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逐渐获得科学地认识了雷电,而且还发现雷电与其他许多事物一样,亦有它自己的规律性,即每年一到春季“春分”节气,就会出现雷电现象。所以,自古始,人们认为雷电对节气的反映,亦比较典型,亦将雷电列入七十二候,作为“春分”节气二候和三候的候应,概括为“雷乃发声”和“始电”。
但每年一到秋季“秋分”节气,基本上就不会出现雷电现象。对此,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做了比较透彻而有趣的解释,即一般说“雷二月[阴历]阳中发声, [秋季,阴历]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所以自古始,将秋季“秋分”节气一候的候应,概括叫做“雷始收声”。
虹始见与虹藏不见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中,人们对虹不仅逐渐获得具有比较符合科学的认识,而且还发现它与雷电一样,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典型,所以,自古始,将虹同雷电一样,亦被列入七十二候,作为春季“清明”节气三候的候应,及冬季“小雪”节气一候的候应,概括叫做“虹始见”和“虹藏不见”。
小暑、大暑和处暑暑,指炎热的季节,即每年一到夏季最后一个月,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最炎热的时期。人们对“暑”的认识,亦比较早,如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做了比较符合科学认识的解释,即每年一到夏季农历“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所以自古始,“暑”亦被列入二十四节气,作为“夏至”后的节气,名曰“小暑”。
每年一到“小暑”节气,正值“初伏”前后,气温开始逐渐升高,以风对气温变化的反映为例,每年一到“小暑”节气,连刮的风都开始属于热风了,所以,将“小暑”节气一候的候应,概括为“温风至”。
将每年“小暑”后的节气,概括称作“大暑”。每年一到“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对农业生产来说,正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但每年一到“立秋”后,天气的变化,亦比较明显,即不像“三伏”天气那样炎热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所以,自古始,将“立秋”后的节气,概括名为“处暑”。何谓“处暑”?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做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即每年一到农历“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白露和寒露露同风雨一样,亦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即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温度一般在0℃以上)而凝华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露,亦俗称为“露水”,水量虽然不多,在农业生产上,对少雨地区,或者干旱时节,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人们对“露”的认识,亦比较早,如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做了比较符合科学认识的解释,即每年一到秋季阴历八月(仲秋),在“大雨”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开始渐凉,“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或者叫做每年到仲秋季节,在“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指气温],茫茫而白者,尚未凝华,故日白露降”;所以,将每年一到阴历九月(季秋),出现“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自然现象,概括名为“寒露”。
“白露”和“寒露”这两种自然现象,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同风雨一样,亦比较突出,所以,自古始,亦被列入二十四节气,作为秋季“处暑”后的节气,名曰为“白露”;将“露气寒冷”作为秋季“秋分”后的节气,名为“寒露”。
霜降霜同露一样,亦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即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温度在0℃以下)而凝华其上的白色结晶。它亦同露一样,一般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霜分为两种,即晚秋产生的霜,叫早霜,早春产生的霜,叫晚霜。有霜时,往往伴有霜冻。
霜同“露”一样,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突出,所以,自古始,亦被列入二十四节气,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叫“霜降”。
每年一到农历九月“霜降”节气,天气开始逐渐转冷,大地上的百草树木,皆被霜打得变黄,并逐渐脱落。
小雪和大雪雪同雨一样,亦区分为大和小。小雪,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毫米的雪,称之为小雪;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5毫米的雪,叫做大雪。
雪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明显,所以,将“立冬”后开始降雪强度较小的雪,概括名为“小雪”;将“小雪”节气后,降雪强度较大的雪,概括名曰为“大雪”,并被列入“二十四节气”,作为“立冬”后的两个节气,即“小雪”和“大雪”。
小寒和大寒寒气与暑气,二者恰恰相反。暑气,指炎热的季节,即每年一到夏季最后一个月,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最炎热的时期。寒气,指寒冷的季节,即每年一到冬季最后一个月,为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最寒冷的时期。
