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7时,伊拉克军队闯入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使馆,强行带走了四名法国人,其中包括法国武官。法国外交部立即召见伊拉克驻法大使,要求释放这些人,密特朗总统发表谈话说,这是伊拉克对法国的公然的“侵略行径”,声称要进行报复。后来,伊放回了法国武官,但另外三名法国外交人员仍下落不明。
伊拉克的行动立即招来了法国和它的欧共体盟国的报复。15日,法国内阁会议作出决定,驱逐11名伊拉克外交官(其中包括3名武官)、14名有密探嫌疑的伊拉克人和26名在法国受训的伊拉克军事人员,同时决定再向沙特增派4200名军人及一批飞机和担克。16日,意大利政府宣布驱逐伊驻意大利使馆的所有军事人员,并限令其它外交官的活动范围为罗马周围30公里。17日,欧共体12国的外长在布鲁塞尔开会后,一致同意驱逐所有伊拉克使馆的军事人员并限制其它外交人员的数量和活动范围。当天,英国下令伊拉克驻英使馆的8名外交官和其它23名伊拉克人一周内离开英国,西德下令伊拉克驻德使馆的军事人员在48小时内离境。伊拉克的再报复来得也很迅速。21日,伊拉克外交部召见除葡萄牙以外的欧共体11国、美国、埃及驻伊拉克使馆的馆长,命令在他们使馆中工作的所有军官在一周内离开伊拉克,同时也限制使馆其它外交人员的活功范围为巴格达周围40公里以内。这一决定涉及到伊拉克的50多名西方外交官。当天,美国和埃及就对伊拉克的报复进行了报复,又驱逐了一批伊拉克外交官。
西方的强硬态度使伊拉克人感到,他们事实上并没能有效地使用掌握在他们手中的人质盾牌,看来有改变手法的需要。于是,伊拉克人开始放松他们手中的“绳子”,诱使西方的前高级政府官员纷纷前往巴格达试探“讨要”人质,大凡每去一个前高级官员,萨达姆总会让他带一些人回去,以便使更多的人乐于前往巴格达朝圣。萨达姆指望以此来破坏西方的制裁和封锁,并让这些从巴格达回去的前朝遗老们为他作宣传,宣传他的灵活性和他的和平愿望。
在这里,伊拉克人所采取的政策便是区别对待,实际是要分而治之。22日,伊拉克宣布允许滞留在伊科两地的西欧人和日本人离开,但将继续拘留美国人和英国人。也许是担心迟钝的西方人不能理解这一政策的意义,伊拉克议长索性明确地指出,伊拉克这样作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某些追随美国反对伊拉克的国家和让其它国家重新考虑对伊拉克的态度。因此,伊拉克人的用心是再明白不过的了,他是要以此来分化国际反伊联盟。但偏偏有人愿意迎合萨达姆的这一套。
这许多朝圣者中的第一个是奥地利总统瓦尔德海姆。其间,瓦尔德海姆先后去了约旦和巴格达,见了侯赛因国王和萨达姆总统。还在他准备这次访问时,就有人试图阻止他,认为这可能破坏国际社会正在对伊拉克实行的制度。但他还是去了。他在巴格达会见了萨达姆,并把他的100名同胞带了回来。他的这次访问因而在西方受到了普遍的非议,认为他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违背了不同劫持人质者谈判的原则。更糟糕的是,这位总统坚持认为萨达姆是想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后来,他在安曼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的采访时说:“我的印象是他仍然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他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并且对于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有所准备的人。”他据此认为,萨达姆将“尽他的最大努力”来争取和平解决海湾危机。假如他知道美国正在作着什么样的战争准备时,他就会明白他的话讲得那么不合时宜。这位曾经担任过10年联合国秘书长职务的年迈的总统,近年来在国际上威望大跌,他差点因为被指为漏网的纳粹分子而当不上总统。这一次,他的巴格达之行受到非议看来不是偶然的。
尽管各国政府对瓦尔德海姆的行为蚩之以鼻,但他们却似乎从中悟到了点什么。在参加反伊联盟的国家中,几乎每一个总统或总理、首相都受到国内舆论要求设法解救人质的压力,但他们显然不愿意像瓦尔德海姆那样不顾一切。于是,前首相、前总理出马了。在瓦尔德海姆之后,先后有英国前首相希思、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法国前外长谢松、西德前总理勃兰特等十几位各国的前高级官员访问了伊拉克,每人回国时都带回一批本国的人质,并照例要宣讲一番和平解决危机的希望仍然存在诸如此类的论调。于是,就会有又一批人鼓起勇气去进行外交穿梭,最后都豪无所获。但时间却一天天地流逝了。在一次又一次的和平尝试中,海湾危机形成久拖不决的局面,这不正是萨达姆所希望的吗?
