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霍士怎样把计划移植到威尔逊心中的呢?他常常走进总统办公室,以一种请教的口吻提出建议:“总统先生,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您不觉得这样做还有什么不妥吗……我们是不是这样……”就这样,霍士把自己的思想不露痕迹地灌入威尔逊的大脑,使他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这些计划,加以完善并付诸实施。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不仅仅提出建议,而让别人自己去得到结论,让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这样不更聪明吗?”许多实践也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别人强加给他的看法更加坚信不疑。聪明的下属在许多时候只需做好引导工作,提出建议、提供资料,其中所蕴涵着的结论,最好留给上司自己去定夺。
算好言语中的加减法
“遇物加钱”与“逢人减岁”是言语交际中针对人们的普遍心理而采用的两种因人而异、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
(一)加法——遇物加钱
买东西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日常生活行为。在我们的心中,能用“廉价”购得“美物”,那是善于购物者所具有的品格,也是精明人的一种象征,虽然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都是善于购物者,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的购物能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当我们买了一件物品之后,如果自己花了50元,别人认为只需30元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失落感,觉得自己不会买东西。但当我们花了30元,别人认为需要50元时,我们则有一种兴奋感,认为自己很会买东西。由于这种购物心态的存在,“遇物加钱”这种说话技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遇物加钱是指在品评别人所购物品时,对其价格故意高估,从而使对方高兴,求得对方更乐于接纳你。
比如,甲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乙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两三百元完全可以买下。于是乙在品评时说:“这套西服不错,恐怕得四五百元吧?”甲一听笑了,高兴地说:“老兄说错了,我220元就买下啦!”
这里乙的说法就很有技巧性,他在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钱买下这身衣服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格,使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也就使得对方高兴了。
遇物加钱法很能讨得对方欢心,操作起来也很简单,对其价格高估就行了。当然“价格高估”也需注意,一要对物价心里有底,二不能过分高估,否则就收不到好的效果了。
(二)减法——逢人减岁
芸芸众生,诸色人等,都不过是大千世界的匆匆过客。然而谁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不愿过早老去。因此成年人对自己的年龄非常敏感。如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被看作中年人,他能自在吗?
由于成年人普遍存在这种怕老心理,所以“逢人减岁”就成了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了。这种技巧的特征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年轻,保养有方等,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比如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犯”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是不会认为你缺乏眼力,对你反感的,相反,他会对你产生好感,产生乐于接纳你的心理。
“逢人减岁”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相反,对于幼儿、少年,则用“逢人添岁”(年龄往大处说)的方法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一种渴望成年的心理。
上面我们所说的言语加减法——遇物加钱,逢人减岁,说穿了就是一种“投其所好”术。但是只要我们的目的光明正大,这种投其所好,于自己、于对方、于社会都无害,相反能给大家带来欢乐,至多只能说它们是:“美丽的错误”“无害的阴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在话不投机时有分寸地表现自己
也许有人认为,在话不投机时,只要把嘴闭上不吱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试问总是闭着嘴不说话,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吗?话不投机不等于能不说话,更不等于不能表达。善于在话不投机时与对方有效沟通是在某些特定时机和特定场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生活中有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素质,本来面对的是一个不投机的人,应该少说,却偏偏说多了,话多有失,给对方留下了把柄或透露了不该透露的内幕,老百姓把这种人叫做“狗肚子盛不了四两香油”,意思是肚子里装不住话,把不该说的话也说了出去。也有些人为了某种目的,故意向人套话,想从中得到某种信息或试探某种口风甚至机密,这种时候,因对方试探得很巧妙,使你不加戒备,结果上了大当,一言之失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这也是话不投机的危害,切不可当儿戏小看,所以在话不投机时有分寸地表现自己是大有学问的。
(一)多听对方说:让他把心掏出来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同他打招呼,点头示意比贸然插嘴要可爱得多。
与人谈话,包括“听”与“说”两部分,因此,对这两方面都不可疏忽。而我们常犯的毛病是,往往只注意自己所说的话,脑中只充满着“接下去该说什么话”,而很少注意思考对方所说的话,如果对方所讲的话中另有含意,有时我们会忽略过去。有口才的人,在别人说话时,都是很注意地先听,然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没有口才的人,总是随时将自己的胸脯挺起来,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有机会,马上插嘴,不过糟糕的是他所讲出的话,往往文不对题。因此,与人交谈应该先学会注意倾听对方说话。最理想的说话形式是听七分,说三分。
注意听对方的话,并不表示你只能听他所讲出的话,你应同时注意对方的表情、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你能这样全心全意地聆听对方讲话,对方一定很高兴,他会有一种踏实感,因为他觉得他所说的话已受到你的重视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认真地听对方所讲的话,也可以适时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者是“嗯!我也有同感。”如果你没有用心听,那你只能含含糊糊地回答说:“哦!这样啊!”
