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与妈妈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从性格方面来说,孩子会在妈妈身上获得温情和舒适感,而支持和依靠等较为强势的感觉,就只能从父亲身上获得,这是妈妈的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有调查显示,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会导致孩子的智商低、在校表现不好、同别人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犯罪等现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激烈的竞争使男人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作为家里的男主人,父亲必须要努力工作,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自然就要少得多。因此,许多父亲会认为,教育孩子是妈妈的责任,父亲只管把钱拿回家就行了。当然也有父亲因为无法陪伴孩子成长,深感愧疚。虽然说,没有父亲参与的家庭教育,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但是,身为妈妈,一方面在尽力做好教育职责的同时,除了帮助丈夫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以外,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忙累,而在孩子面前抱怨丈夫,更不能对孩子说“你父亲是个混蛋”、“你父亲不要我们了”、“你父亲不要这个家了”之类的话。因为孩子原本就更亲近于妈妈,这样做会毁掉孩子心目中的父亲形象,破坏孩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
尽管孩子的父亲可能时常在外忙碌,但是不要忘记经常在孩子面前提到他,并且要树立起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正面地位,使孩子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力量。这样的举动,不但有助于培养融洽的父子关系,还可以使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最重要的是,一个良好的父亲形象,对妈妈的家庭教育也会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故事
周末的早上,毛太太准备和丈夫一起带着女儿回娘家。临出门前,两个人因为该买什么礼物拌嘴。起初只是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后来两个人谁也不肯让步,竟然大吵了起来。
毛太太非常激动,一边哭着,一边大声吼了丈夫几句。丈夫见状,只好闭嘴不再争执,摔门而去。
在整个吵架的过程中,毛太太的女儿一直都安静地坐在沙发上,头靠着窗户,眼睛一直盯着妈妈。看着女儿一脸的沉默,毛太太也有点不知所措,只好默默替女儿换好衣服,独自带着女儿回娘家。
到家之后,女儿跑到外婆房间去玩,毛太太跟父母说丈夫公司临时有事,所以不过来了。正当毛太太帮父亲在厨房做饭时,妈妈问她是不是跟丈夫吵架了。毛太太平静地说没有,妈妈却告诉她孙女已经跟她说了,而且还说是爸爸不对,不仅把妈妈气哭,走的时候还重重地摔门。
妈妈的话让毛太太非常震惊,她一直以为女儿还小,不会明白大人之间的争吵。可是,女儿却记住了这一切,并且认为责任全部都在爸爸身上,说爸爸是坏人。一场无谓的争吵,留给孩子的竟然会是这样的印象,毛太太心里愧疚难当。
专家之言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夫妻之间的争吵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尽管谁都知道,争吵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但大家似乎对此还是乐此不疲。但是,如果当着孩子的面毫无顾忌地争吵,甚至口出恶言、拳脚相向,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同时也会使孩子产生压抑的心理。时间一长,孩子要不变得性格暴躁,要不就是沉默抑郁,这些都是争吵所带来的心理阴影。
小叮咛
争吵之前先做深呼吸,放松和保持冷静。
即使有分歧,也要心平气和地说。
坚决不能乱嚷,更不能骂三字经。
就算忍无可忍,也要避开孩子。
就事论事,不要诋毁丈夫。
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孩子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家就是全部的依赖。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如果孩子经常面对父母之间的争吵,不仅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同时也容易产生焦虑、多疑等精神症状,还会在成人之后对生活缺乏信心,甚至影响到对婚姻的信心。
不要以为孩子不会懂得父母之间的争吵。即使是年纪尚小的孩子,同样拥有敏感的心灵,他们也许听不懂父母争吵的话语,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变化。
同时,由于大多数孩子都会本能地与妈妈更亲近,所以当发生争吵的时候,孩子会不自觉地偏向妈妈,自然也就会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概念:父亲对妈妈很凶,他一定不是好人。如此一来,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就会逐步瓦解。
有的夫妻在争吵过后,妈妈还会把孩子牵扯到战争中,拉着孩子问:“如果我和你爸离婚了,你是跟着妈妈,还是跟着爸爸?”孩子其实并未理解离婚的真正涵义,但当他看到妈妈满怀期待的眼神时,多半都会回答:“当然是跟着妈妈。”尽管这个答案让妈妈心满意足,但这却是一个非常糟糕和愚蠢的做法。当你在对孩子提出问题的同时,其实已经毁掉了孩子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世上很少有不争吵的夫妻。但是,不管争吵因为什么原因,以什么方式,妈妈们都必须牢记一点: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他们的父亲。
妈妈说
这并不是我和丈夫第一次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以往每次吵到激烈的时候,我们都会忘记孩子的存在,即使是孩子的哭声也不能让我们停止争吵。这件事情过后,孩子有好长一段时间都不理她爸爸,看着爸爸老远就躲开了。为了弥补这次吵架对女儿的伤害,我向女儿讲了爸爸的许多优点,并且尽量制造机会三个人共处,才慢慢消除了女儿对丈夫的成见。此后,我和丈夫达成协议,以后如果两人有分歧,尽量心平气和地来协商,如果真是一方控制不住要生气,也要避开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评论
父亲在孩子面前精心塑造的形象,抵不过妈妈在争吵中的一句气话。所以,不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争吵的样子,因为它的唯一功效就是——破坏。
塑造父亲的威信
故事
晨晨偷拿家里的钱被发现,妈妈问不出原因,只好向老师求助。这天,老师在办公室会谈晨晨母子。
“晨晨,我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要拿家里的钱。”经过一番谈话之后,老师开始试探着追查原因。
“我要买游戏机。”晨晨的语气显得理直气壮。
“如果想买游戏机,为什么不跟爸妈商量呢?”
