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推出他的放映机之后,电影的放映就很快在美国得到普及。数以百计的各种放映机投入使用,电影在歌舞剧院、游乐园、避暑场所、集市,甚至教堂和歌剧院广为放映。与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早期电影大国对于电影艺术的多种形式追求不同,美国较早就倾向于剧情影片的拍摄和放映,从而在国内较早地培育了一个喜欢娱乐、故事、消遣更甚于艺术的市场文化价值取向。比如美国早期重要的导演鲍特仅1903年就拍摄了《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的生活》《汤姆叔叔的小屋》《火车大劫案》三部剧情影片。1914年成立的派拉蒙公司就是一家专门发行剧情影片的公司,它每年要发行一百多部剧情长片。剧情长片由此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常规样式,并发展出一系列的镜头技巧、编剧技巧、管理技巧、人物情节安排技巧,最终构成经典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特征。也正因此,格里菲斯能在1914年就为电影史提供一部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两年后他又拍摄了《党同伐异》。美国的类型片也是在剧情影片的繁荣发展中逐渐定型,最终形成好莱坞最有影响的类型片生产机制。为什么美国电影会自然选择剧情影片作为中心,而不像法国、德国兴起过印象派电影、表现主义电影?——很明显,法、德这些电影深受法、德两国文学思潮的影响,这从侧面反映出欧洲电影艺术的传统更多是一种文学传统,因而人们认识电影时,也主要参考文学的规则谈论电影。美国不同,美国没有欧洲那么深厚的文学积淀,也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传统,它是一个移民国度、拓荒者之家,也是一个全新的国家,电影诞生时它的文化虽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特色,但跟旧大陆相比仍处于一个文化的成长时期,因而电影从新奇的玩意过渡到娱乐的机器就相对缺少文化传统的限制,电影也更容易在这种气氛中由娱乐发展为商业进而过渡为一种工业。
可以说,好莱坞的成长道路就是电影在自己的本性基础上发展的道路,电影一直是作为大众娱乐的身份存在,工业制度是在不断挖掘这种娱乐的商业价值基础上成熟的,无论好莱坞建立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片种还是投融资体制,他们都是确保电影可以受到大众能够欢迎为前提,因为只有电影院中充满买票入场的观众,整个好莱坞体系才能正常运转,娱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
从剧情影片本身而言,我们说剧情影片更多是一种以虚构为基础的娱乐艺术,它突出的是建立在观众虚拟情感投入的基础上而不是观众的现实情感再现基础上,所以剧情影片成为好莱坞不断发展成熟自己的电影哲学的重要基本点之一。好莱坞的剧情影片代表了好莱坞很多种类和类型的幻想文化,我们不能一一列举(而且在娱乐类型中我们也会再次涉及),在这里我们仅以明星梦核心,阐释一番好莱坞的梦幻历程及其文化观念和态度。
明星并没有伴随电影的诞生就如期而至,明星的号召力只有等到电影有了一定规模才可能出现。这个时间大约出现在第一个10年期间,当时电影已经有了10来年的发展,电影演员有了更为规律的演出,制片方也愿意和演员签订更长的合同,于是,好莱坞的明星出现了。一开始,是观众自发表现出对他们喜爱的演员的兴趣,他们打听演员的名字,写信索要演员的照片,并为他们喜欢的演员取名字——如常在格里菲斯影片中出现的弗洛伦斯·劳伦斯被称为“比沃女孩”,弗洛伦斯·透娜被称为“维太女孩”,维太的银幕情人墨利斯·卡斯特被称为“酒窝仔”。鉴于观众的反映,有些公司开始利用明星做宣传,或者为明星做广告。1911年,好莱坞第一本影迷杂志《电影故事杂志》出版发行,这标志着好莱坞的明星体制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大众认同度,明星的魅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影响着好莱坞的娱乐发展。
电影史学家雅各布斯1939年这样写道:“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理·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当他笑的时候,许多民族和国家都跟着一道哈哈大笑;当他悲伤的时候,全世界都回响起悲伤的哭泣。”乔治·萨杜尔在《卓别林的一生》中记录了卓别林1921年欧洲之行的一幕:“……在卓别林即将下榻的里兹大饭店附近聚集着成千上万的群众,饭店的台阶上有6架照相机在等候卓别林,可是拥挤的人们把照相机和摄影记者都挤倒在地上。卓别林冒险突围,但人群在警察守卫着的大门口又将他吞没了……他好不容易才到了自己的房间。下面的人群在吆喝、欢呼、坚持要卓别林就走上阳台。他的新闻秘书鲁宾逊递给他一大把红玫瑰花,卓别林一再向群众挥手致意,然后把花朵扔下去。可是警官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上阳台:‘卓别林先生,什么也别扔,什么也别扔,底下为了抢您的玫瑰花打起架来了。他们会互相打死,踩死的,要是人死了,我们可是要负责任。无论怎么办都行,可别扔花。我请求您,别从阳台上扔什么东西。’卓别林再招手致意、微笑……他到英国的最初三天里,就收到了73000封信、明信片、包裹和电报。新闻秘书不得不打电话雇来6个打字员进行分类的工作。”卓别林遭遇的这一幕只不过是电影史上明星梦的狂热开端而已,此后我们就会一再发现类似的场面和景观,并且是电影娱乐必不可少的美丽风景之一。
明星的大众吸引力会遭遇很多阻抗,比如来自导演、制片人、老板的阻挠等等,因为明星成为明星就意味着某种权力已经从他们手中失去,电影变成由观众控制而不是生产体系中的那些权势者控制。所以好莱坞明星制的实质其实就是好莱坞娱乐本质的一个表现,电影是大众的梦幻实施者,电影必须全方位满足大众的需要——包括他们喜欢的演员。克拉克·盖博在米高梅出演了《红尘》与《丈夫的秘密》后,向老板梅耶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老板没答应,于是生气的盖博一气之下走了十个星期没上班。正好在这时,哥伦比亚公司向梅耶借一名演员出演电影《夜班公共汽车》,梅耶趾高气扬地说:“蒙哥马利觉得这种电影不值得一演,再说演员谁愿意上你们那个小地方去,不过你很运气,我今天兴致不错,可以给你个人,他正在我这里闹着要涨工资,我打算叫他滚蛋,你要不要?”于是盖博出演了《夜班公共汽车》,发行前这部电影改名叫《一夜风流》。《一夜风流》果然占尽风流,盖博扮演的彼得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人们争相模仿这个失业记者的潇洒打扮,也穿起了宽外套、V字领线衫,戴起宽边帽,由此美国的时装界掀起了一阵彼得服装的狂热,而人们争相模仿彼得不穿内衣袒露胸脯的结果是使很多小内衣厂关门,几家内衣商向电影协会提出抗议。梅耶这才知道盖博的价值,不得不将他的薪水从每周1150元提高到5000元,并让他出演一系列重要影片,包括《乱世佳人》中的白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