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危机逐步升级,最终演变为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伊双方虽然都在表面上做了一些外交努力,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把避免战争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目标,而是在外交活动的掩护下加紧进行战争准备,立足于用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双方的态度和政策自始至终都是针锋相对的,伊拉克认为凭着百万大军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加上两伊战争的经验和阿以矛盾可以利用,足可以与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抗衡,故而多次表示决不撤军,决不放弃科威特,并坚持海湾危机必须与阿以冲突一起解决的立场。而美国自恃有众多国家的支持、存必胜的把握,因此坚持伊拉克必须无条件撤军,并采取决不谈判、决不让步、决不同其他问题挂钩、决不改变决心的“四不政策”。虽然许多国家领导人及一些国际组织曾先后提出多种和平解决的方案,但由于美伊双方互不妥协,毫不退让,致使所有的调解均告无效。
二、多国部队的组建及其战略思想
拥有39国参加的多国部队
(一)西方国家部队的组成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美国政府迅速决定出兵。在征得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同意后,布什总统于8月7日正式签署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开始向海湾地区派出海、陆、空部队,进行第一阶段即防御阶段的部署。到11月初,美军总数已达24万,空军拥有各型飞机1030架,海军舰艇达70余艘。美军与沙特及其他国家的部队在沙特北部建立起了牢固的防御体系。11月8日,美国宣布再向海湾地区增派20万部队及其装备,美军开始了第二阶段即进攻阶段的部署工作。到1991年1月15日,在海湾地区的美军总数达到43万,装备有坦克2000余辆、装甲车2000余辆、飞机1200余架、直升机1500架、舰艇100余艘(包括6艘航空母舰)。
美军人数最终达到54万余人,占多国部队总数的67.5%,飞机占多国部队总数的70%以上,舰艇占总数的60%以上。美国向海湾运去了几乎所有的新型武器装备,其中有能够避开敌方雷达搜寻的F-117A隐形轰炸机、装备有“幼畜”空地导弹和“响尾蛇”空空导弹的A-10攻击机、携带“地狱火”导弹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M1A1新型三防坦克、射程为1500公里的多弹头地地导弹、海军最先进的“宙斯盾”驱逐舰、射程为700~1000公里的新型舰载“战斧”式巡舰导弹,以及E-3和E-2C预警机、F-4G反雷达电子干扰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和“麦哲伦”式袖珍地面卫星定位仪等。
可以说,海湾战争实际就是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较量,其他反伊联盟国家不过是为美国出人出钱而已。
英国是追随美国最紧的国家,也是西欧各国中最先向海湾地区派出军事力量的国家。8月6日,2艘皇家海军护卫舰奉命驶往波斯湾,与在那里执勤的惟一一艘英国舰艇会合。两天后,英国宣布开始向海湾部署部队,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1990年9月初,英国采取了“格兰比”军事行动,开始向海湾派遣第1装甲师所属第7装甲旅和第4装甲旅。第1装甲师总兵力约2.5万人,其所属第7装甲旅是英国著名的精锐部队,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非战场与有“沙漠之狐”之称的隆美尔较量过。在主力部队调动之前,英国先从驻本土和德国的部队中抽调了一批专业技术保障人员,组成先遣队率先开赴海湾,为主力部队调往海湾做准备。9月初,驻西德法灵博斯特尔的第7装甲旅的一支分队从德国的不来梅港启航。该旅主力部队约8000人于10月中旬开始抵达海湾,11月20日部署完毕。
12月下旬,英国又将第1装甲师属支援部队及其所属的第4装甲旅运往海湾地区,使其在海湾的总兵力达到3万人(英军人数最终达到4万),装备有坦克300多辆、装甲车280多辆、作战飞机85架、舰艇22艘。英国驻海湾地区部队总司令为彼得·德拉埃中将,他长期在中东地区服役,会讲阿拉伯语,曾同美国军方进行过合作。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军队人数仅次于美国,陆、海、空三军齐备,装备先进,且支持美国态度最坚决,成为美国“忠实”的同盟军。
美国出兵后,作为美国在欧洲的主要盟国之一的法国自然不甘落后。8月6日,法国派出1艘护卫舰增援已经进入海湾的2艘法国舰艇。3天后,法国总统密特朗宣布向海湾地区派出地面部队和军事顾问。紧接着,法军采取了“蝾螈”行动和“幼鹿”行动。
