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动作冒险2.86
史瑞克动画2.67
尖峰时刻II动作/冒险2.26
2002
蜘蛛侠动作/冒险4.03
星球大战前传II:克隆人的进攻科幻3.02
哈利·波特与密室动作/冒险2.45
2003
海底总动员动画3.33
加勒比海盗动作/冒险2.97
黑客帝国II:重装上阵科幻2.80
2004怪物史瑞克II动画4.36
蜘蛛侠II动作/冒险3.73
耶稣受难记史诗3.70
从上表可以看出,统治票房前3名的电影类型主要有动作/冒险(14)、科幻(8)、动画(6)、喜剧(2)、史诗(2)、战争(1)、生活伦理(1)、综合(2),即使排除分类不准确和少数影片不属于大片的范畴导致的误差,我们仍然还是可以说,这些类型,尤其是动作/冒险、科幻和动画是当今大片生产的主要领域。从《侏罗纪公园》到《蜘蛛侠》,好莱坞大片生产基本不会脱离这三个主流区域,从大众的角度言,这三类就是90年代以来大众最喜欢的娱乐消费对象。如果我们对动作/冒险类型再进行一番细分我们会发现,如果用80年代确立的“纯正”动作冒险影片为标准,那么除了《真实的谎言》《尖峰时刻II》是比较接近那种动作英雄的冒险故事,其他的动作/冒险影片已经是混合多种元素的综合类型,比如源自漫画的《蜘蛛侠》就具有充分的幻想因素,虽不是科幻,但充满幻想。哈利·波特系列主要是将魔法和青年成长主题相混合,魔法不是科幻,但浓郁的幻想色彩则是非常突出的。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将“幻想影片”当作一个大类的话,我们会很明显地发现,幻想性娱乐正在成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主导生产类型,好莱坞成为一个集合多种电影元素创造幻想影像娱乐大众的快乐大本营。当我们这样说时,还不包括动画电影的突飞猛进,上面表格中占据前三位置的就有6部,2004年好莱坞电脑动画大片最领风骚。在北美票房收入排行榜上,名列前5名的就有2部是电脑动画片,在前10名中则有3部是电脑动画片。梦工厂出品的电脑三维动画大片《怪物史莱克II》以4.36亿美元的票房总收入而成为好莱坞2004年第一影片;迪斯尼与皮克斯工作室拍摄的电脑动画片《超人特攻队》以2.36亿美元排名第五位;梦工厂的另一动画大片《鲨鱼故事》以1.59亿多美元而名列第八位。由此可见,动画片早已从儿童的特定对象转移到全社会的消费领域,从而动画片也就成为好莱坞大片行列中一支引人注目的新军。
正如我们对好莱坞娱乐艺术本质探讨时所指出的,好莱坞娱乐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大众梦幻的满足。大片对于梦幻的突出强调,则再次证明好莱坞的娱乐艺术本性。可以说正是好莱坞抓住了大众的梦想心理,然后通过对这种梦想心理进行大片式的狂轰滥炸,赢得一个又一个票房神话。那么好莱坞的梦幻大片又体现出了什么样的文化倾向呢?
第一个还是一种浓厚的英雄倾向,不管《真实的谎言》《星球大战》,还是《黑客帝国》《蜘蛛侠》,他们都有一个拯救型的英雄出现在混乱的世界中,他们以他们的大智大勇、历尽艰险终于挽救人类社会于危亡状态。不管英雄崇拜已经知识精英多么猛烈地批评和批判,大众对英雄始终充满崇拜,从梦想的角度言说,英雄的出现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事情,尤其当大片英雄更为强调勇气、责任、承担和奉献精神时,大众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和英雄的心跳那么接近的,它更为可能激发大众心中那种英雄气概以及建立在英雄气概基础上的建功立业雄心壮志。
第二就是面对生活的喜剧精神。《星球大战》的世界越来越“黑暗”,大众是颇有微词的,但限于其总体的架构,人们也只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之。总体而言,好莱坞大片都是比较注重把沉重化为轻松,即使最紧张的决斗也会加入轻松的元素(《黑客帝国》的总体格调是沉重的,但它所有的打斗都是轻松的,是娱乐的),这体现的就是好莱坞喜剧精神的一面。喜剧并非意味着主题不严肃、不沉重,而是如何面对这种严肃和沉重,大众常常会选择喜剧的态度对待严肃和沉重,把生活的重担卸在影院之外,正因为如此,好莱坞票房大片中,喜剧总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动画片更是以突出的喜剧元素引入,《史瑞克》的成功表明,一部电影的幽默感和喜剧精神是多么重要。2004年,喜剧明星本·斯蒂勒出尽风头,他主演的喜剧电影《遇见波莉》和《闪避球的奇迹》表现十分出色,前者以4200万美元的低成本获得了票房收入1.7亿美元;后者以3000万美元的成本获得了1.14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第三个就是充分的技术主义。