“我说过了,可是他们说话不算数。”
原来,晨晨很早之前就说过想要买游戏机,当时爸爸就答应他了。
可是后来妈妈觉得孩子还小,自制能力比较差,担心他太沉迷游戏机,怕因此而影响学习,所以主张过些时候再买。晨晨的希望落空之后,就一口咬定是爸爸不讲信用。
“爸爸当时就答应了,而且妈妈当时也在场的。”晨晨很不服气。
“既然如此,说明爸妈的意见没有统一而已,并不是爸爸不讲信用,对吗?”老师在努力挽回父母的威信。
“才不是呢!爸爸在家里根本就做不了主,什么都听妈妈的。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爸爸每次答应我的事情到最后都没实现。我才不相信他的话!”
晨晨说完之后,办公室里突然安静了,老师转向晨晨妈妈,一脸无奈。
专家之言
在孩子的世界里,是非观念很简单,就如同故事中的晨晨一样,他拿钱的动机很单纯,就是因为父亲总是无法说到做到,在家里没有地位,所以他只能自己做主。
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都会发生,父亲答应孩子的事情,总会在妈妈那里遭到反对,有时候夫妻俩甚至会因为意见不和发生争执,最后不仅会引起孩子的抱怨和不满,也会丢掉身为父母的信誉。
最关键的,是会影响到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孩子的年龄虽小,但是父亲依然会给他留下强大的印象,因而更容易在孩子心里留下威严的感觉。这种威信的建立,需要父亲花大量的时间、在生活的日积月累中才能形成。这对于工作繁忙的父亲来说,其实并不容易。
身为妈妈,要尽量在教育观念上与孩子的父亲保持一致,即使是有分歧,也要在私底下商量好,而不是当着孩子的面互相埋怨、相互拆台。
小叮咛
父亲答应孩子的事情要说到做到。
即使承诺无法兑现,也要替父亲向孩子道歉。
夫妻统一意见才能让孩子信服。
让父亲多抽点时间陪孩子。
遇事冷静,尽量避免动手打孩子。
另外,从相处时间长度来看,孩子跟妈妈的关系一定要好过父亲。
所以,虽然孩子们会渴望父亲的爱护,但是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更容易跟父亲之间产生误会,而且父子间的误会也是最难消除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孩子对父亲的误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妈妈要尽量去化解矛盾、隔阂,维护父亲的形象,塑造出父亲的威信。
世界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Makarenko)曾经说过:“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尊严、力量和价值。”
妈妈们要在孩子心中塑造父亲的威信,除了多加强沟通交流之外,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拆台,要减少在孩子面前的抱怨和牢骚,让孩子理解父亲的艰辛和压力。
当孩子能够从妈妈的教诲中逐渐明白父亲的辛苦时,即便不用生气或是动用“武力”,也会树立起父亲一种无声的崇敬和威严。
妈妈说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一直都比较谨慎。由于工作关系,孩子的爸爸经常出差,很少有时间陪他。出于心理上的愧疚,每次出差他都会给孩子带玩具。孩子本身比较贪玩,所以我一直认为必须要阻止他买玩具。尽管这个出发点很好,但是却用了非常错误的方法,不仅没有改变孩子贪玩的习性,反而让孩子认为自己的爸爸是个在家庭中没有地位的人。所幸的是问题发现还算及时,还有机会重新在孩子心目中塑造出父亲的威信。
评论
父亲的威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身为妈妈,不要让父亲的威信瓦解在你琐碎的生活抱怨当中,因为妈妈是唯一可以帮助父亲树立形象的人。
§§第四章 培养品性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