8月13日,由海军准将维罗率领的一支特遣编队从法国南部土伦港出发,开始了“蝾螈”行动。这支编队由“克莱蒙梭”号航空母舰、“科尔贝尔”号巡洋舰和“瓦尔河”号油船组成,因此法国是除美国之外另一个派遣航空母舰到海湾的国家。编队在吉布提作短暂停留后,驶入阿曼湾,与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军队进行了联合演练。9月24日,编队驶抵沙特阿拉伯的延布港,卸下了载运的800名快速反应部队人员和40架直升机(包括10架“美洲豹”和30架“小羚羊”),“蝾螈”行动结束。
9月20日由法军陆海空联合参谋部孔福尔·达盖特将军指挥的“幼鹿”行动开始,其主要任务是向海湾部署被称为“幼鹿”师的地面精锐部队第6装甲师及其所属部队。到12月初,法国已向海湾地区部署了1万人的地面部队。此外还部署了800名空军部队和包括“美洲虎”和“幻影-2000”战斗机在内的40架作战飞机。
法国还先后派遣10多艘舰艇驶往海湾及其附近地区,实施了从蒂朗岛周围到红海北部亚喀巴湾入口的海上封锁的“阿蒂蒙”行动。
12月10日。法国决定增派1000名炮兵和4000名其他士兵到海湾,同时还部署了AM-30型坦克。
经过“蝾螈”、“幼鹿”和“阿蒂蒙”行动,法国共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2万人、坦克350辆、飞机60多架、舰艇18艘(包括1艘航母)。法国任命米歇尔·罗克若弗雷中将担任法国驻沙特部队司令;这是法国自阿尔及利亚战争以来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军事部署。法国起初声明不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其部队由本国控制和指挥,但在美国的协调下,法国答应让其部队受阿拉伯联合部队暨战区司令哈立德亲王的战术控制。1990年12月中旬,在准备进攻行动时又转由美军中央总部进行战术控制,实际上仍参加了多国部队,而且是其主要成员之一。
在美、英、法出兵的同时,加拿大实施了“短弯刀”行动,向海湾派遣了2艘驱逐舰、一个飞机中队(含30架战斗机和运输机)和1700名地面部队。此外,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丹麦、瑞典、挪威、希腊、澳大利亚等国都先后派出了数量不等的战斗部队和支援部队。
(二)阿拉伯、伊斯兰联合部队的组成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沙特等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根据相互间的共同防御协定,随即处于同伊拉克的军事对抗状态。沙特、卡塔尔、阿联酋、阿曼、巴林都先后接受多国部队进驻,自己也加入了多国部队行列。
8月10日,阿拉伯首脑紧急会议在开罗举行,在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埃及、叙利亚、摩洛哥等12国的支持下,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和吞并科威特,对海湾合作委员会为实现合法防御所采取的措施(如邀请美军进驻沙特等)表示支持,并且决定派遣阿拉伯部队帮助保卫沙特等海湾国家。埃及、叙利亚、摩洛哥3国表示要出兵海湾。
埃及和摩洛哥首先采取行动。8月11日,首批5000人的埃及第20特种作战团和一些摩洛哥部队开赴沙特阿拉伯。紧接着,
埃及第3机械化师开拔,到10月15日,埃及第3机械化师已经在沙特的哈费尔巴廷北面部署完毕。在美国于11月初决定增派20万部队到海湾后,埃及又决定增派第4装甲师。12月19日,第4装甲师开始部署,到1991年1月7日部署完毕,埃及军队的人数最终达到4万人,是反伊联盟中阿拉伯和伊斯兰军事力量的主力。
叙利亚在8月中旬派出了特种作战部队。10月,叙利亚同意派遣第9装甲师到沙特。11月1日,叙利亚第9装甲师开始部署。12月18日部署完毕。叙利亚还派出2个师开赴叙伊边境。
由于美军的大量集结,沙特东部的港口和交通线十分拥挤,埃及、叙利亚和法国部队都是从红海沿岸的港口上岸,然后穿越沙特阿拉伯中部到达沙特北部地区司令部的部队集结地域。
在阿拉伯国家派兵的同时,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塞内加尔和尼日尔等伊斯兰国家也派出了为数不等的部队。其中,巴基斯坦的部队最多,达1万人,孟加拉国2000人,塞内加尔500人,只有3200人军队的尼日尔也派出了480人的部队,不过,尼日尔政府宣布它的部队只负责保卫麦加和麦地那神殿。
这些阿拉伯部队与伊斯兰部队共同构成了阿拉伯伊斯兰联合部队。这些国家都明确表示它们派出的部队愿接受沙特的全权指挥,沙特政府委派哈立德亲王担任阿拉伯与伊斯兰联合部队司令官,负责全权指挥。
(三)其他多国部队的组成
除了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及伊斯兰国家派出部队、参加多国部队之外,亚洲、东欧和拉美一些国家也分别派出了少量战斗部队或支援部队。
伊拉克的北方邻国土耳其派遣2艘护卫舰到海湾,参加了多国海军部队。土耳其还在土伊边境陈兵12万,不过,土耳其宣称,除非遭到伊拉克的进攻,否则其部队不参战。
东欧国家都是伊拉克的债权人,由于伊拉克停付债款和停止出口,东欧各国财政收入损失巨大。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表示愿意为向海湾运送军队和物资的飞机开放领空,愿意提供非军事战斗人员和人道主义援助。后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3国还参加了多国部队。捷克斯洛伐克在沙特部署了一支防化部队,波兰派出了1艘医疗船和1个医疗队前往沙特军队医院,匈牙利提供了一支医疗队配属沙特军队。
