:“我每天都要来一次呀。”她说:“不,您没有来过,我今天是第一次见到您。”
她显然不是在开玩笑,她的大脑中没有记录我曾经查过房。
据说那位夫人年近八十的时候头脑还十分清晰。我寻思,那么聪明的人怎么一生病住院就成了这个样子。
我不忍心看着她的痴呆就这样发展下去,所以决心帮她治疗。
“我现在正在查房,明白吗?现在!下午五点!明天早晨九点还会来看你。到那个时候,你能不能记住对我说‘医生,您昨天下午五点来过’?”
“当然能,这还不简单。”她答道。
我又问了她一遍:
“医生昨天下午五点来过,当时约好第二天早晨九点还会再来。你记住了吗?”
她嘴里嗫嚅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的话。
第二天早晨九点,我准时前往查房,看见我后,她马上说话了:
“医生,您昨天下午五点来过。现在是九点,您又来了。”
“说得太对了!今天下午五点我还要来,你能记住吗?”
“当然能,没有问题。”她回答。
下午五点,我又去了她的房间。
“医生,您今天早晨九点来过了。”
“你记得真准,明天早晨九点我还会再来,可以记住吗?”
“当然可以。”
第二天因为有事,中午过后才去了她的房间。
“医生,您说了九点要来这里,为什么没有来?”
看来,她已经摆脱了一过性痴呆(假性痴呆)。后来,她完全康复了。
这是现实中真真切切的例子。
所以说,老年人因骨折、心肌梗死、高烧等症状长期卧床,头脑出现朦胧时,家属、护士、医生不要武断地认为“这老人情况不妙,可能患上痴呆了”,更不能轻易放弃。经常去病房走动走动,注意言行并用的沟通方式,这样会将老年人从痴呆的边缘拉回来。
我把这种治疗称作“脑部康复训练”。
通常所谓的“康复训练”局限于身体机能的恢复。但是,针对那些因刺激、烦恼而意志消沉的人,帮助他们摆脱精神压力困扰,使他们有情绪再次仰视蓝天的行为,也可以称作“脑部康复训练”。
而且这种训练不需要器械,也不需要药物,通过人为行动就能收到效果。
即使真正患了痴呆也不应放弃不管。回想一下患者有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耐心观察一下患者是不是对什么事情感兴趣,例如有没有他喜欢听的音乐。当播放熟悉的音乐时,他也许会突然跟着哼出来。
不要让患者的记忆沉淀,要努力勾起他的回忆。家人在这方面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痴呆的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