就对方所讲的话题出疑问,就是指将对方所说的话,再一次由你的口中表述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和对方同调,也可以说是借着对方的言词来承认对方的价值,这样会令对方觉得你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二)不该说不说:把不利的话憋回去
说话者都希望自己成功,因此,都会本能地尽量避免使用带有负面性或者否定性含义的词语,尽可能不使用可能起引对方戒备的话语。
人们的潜意识里又常常有一种被害者意识,即老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种意识显然是否定性的、负面的。但通常这种意识并不会表现为明显的对话,而是作为一种恐惧、担心、紧张不安的心情表现出来。
这种负面的意识传递给对方,往往会使对方产生怀疑,以至于将心理封闭起来,使进一步的沟通变得困难。所以,不要把担心和急躁的负面意识暴露给对方。
常见的可能导致话不投机的话大致有下列几种:
急于求成、催促对方的话;
猜疑对方身份、权力的话;
推诿责任的话;
让人情绪低落的话:
责备对方的话;
唯利是图的话,充满铜臭的话。
设想一下,如果你面对的登门请托者老是说这些生硬的、令人丧气的话,你对他产生怀疑是自然的,甚至还会产生反感,与他继续交谈的兴趣就会消失,更不用说帮他的忙了。所以,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必须在说话时做到不该说时不说,不该说的不说。
(三)避重就轻:不要将话柄授给别人
避重就轻的说话方式是我们在回避敏感性问题时的有效技巧。它不对问题指向的事物作出全面的、正面的评价,而是将对方的提问进行分解或转化,只挑其中无关紧要的部分给予回答,或者只对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加以论说,而不触及问题指向的主要目标,以避开对方的锋芒。
巩俐在扮演电影《红高粱》的女主角一炮打响以后,引起世人的注意。当《红高粱》在香港第一次放映时,有位香港记者在采访她的时候,问:“你对自己的相貌如何评价?”要让巩俐自己评价自己的相貌,巩俐的确有点为难,不管她回答自己的外貌漂亮还是不漂亮,都有可能引起麻烦,把自己推入难堪的泥潭。这时巩俐灵机一动,指着自己的小虎牙笑着说:“我觉得我的牙齿很漂亮,因为它整齐而与众不同嘛。”作为一个誉满四海的公众人物,巩俐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媒体大肆炒作,特别是有关相貌的评价,更是容易引起人们的议论。因此,巩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意避重就轻不评价自己整体的外表形象,而只抓住“牙齿”这个部分作答。这个聪明的应对不会给别人留下什么话柄,使她顺利地过了这一关。
(四)寓庄于谐:诙谐能使人保住面子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对方有关严肃话题的提问往往能在顷刻间使众人把注意力聚集在我方身上,给我方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若故意作出有违常规的回答,将严肃的问题转为幽默与诙谐,就能在笑声中避开常规回答可能造成的尴尬。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前苏联。有一次在苏联机场,飞机正准备起飞,一个引擎却突然失灵。当时送行的前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十分着急、恼火。在外国政界要人面前出现这种事是很丢面子的。他指着一旁站立的民航局长问尼克松总统:“我应该怎么处分他?”这等于说是给尼克松出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尼克松答得不妙,苏联人也可能借机让尼克松出点丑。“提升他。”尼克松很轻松地说,“因为在地面上发生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生故障好。”尼克松的话一出口,大家都笑了,他巧妙得体的回答既保全了面子,又消除了尴尬。
(五)改换话题:偷换前提巧回避
有些提问者别有用心,不怀好意,常常预先设置一种假定的场景或情况,企图诱使我们作出符合其愿望的回答。认清了这一点“阴谋”之后,我们可以不去理会对方设下的前提,而另外拟出一个与此相关的、便于自己答复的先决条件,然后在这个不知不觉被偷换的条件下从容作答,对方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即使意识到我方动了“手脚”,也只能心照不宣,不会对此再作追究。
毛泽东的家乡韶山,群山环抱,碧水涌流。他的故居始终是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毛泽东故居的对面,有家“毛家饭店”,生意红火,老板娘见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某年秋末,有位美国客人来饭店用餐。她给美国客人上了几盘湘味十足的大菜,正要转身离去。不料,那位客人喊住她,示意她坐下,随即用中国话问道:
“老板娘,假如毛泽东还健在,你能开这个饭店吗?”老板娘没料到他会提出如此尖锐难答的问题,一时不免心里发慌。然而她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人。当年,中央领导人来韶山,都因为她家是毛主席的老邻居,而成为座上客;这几年开店,送往迎来,也练出了滴水不漏的“阿庆嫂”的口才。她略一思忖,缓缓地答道:“没有毛主席,只怕我一家早就饿死了,冻死了,哪里还能在这里开店呢!”
美国客人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连声说:“答得好!答得好!”
这个例子中老板娘以偷换前提的方式改变了对方的话题,巧妙地回避了对方尖锐的提问;简短有力的回答,令对方的如意算盘落空。
(六)故意曲解:以虚掩实装憨直
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直接就问题的本质提出质疑,而是从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着手,旁敲侧击地进行诱导性询问。这时,我们可以故意装作不懂对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面性的、肤浅的层次上曲解其问话,并将这种曲解强加给对方,使对方意识到我方的有意误解实际上是在表达委婉的抗议和回避,从而识趣地放弃自己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