人们对寒气的认识,亦比较早,如宋元时期的学者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做了比较符合科学认识的解释,即每年一到冬季农历“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小寒’,月半则大矣”,故名为“大寒”;或者叫做每年一到冬季农历十二月,因“寒气之极,故谓之大寒。”所以,“小寒”和“大寒”同“小暑”和“大暑”一样,亦被列入二十四节气,作为冬季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的两个节气,名为“小寒”和“大寒”。
水始冰水在摄氏零度或以下凝结成的固体,称为“冰”。这种自然现象,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与霜、雪一样,亦比较突出,所以被列入七十二候,作为“立冬”节气一候的候应,概括叫做“水始冰”。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物候
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用“土圭”(古观测仪器)对日影进行观测的方法,确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所以,春秋时人们就已经习惯将一年分为四季,即将一年四季称作“四时”,如《礼记·孔子闲居》里记载:“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随着社会农业生产和生活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人们逐渐将一年四季“春、秋、冬、夏”四时的开始,概括名为“立春”、“立秋”、“立冬”、“立夏”。总之,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充实完善,至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我国独创的世界上亦非常著名的“二十四节气”,内容虽然繁多,但归纳概括起来,大体上不外有这样三种情形:一、反映一年四季季节规律性的变化,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气;二、反映一年四季气温规律性的变化,或称作寒暑的往来,有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个节气;三、反映每年雨水、蛰虫与农业的密切关系,以及反映农作物生长规律的,有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六个节气。
不仅如此,而且古代农业科学家,密切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将“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划分为三候,以五日为一候,二候为一个节气,一年“二十四节气”,共设置有“七十二候”,并把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做“候应”,表示反映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物候和气候一般变化的规律性。
与“二十四节气”相比较,“七十二候”的内容,虽然更繁多,但归纳概括起来,大体上可区分为三大类:
动物每年春季,有“立春”节气二候和三候的“候应”,叫做“蛰虫始振”和“鱼陟负冰”(亦称“鱼上冰”);“雨水”节气一候和二候的“候应”,名为“獭祭鱼”和“候雁北”;“惊蛰”节气二候和三候的“候应”,称作“仓庚鸣”和“鹰化为鸠”;“春分”节气一候的“候应”,名曰“玄鸟至”;“清明”节气二候的“候应”,称作“田鼠化驾”;“谷雨”节气二候和三候的“候“应”,叫“鸣鸠拂羽”和“戴胜降于桑”。
每年夏季,有“立夏”节气一候和二候的“候应”,叫做“蝼蛄鸣”和“蚯蚓出”;“芒种”节气一、二、三候的“候应”,名为“螳螂生”、“□始鸣”、“反舌无声”;“夏至”节气一候和二候的“候应”,称作“鹿角解”和“蜩始鸣”;“小暑”节气二候和三候的“候应”,名曰“蟋蟀居壁”和“鹰始挚”;“大暑”节气一候的“候应”叫做“腐草为萤”。
每年秋季,有“立秋”节气三候的“候应”,叫“寒蝉鸣”;“处暑”节气一候的“候应”,名为“鹰乃祭鸟”;“白露”节气一、二、三候的“候应”,称作“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秋分”节气二候的“候应”,叫做“蛰虫坏户”;“寒露”节气一、二候的“候应”,叫做“鸿雁来宾”、“雀人大水为蛤”;“霜降”节气一候和三候的“候应”,名曰“豺乃祭兽”和“蛰虫咸俯”。
每年冬季,有“立冬”节气三候的“候应”,称作“雉人大水为蜃”;“大雪”节气一、二候的“候应”,名为“鹖□不鸣”、“虎始交”;“冬至”节气一、二候的“候应”,叫做“蚯蚓结”、“糜角解”;“小寒”节气一、二、三候的“候应”,名曰“雁北乡”、“鹊始巢”、“雉鸲”;“大寒”节气一候和二候的“候应”,叫做“鸡乳”和“征鸟厉疾”。
植物每年春季,有“雨水”节气三候的“候应”,叫做“草木萌动”;“惊蛰”节气一候的“候应”,名为“桃始华”;“清明”节气一候的“候应”,叫“桐始华”; “谷雨”节气一候的“候应”,名曰“萍始生”。
每年夏季,有“立夏”节气三候的“候应”,称作“王瓜生”; “小满”节气一、二、三候的“候应”,叫做“苦菜秀”、“蘼草死”、“麦秋至”;“夏至”节气三候的“候应”,名为“半夏生”。
每年秋季,有“处暑”节气三候的“候应”,名为“禾乃登”;“寒露”节气三候的“候应”,叫做“鞠有黄华”;“霜降”节气二候的“候应”,称作“草木黄落”。
每年冬季,有“大雪”节气三候的“候应”,名为“荔挺出”。
自然现象 每年春季,有“立春”节气一候的“候应”,叫做“东风解冻”; “春分”节气二、三候的“候应”,名为“雷乃发声”、“始电”;“清明”节气三候的“候应”称作“虹始见”。
每年夏季,有“小暑”节气一候的“候应”,称作“温风至”;“大暑”节气二候和三候的“候应”,名曰“土润溽暑”和“大雨时行”。
每年秋季,有“立秋”节气一、二候的“候应”,叫做“凉风至”和“白露降”;“处暑”节气二候的“候应”,名为“天地始肃”;“秋分”节气一候和三候的“候应”,称作“雷始收声”和“水始涸”。
每年冬季,有“立冬”节气一、二候的“候应”,名曰“水始冰”、“地始冻”;“小雪”节气一、二、三候的“候应”,叫做“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冬至”节气三候的“候应”,称作“水泉动”; “大寒”节气三候的“候应”,名为“水泽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