人类有很多幻想,很多幻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就是帮助人们满足这些不能实现理想的,电影也不例外。但电影有一个其他艺术不可比拟的优点是它可以通过技术的帮助将这些不能实现的梦想“呈现”在大众面前,让他们仿佛亲身经历一样看见那些幻想。可是,没有数字技术,哈里·波特的魔法世界是不可能呈现出来的;没有数字技术的帮助,《黑客帝国》中的精美设计也不可能完成,更不用提《星球大战前传》中数字技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好莱坞对技术的纯熟运用,技术和好莱坞已经高度融合成为一体,技术为好莱坞提供了飞翔的翅膀,也给了好莱坞无尽的表演空间——从浩瀚宇宙到虚拟世界,从现实中的神奇到魔法里的诗意,无不成为好莱坞抢占先机的制胜法宝。
第四就是稳健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不是指大片的意识形态立场,也不是指大片的大众文化迎合,而是指大片的续集现象体现的一种营销策略——那就是尽量开掘大片已经开掘的市场空间,然后尽可能把这个空间的利润价值最大化。巨额的投资成本使得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把减少投资风险列为首要任务。相比较而言,拍摄卖座影片的续集的风险相对小一些,因此各大电影公司纷纷投资拍摄卖座影片续集,造成“续集系列”影片的泛滥。2001上半年有《木乃伊II》《侏罗纪公园III》《尖峰时刻II》《汉尼拔》《美国派II》等多部。续集电影依然在2004年大行其道。该年度票房排行前5名的大片中就有《怪物史莱克II》《蜘蛛侠II》等电影续集片。事实也证明,续集影片中不乏卖座之作,像上面提到的几个续集都登上了该年度北美电影票房的冠军宝座。当然续集也不能就保证影片一定盈利,许多狗尾续貂之作如《女巫布莱尔II》《生死时速II》等都遭遇过票房的失败。续集的拍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可以勾起观众的兴趣,特别是那些优秀电影的回头客,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电影制作和投资思维,会对电影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产生消极影响。不过我们不主张简单认为续集就是一种“思想上的偷懒”,就是捞票子,我们需要的还是从营销学角度认识续集现象,从而使续集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示。比如我们可以从一部电影的容量角度看续集的问题,可以从大众的需求心理角度看待续集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看续集问题——由于《魔戒》系列无比成功,人们对《魔戒》依依不舍,面对此中现象,即使出现一部续集类的影片继续开掘《魔戒》开拓出来的魔幻类市场,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们以论述史诗大片的段落作为本章的结束。好莱坞在上世纪也曾刮过多次史诗飓风,《埃及艳后》《宾虚》《十诫》等等都是值得铭记的影片,21世纪的这股风自《角斗士》刮起,从此史诗大片再度成为好莱坞制作的重头戏,其中尤以2004、2005年为高潮,2004年有大片《亚瑟王》《特洛伊》和收尾的《亚历山大大帝》,2005年有大片《天国王朝》,这些大片的成绩有好有坏。比如成本过亿元的《亚瑟王》和《特洛伊》在北美的票房收入虽然都达到1.2和1.33亿美元,但其制作成本均超过1.7亿美元。《亚历山大大帝》因其冗长沉闷而票房惨败。对好莱坞而言,史诗的吸引力一方面在于它的场面浩大很符合好莱坞追求大场面的心理(比如指环王的刚度城、天国王朝的圣城、亚历山大大帝中的波斯王城都是十分气派的建筑),另一方面在于这些史诗影片大多动用数字技术处理影像,比如《特洛伊》500真实的士兵经过电脑处理变成5万希腊军士。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史诗电影很符合好莱坞电影制作追求细节真实的特点——这个特点从卡梅隆制作泰坦尼克模型可以看出,从史诗大片的服装、道具制作中也可以看出。基于此,好莱坞认为史诗具有吸引大众眼球的巨大魅力,但好莱坞显然忘记了一方面有大众视觉审美疲劳的问题存在,大片看多了,大片也就变平常了,另一方面史诗大片之间存在类型的相似性,尽管史诗大片力求在历史氛围、文化习俗、故事情节等各方面表现得独特、个性化,但这显然不能避免史诗类型带来的娱乐相似性问题。因此,从大片的起落沉浮中,我们还真可以说,大片是一种很好的好莱坞商业生产方式,但商业也就难免有商业的陷阱和商业的失策,所以,票房能说明大片存在的问题,但票房的商业眼光显然不能完全决定大片的生死,好莱坞大片恐怕还会依然一路大片下去,只是不知下一轮大片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不同影像呢?