伊拉克人就是这样利用了他们手中的这张牌。
四、伊拉克的战备措施
全民总动员
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行动、向海湾地区派兵之后,伊拉克立即针锋相对,进行全面战争动员。伊拉克政府向国内人民广泛宣传科威特在历史上是伊拉克的领土,宣称“收复科威特”是“统一祖国”的“正义之举”,西方国家的出兵和国际社会的制裁是对伊拉克“内政的干涉”,号召人民为保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血战到底。1990年10月30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召开武装部队指挥部会议,准备在科威特展开“城市战”,并命令伊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1991年1月14日,在联合国规定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的最后期限到来之前,萨达姆号召全国人民为保卫科威特而战,为科威特而死。
另一方面,伊拉克政府加强对军队和人民群众的控制。在入侵科威特之前,伊拉克就逮捕了200多名持反对意见的军官,入侵科威特之后,又多次清洗统治集团内部的“异己分子”。在首都和各大城市增派军警人员和装甲车辆,加强对主要军政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对于国内的反对派势力,如库尔德少数民族和什叶派穆斯林反政府派别。进行严密的控制和坚决的镇压。到11月25日,伊拉克政府共逮捕了4500名批评政府的什叶派原教旨主义者。
伊拉克政府的政治动员和宣传激起了民众的民族情绪和宗教狂热。1991年1月15日,伊拉克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大游行,全国各地有百万人参加,他们高呼“科威特是我们的”、“打倒侵略者”、“支持萨达姆总统”等口号。
在政治动员的同时,伊拉克政府还宣布实行战时体制,扩充军事力量。将全国18个省划分为5个战区,由各战区最高军事指挥官统管战区一切事务:命令预备役部队转为现役,复员、转业人员返回部队服现役。伊拉克正规军平时约65万,预备役部队约48万。10月5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定在原有100万军队的基础上,再新组建11个师。11月25日,伊拉克政府又颁布法令,要求已解甲归田的农民重返军队。本来伊拉克政府为了缓解“禁运”带来的食品供应紧张状况,曾允许部分农民不服兵役,并遣返6万名军人去帮助耕种,现在这些人又被召回部队。增派科威特的25万伊军中有6万是这次征召的农民。12月17日,伊拉克发布公告,第三次征召后备役军人。公告下令1957年出生的后备役军人必须在3天内到军营报到。通过几次动员和征兵使伊拉克的陆军在侵科前的53个师基础上又增加了13个师,新组建11个师,共达77个师。伊拉克政府仍觉兵力不足,还在科威特强行征兵。
此外,伊拉克政府还扩建民兵武装,实行全民皆兵。1990年8月,伊革命指挥委员会决定组建各行政区人民军(民兵)指挥部。10月6日伊拉克从首都撤出400万人,并发给轻型武器。
人民军志愿人员最终人数达到800万以上。伊拉克民兵总司令表示,他的民兵“决心保卫伊拉克和科威特革命”。
为了对付土耳其军队可能从北面发动的进攻,伊拉克政府还同意让30万忠于政府并在两伊战争中表现勇敢的库尔德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恢复活动。
通过多次动员和多方面的动员,伊拉克军队现役总兵力达120万人,占1700万总人口的7%。再加上号称800万的人民军志愿人员,其动员量竟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据美联社报道,到1991年1月15日战争爆发前伊拉克青年已被征召殆尽,许多妇女和儿童不得不承担军事和生产任务,政府虽然宣布征召17~38岁的人入伍,但实际被征者不少人不到或超过此年龄,大批16岁青少年被召进部队,他们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又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很弱,影响了后来的作战行动。
做持久战准备
伊拉克的食品、原料和工业零部件,大部分都依赖进口。为了应付可能产生的经济困难,伊拉克在入侵科威特之前就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1990年伊拉克进口粮食317万吨,自产粮食195万吨。扣除海湾危机之前8个月的平均消耗,其库存的粮食、食油、糖等食品可维持7至10个月时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面对日益严厉的国际禁运和经济封锁,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经济制裁的影响,配合延缓战争、支撑持久作战的需要,伊拉克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掠夺科威特
科威特有着丰厚的黄金和货币储备,伊拉克将科威特的黄金和货币储备用卡车运往巴格达,还洗劫了科威特国家博物馆和科威特的黄金、珠宝市场,抢走了当地所有汽车。据估算,伊拉克从科威特掠夺的外汇和黄金达30亿美元,另有数十亿美元的财产。据科威特财政部官员称,伊拉克掠夺的科威特资产总额约为120亿美元。按照伊拉克正常年度外汇开支约100亿美元推算,它从科威特掠夺的资产足够半年之需。
(二)紧缩经济
针对国际社会空前的封锁和制裁,伊拉克官员宣称:“没有百事可乐、没有雨衣、没有威士忌,我们照样能够生活。”8月12日,萨达姆号召伊拉克人民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做长期打算,共渡难关。伊拉克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多吃枣,多喝水”,改变日常的生活。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大的椰枣生产国,大量的椰枣可以替代食物,也可以用来压制糖浆。伊拉克政府宣布从9月1日起对全国实行食品定量配给制,向居民发放配给证,属于定量的商品有大米、面粉、食油、菜叶、糖、肥皂、清洁剂、婴儿牛奶、土豆等。每人每月6公斤面粉、1公斤大米、半公斤食油。还宣布对在伊拉克的外国人也实行定量配给,面包也实行定量供给。为了控制石油的消耗,伊拉克又从1990年10月23日起,宣布实行汽油和机动车油定量供应制度,汽车司机凭证加油。
另一方面,伊拉克对违反定量配给制度和制造恐慌的人予以严惩。政府在9月9日发布命令规定,凡是囤积或以高价出售食品的人,都将被处以15年监禁,投机倒把的将被没收全部财产。此外,政府各部门尽量减少开支,厉行节约。
(三)扩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