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在9月18日决定向海湾地区派兵,并最终派出了450人的部队和2艘护卫舰。该地区的洪都拉斯也派出了150人的部队,但是没有参战。
此外,东亚的韩国和东南亚的新加坡也分别派出了运输机和医疗队。
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最终达到了39个,多国部队人数达80多万(如加上土耳其驻土伊边境部队及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部队,总兵力则为100多万)、作战坦克3700辆、装甲车4000多辆、各型飞机2790架(内含作战飞机2000多架)、直升机2000余架、各型舰只210余艘。这些国家及其所派兵力和装备分别如下:
西方15国:美国,54.5万人(其中陆军参战部队31万)、2300余辆坦克、2800余辆装甲车、1300余架作战飞机、1700余架直升机、120余艘舰艇(包括6艘航母和6艘核潜艇);英国,4.2万人、300多辆坦克、300名辆装甲车、85架飞机、22艘舰只;法国,2万人、150辆坦克、60余架飞机、18艘舰只;加拿大,1700人、30架飞机、2艘驱逐舰;意大利,1个战斗机中队(飞机20架)、4艘舰只;德国,1个战斗机中队(驻土耳其);比利时,1个战斗机中队(飞机18架)、舰船19艘;澳大利亚,3艘舰只;丹麦,1艘护卫舰;荷兰,2艘护卫舰,1个由18架F-16战斗机组成的战斗机中队(驻土耳其);希腊,1艘护卫舰;西班牙,2艘护卫舰和1艘驱逐舰;葡萄牙,1艘支援船;
瑞典,1支医疗队(40人);挪威,1艘快艇和1艘补给船。
阿拉伯9国:沙特阿拉伯,6.06万人、267辆主战坦克、216架作战飞机、13艘战舰;科威特,7000人(科威特武装力量余部)、35架作战飞机;阿曼,2.55万人、75辆坦克、50架作战飞机、12艘巡逻艇;卡塔尔,7000人、24辆坦克、19架作战飞机、9艘巡逻艇;阿联酋,4.3万人、14辆主战坦克、78架作战飞机;巴林,3500人;埃及4万人、358辆坦克;叙利亚,1.43万人、270辆坦克;摩洛哥,2000人。
东欧3国:匈牙利,1支医疗队(40人);波兰,2艘舰只、1支医疗队;捷克斯洛伐克,200人的防化部队、150名医务人员。
其他12国:土耳其,2艘护卫舰、12万人驻土伊边界;巴基斯坦,1万人;孟加拉,2000人;阿富汗,“圣战者”组织300人;塞内加尔,500人;尼日尔,480人(保卫麦加和麦地那神殿);塞拉利昂,1支医疗队(27人);阿根廷,450人、2艘护卫舰;洪都拉斯,150人(没有参战);新西兰,2架C-130运输机;韩国,1架C-130运输机、1支医疗队;新加坡,1支医疗队(20人)。
多国部队的战略方针
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虽有39个之多,但是美国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何时采取军事行动、采用什么打法均由美国说了算,因此,多国部队的战略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战略。
美国出兵海湾的战略目的是为了削弱伊拉克的军事力量,推翻萨达姆政权,全面控制海湾和中东地区,建立冷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但是就其军事目标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解放科威特,二是打击萨达姆政权,摧毁伊拉克的战争基础和军事潜力。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美国高层决策人从一开始就积极研究对伊军事斗争的战略,精心制订军事行动方案。为了更好地研究对伊军事斗争的战略,布什政府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核心成员的基础上,组成了“八人委员会”的战时决策班子,其成员包括:总统布什、副总统奎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副助理盖茨、国务卿贝克、国防部长切尼、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和白宫办公厅主任苏努努。布什还对这个决策班子做了明确的分工:切尼和鲍威尔负责制订战争计划,斯考克罗夫特和盖茨负责情报保障,奎尔和贝克负责外交游说,苏努努负责决策宣布。
切尼和鲍威尔等军方高层决策者对交战双方的强弱点做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分析认为,多国部队的优势在于:
1.多国联盟拥有高质量的空中、地面和海上部队,部队人员素质好,训练有素,而且武器装备占优势;
2.可以迅速而有效地夺取制空权;
3.拥有在整个战区包括在太空中不受干扰地进行侦察的能力;
4.得到广泛的国际支持;
5.多国联盟在政治和军事领导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
多国部队的缺陷在于:在文化上和历史上存在较大差异,早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又是在敌人更为熟悉的异国作战,作战地域广大,补给线很长,而且对伊拉克是否会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没有把握。
美国认为,伊拉克军队的优长在于:
1.地面力量庞大,数量占优势,且具有强大的后备力量和较大的战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